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队伍

第二节 队伍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中东铁路动工兴建,沙俄在本地招雇木瓦匠和打短工的农民。修
建铁路沿线车站及附属建筑物。建筑匠人常常三五一伙,时聚时散,收入微薄,生活困苦。

  1946年秋,泰康街南街20余名木匠自愿组织起来,成立泰康街第一个维修建筑队,承担土
建和房屋维修。1948年,建筑队增至50多人,改为计委直属建筑修缮队。同年完成旗政府办公
室、粮食局和由旗工商会集资兴建的中心街等工程建设任务。1949年,建筑修缮队增至80余人。
同年,完成群众合作社、食品公司、邮电局等工程建设任务。1950年,建筑工会成立,建筑施
工等一切生产活动均由建筑工会领导。1953年,建筑修缮队改为建筑工程队。隶属企业公司。
职工增至 100余人。1956年,建筑工程队解散。1957年,手工业联社召集原建筑工程队的工人、
零散木瓦匠,成立手工业联社土木建筑队,下设三个施工队。同年,完成财税局、公安局、新
华书店、国营食堂等工程建设任务,实现产值72.7万元。1958年,县政府将手工业联社土木建
筑工程队与泰康镇公社零工队合并,成立国营建筑工程公司,隶属县建设科。职工 500余人。
至1961年,共完成73项工程建设任务,实现产值 950.5万元。1962年,国民经济调整,基建项
目压缩,多数基建工程下马,建筑工程公司撤销,大部分人员下放,留下70余名技术骨干并入
县房产处维修队。除负责公产房屋维修外,同时承担剧院、药材公司、防火楼等新建扩建任务,
竣工面积1.3万平方米,实现产值38.2万元。1963年5月,县政府将原建筑工程公司撤销后并入
房产处维修队的职工,抽调出59人,与泰康镇土木修缮社30人、劳动科零工队25人、红旗木工
厂16人及二中、油厂、编织社、木工厂、野草加工社16人共 146人,组建成县土木建筑社,隶
属建设科。社内设 3个施工队、1个钻井队。同年,完成新建、扩建和维修工程135项,竣工面
积1万平方米,实现产值35.5万元。1966年,土木建筑社职工增至184人,施工能力由承建一般
平房建筑发展到混合结构楼房建筑,设备也得以更新。三年共完成工程量 4.1万平方米,实现
产值178.2万元。1972年4月,泰康镇工程队建立,职工130余人(后改设为县第二建筑工程公司)。
1973年,土木建筑社改为建筑工程队。1976年,赛罕他拉公社建筑工程队成立,职工24人。1978
年,其他社属工程队相继建立。1979年,建筑工程队改为第一建筑工程公司,职工增至 334人。
1974—1980年,完成工程量6.8万平方米。实现产值761.7万元,上缴税利18.8万元。

  1985年,全县建筑企业发展到13个。即第一建筑工程公司、第二建筑工程公司、第三建筑
工程公司、房产建筑工程队、房产维修工程队、泰康建筑安装工程公司、乡镇企业局建筑工程
队、烟筒屯镇建筑工程队、敖林西伯乡建筑工程队、胡吉吐莫镇建筑工程队、白音诺勒乡建筑
工程队、腰新屯乡建筑工程队、巴彦查干乡建筑工程队。从业人员 1 165人。拥有各种施工机
械130台,运输车辆28台,固定资产原值123.9万元。年施工能力3.3万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