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给水 排水
第三节 给水 排水
一 给水
伪满时期,城区居民和公署衙门、商号作坊用水大都取自土井,仅有少量“手压井”。1949
—1963年,城区“手压井”数量逐年增多,仍没有解决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居民给水问题。1964
年,在今天湖宾馆附近建自备电动深水井供水塔一处。城建部门选择居民中心区修建“手压井”
房,基本缓解给水紧张局面。同时,部分机关、企事业单位开始自备电动水井,用于生产和锅
炉采暖供水。1979年,城区居民用水基本实现“手压井”化,部分居民开始在厨房灶间修建卫
生井,仅有少数城郊居民(多是菜农、粮农)仍从土井取水。
1980年,县政府组建自来水工程指挥部,投资136万元筹备城区自来水工程。1981年4月25
日,第一号深水井竣工(今自来水公司院内),井深102米,每小时产水80吨。1982年6月,第二
号深水井竣工。水处理、供水、配电、化验、发电等车间和二级泵站、300 吨供水塔、公共供
水站等工程也同时竣工。1984年,自来水公司成立。1985年,城区自来水主干线、配水副线各
1万延长米,日供水量2 400吨。年供水总量87.6万吨,饮用自来水居民2 300户。
二 排水
伪满康德元年(1934),小蒿子街东、南、西、北城门建成后,四周护壕成为城区外截流排
水的主要干道。城区内建筑物少,居民多集中住于高岗处,没有专门排水设施。脏水随意倾倒,
雨水自然流淌。
1963年,城区街道重新规划,主要街道两侧开挖简易排水沟,疏通雨污水。长期靠人工清
理淤积。一遇暴雨经常出槽,冲毁路面和居民住房。1983年,为解决城区污、雨水排放、改善
环境,为路面升级创造条件,开始在府前路、中心路、四道街修筑水泥混凝土预制盖板和砌石
排水沟、排水涵洞。1984年,县政府组织公安、城建、泰康镇等有关部门成立整顿城区指挥部,
调动人力和机械设备,开拓巷道,拆除阻水险段房屋和障碍物,疏通西南、东南两处排水区,
减少城区水害。1985年,城区排水沟2.34万延长米,其中砌石带盖板排水沟 700延长米。排水
涵洞19个,285延长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