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生活资料购销

第三章 商品流通

第一节 生活资料购销




  一 百货

  清末,百货业商号有绸缎庄、故衣店等,如他拉哈“福顺永”、多耐站“三元”等商号。
“蒙旗地开放”,百货业商号(杂货店)增多。伪满康德 3年(1936),泰康县百货业商号26家,
总资本 2.8万元(伪国币),经营棉布、绸缎、棉花、鞋帽、针线、瓷器、化妆品等。布匹、棉
花等实行“配给”之后,百货业处于萧条状态。1945年“八一五”光复时,旗内较大的百货商
号处于泰康的有怡和盛、同盛泰、洪兴和、德盛茂、永发福、裕兴东、义兴福;处于泰和的有
信和隆、福盛长、东盛和;处于他拉哈的有德盛永、天兴东等。

  1950年 4月,贸易公司百货门市部改为百货公司,下设第一百货商店。1951年,第二百货
商店建立,隶属百货公司。1952年,商品实行三级批发。百货公司从齐齐哈尔批发二级站进货,
然后批发给各零售网点、合作商业、私人企业。国营百货业经营品种 1 570种,完成商品销售
额91.1亿元(旧人民币)。1953年,百货商品购进额221.5亿元(旧人民币),经营品种增至1 700
余种:1954年,旗花纱布批发商店成立。12月,改称中国花纱布公司黑龙江杜尔伯特旗公司。
1956年,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中,将同盛泰等 6个私人商户组成公私合营百
货商店。6月,中国花纱布公司黑龙江省杜尔伯特旗公司改为纺织品公司。1958年4月,县纺织
品公司撤销,业务仍归属百货公司。1960年,对胶鞋、肥皂、火柴、电池、缝纫机等27种百货
商品实行凭证或定量供应,对针织品中的卫生裤、线衣、床褥单、线毯、毛巾被、浴巾、布睡
衣、绒毯等 9种商品实行凭布票供应,对进口手表和部分针棉织品、自行车实行高价供应,以
回笼货币。同时增加“小百货”供应量,发挥以小顶大作用,转移部分购买力投向。当年销售
总额44.6万元。1963年 4月,百货商品供应趋于缓和,取消高价商品。百货公司组织人力深入
农村,定点召开物资交流会14次,推销积压商品7.3万元。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带有福、禄、寿、喜、神等传统图案的百货商品均以“四
旧”和“封、资、修”名义被封存。人民日常生活必需的肥皂、洗衣粉、火柴、保温瓶、纸张
和针织、纺织品仍实行凭票供应,好、少、新百货商品供应仍很紧张。1967年,公私合营百货
商店改为向阳百货商店。1980年,百货业打破原来只有一个批发公司,两个零售商店局面,出
现多渠道进货、多渠道经营。国营百货业经营品种增至 2 700余种。12月,涤棉混纺布免收布
票。1982~1983年,对各种化纤、混纺针织品和15种维纶、粘胶纤维、丙纶,以及色布、花布、
色织布、线卡其、线花大呢等临时免收布票。1984年 5月,纺织品业务由县百货公司划出,重
新组建纺织品公司。1985年,向阳百货商店改称第三百货商店。同年,国营和供销合作商业购
进棉花103.9吨,棉布86.7万米,混纺布18.3万米,化纤布 5.4万米,绸缎6.9万米,服装32.2
万件,毛线1.9吨。鞋11.2万双,肥皂6.061箱,洗衣粉213吨。机制纸24.6吨,保温瓶2.8万个。
销售棉花67.9吨,棉布82.4万米,混纺布18.9万米,化纤布6.6万米,绸缎5.1万米,服装31.8
万件。毛线4.9吨,鞋10.2万双,肥皂9 256箱,洗衣粉227.4吨,机制纸71.9吨,保温瓶2.3万
个。以上12种商品零售额889.7万元。

  第一百货商店 1947年8月建立,隶属旗贸易公司,时称百货零售门市部。1950年4月,改
称百货商店,隶属旗百货公司,营业面积241平方米。1953年,完成销售额3.8亿元(旧人民币),
实现利润2 258万元。1958年4月,百货商店与群众合作社合并,成立第一百货商店,营业面积
148平方米。1966年,商店职工24人,内设营业组8个,经营品种4 000余种,固定资产5 030元,
自有流动资金11.93万元。年销售额37.12万元,实现利润 3 054元。1978年,职工48人,设百
货组、布匹组、针织组、棉织组、鞋帽组、服装组、文化用品组、化妆组、杂品组。固定资产
1 519元,自有流动资金11.93万元。年销售额 152.6万元,实现利润8.12万元。1985年,职工
49人,固定资产18.54万元。自有流动资金11.9万元。营业面积 485平方米,仓库面积210平方
米,经营品种7 000余种。年销售额201.9万元,实现利润 5.9万元,上缴税利2.23万元。

第二百货商店 1949年,成立工薪商店。1951年4月,工薪商店改称第二百货商店,职工7
人,营业面积148平方米。1953年,新建砖木结构营业室 501平方米,办公室188平方米,仓库
279平方米。当年完成销售额 4.5亿元(旧人民币),实现利润2 663万元。1966年,职工24人,
设百货、布匹、针织、棉织、鞋帽、服装、文化、杂品、化妆9个营业组。自有流动资金11.43
万元,固定资产4.1万元。经营品种4 000余种,年销售额101.8万元,实现利润5.9万元。1978
年,职工44人,固定资产3.4万元,自有资金11.43万元,年销售额 164万元,实现利润6.93万
元。1985年,职工48人,固定资产6.62万元,自有资金11.94万元,年销售额221万元,实现利
润5.6万元,上缴税利2.1万元。

  第三百货商店 1956年,在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中,同盛泰等 6个私人商店合并
组成公私合营百货商店,从业人员22人,股金2.53万元。设布匹、百货、文化、 鞋帽、杂品5
个营业组,经营品种1 500余种。年销售额32.83万元。1966年,职工24人,固定资产 544元,
自有流动资金6.13万元。其中国有流动资金 4.1万元,私人股金2.03万元。1967年,公私合营
商店改称向阳百货商店。1978年,职工27人,固定资产 5 108元,自有流动资金6.12万元。其
中国有流动资金4.1万元,私人股金2万元。年销售额81.6万元,实现利润3.98万元。1985年,
向阳百货商店由铁路东迁至铁西中心北路原第二百货商店旧址,改称第三百货商店。职工25人,
固定资产15.5万元,自有流动资金5.73万元。其中国有流动资金 3.7万元,私人股金2.03万元。
年销售额71.2万元,实现利润6 300元,上缴税利1 374元。

  中心百货商店 1979年12月建立,店址设在西街,集体企业。营业面积 120平方米,仓库
80平方米,经营品种300种。设百货、食杂2个营业组。1981年,与新区食杂商店、南郊食杂商
店统一核算,年销售额40.4万元。1983年 5月,商店迁至府前路食品厂东侧,建砖混结构营业
室120平方米,办公室80平方米,职工30人。设百货、鞋帽、针棉纺、文化用品、化妆5个营业
组,经营品种 2 000种。年销售额15.2万元,亏损2.45万元。1985年,职工24人。自有流动资
金1 811元,年销售额29.9万元。实现利润624元。

  二 五金

  伪满时期,有一二家杂货店经营元钉、三角铁、合页等小五金商品。

  1950年,五金业务由百货公司兼营,经营品种30余种。1953年,增至 110种。1954年,国
产自行车进入市场。1958年,国产收音机进入市场。1962年 4月,黑龙江省五金机械公司杜尔
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公司成立,下设工业器材商店,主要经营元钉、铁线、电灯泡、油漆、染料、
收音机和自行车等 900多个品种,批发兼零售。元钉、铁线实行计划供应,以保证农田和国家
基本建设需要。明矾、灯泡、纯碱、电线、自行车实行凭票(证)供应。广播铁线和民贸、侨汇
商品实行专项指标供应。五金商品采购以系统内部调拨为主,市场采购为辅。一是由齐齐哈尔
五金二级站和化工公司调拨;二是收购地方手工业产品;三是向产地采购。一、二级站不经营
的五交化商品,从省内外或其它市、县五金公司调剂解决。同年,销售额90万元,其中批发额
50万元,零售额40万元。1963~1964年,为解决商品供应不足和社会游资对市场的冲击,加强
货币回笼,对紧俏商品实行高价销售办法,仅高价销售自行车一项就获利 4.3万元。1968年,
货源缺乏,五金商品销售额下降。1969年,商品销售形势略有好转,年销售额为86万元。其中
批发50万元,零售36万元。1977~1978年,安排奖售自行车327台,即个人卖 3头猪奖售1台名
牌自行车。1979年,由于城镇建设的发展,加之电视机等高档家用电器进入市场,五金行业销
售额逐年增长。1980年,五金公司改称五金交电化工公司。1981年, 五交化公司销售额达294
万元。销售自行车3 886辆,收音机4 304台,电视机 298台。1985年,国营和合作商业购进自
行车3 214辆,收音机2 351台,电视机1 705台,洗衣机1 351台,录音机539台,缝纫机1 131
台。销售自行车3 628辆,收音机2 422台,电视机2 161台。洗衣机1 370台,录音机 638台,
缝纫机1 673台。以上6种商品零售额268.2万元。

  国营五交化商店 1958年 4月建立,店址设在中心路,时称工业器材商店,职工12人。经
营项目有五金、交电、化工商品,兼营煤油。年销售额15万元。1962年,隶属县五金机械公司,
职工10人,改称五金商店。1980年,改称五交化商店。实行独立核算,迁至府前路。营业面积
635平方米,职工19人,固定资产20.1万元,自有流动资金2.1万元。设五金、交电、化工 3个
营业组,当年完成销售额150万元,实现利润6.2万元。1985年,职工26人,设大五金、小五金、
交通、电料、家电6个营业组,年销售额141万元,实现利润4.2万元。

  五金综合服务部 1979年11月建立,集体企业,职工22人。1983年,改称自行车安装部,
职工39人。当年安装自行车4 077辆。1985年,职工10人。安装自行车3 284辆。自有资金6 332
元,年营业额9 881元。

  三 糖酒食杂

  清末,各驿站都有食杂店铺开设。

  民国、伪满时期,出现酒铺、肉铺、鲜货、糕点、糖果、肉制品等专业店铺。

  1949年,旗税务局专卖股成立烟酒推销部。1954年,食品公司成立,从经营烟酒,逐步扩
大经营鱼、肉、蛋、禽、菜、果等副食。1956年,在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中,将城区
28家糖酒食杂店铺改造成1家公私合营副食品商店和5家食品杂货合作商店。1961年,由于三年
自然灾害影响,主要副食品供应采取“保证特需,照顾重点,兼顾一般,适当压缩日用销售,
做好节目供应”的原则,对烟、酒、糖、茶等商品实行特需凭票和高价供应办法。1964年10月,
成立烟酒公司,经营食糖、糕点、糖果、冷食饮料、奶制品、卷烟、酒类、调味品、蔬菜及管
理专卖事业。当年完成副食购进额368.5万元,销售额338.1万元。其中销售白酒12.2万公斤,
茶叶7 393公斤,卷烟657箱,食糖13.7公斤。1965年,烟、酒、糖、茶、糕点等商品取消高价,
敞开供应。1967年,对县城居民实行猪肉(包括肉制品)凭票供应,每人每月 0.5斤。蛋、禽供
应则根据货源情况,货源紧张定量供应,反之敞开供应。1969年,商业、供销合并,糖酒公司
改称食杂站。当年完成购进总额311万元。销售257.2万元。购进白酒40.7万公斤,茶叶6.45万
公斤,卷烟46万条。同年,蔬菜经营业务由食杂站划出,成立蔬菜果品公司, 下设零售商店3
处。1976年,烟酒公司购进白酒80.8万斤,食糖50万公斤,茶叶9.78万公斤,奶粉 2.2万公斤。
完成年购进额466.8万元,销售额543.9万元,实现利润20.5万元。1979年。主要副食品 (不包
括猪肉)全部敞开供应。1982年,购进白酒104.4万公斤,茶叶14.3万公斤,食糖42.4万公斤,
罐头8 018箱,奶粉 2.1万公斤,年购进总额达792.4万元。1985年,猪肉敞开供应。同年,国
营和供销合作商业购进糖604.8吨,酒1 393.6吨,茶叶54.6吨。销售糖457.9吨,酒1 596吨,
茶79吨。3种商品零售额410.4万元。

  国营副食品商店 1949年 8月建立,时称旗贸易公司土产商店。1950年,改称土产门市部。
隶属旗土产公司。有售货员 3人,营业面积96平方米。1954年,土产门市部改称副食品商店,
隶属食品公司,职工增至29人,设烟酒、糖果、糕点、生肉、鲜(冻)鱼、调味、回民用品专柜
等 8个营业组。营业面积240平方米,经营品种1 500种。年销售额16万元。1964年10月,由食
品公司划归糖酒公司管理,职工24人,年销售额33.4 万元,实现利润5万元。1972年,自筹资
金7.6万元,改建扩建砖木结构营业室800平方米,职工增至42人。自有资金2.85万元,年销售
额58万元,亏损6.9万元。1978年,职工43人,自有资金 7.1万元,固定资产4.6万元,年销售
额98.1万元,实现利润1.99万元。1985年,职工43人,自有资金7.21万元,年销售额46.7万元,
实现利润9 518元。

  大兴昌副食品合作商店 1956年建立,由12户私人食杂店和 2户摊贩组成,从业人员19人,
自有资金1.7万元。1963年,翻建砖木结构营业室240平方米,固定资产2.76万元。1967年,改
称红光合作副食品商店。1978年,商店下设经营网点2个,职工增至98人,固定资产3.7万元。
自有资金4.5万元,其中股金2 768元,公积金 4.2万元。年销售额102.7万元,实现利润5 396
元。1980年,分设两个独立核算单位,即大兴昌副食品合作商店和三盛合副食品合作商店。商
店分设后,三盛合盛食品合作商店迁至铁东。大兴昌商店职工51人,下设 2个经营网点,年销
售额73万元,亏损1.5万元。

  北市场副食品合作商店 1981年建立,由烟酒公司集体职工12人。蔬菜公司集体职工10人
组成,设烟酒、糕点、糖果、调味4个营业组。固定资产4 400元,经营品种 350种,当年完成
销售额19.5万元,亏损1 600元。1985年,职工增至26人,下设2个营业网点,年销售额15.7万
元。

  国营肉食商店 1964年10月,肉食业务由国营副食品商店划出。单设肉食商店,与肉食加
工厂统一核算,实行报帐制。营业面积96平方米,职工8人。1969年6月,商店迁至原干鲜鱼菜
合作商店处(县工会西侧)。1971年,实行独立核算,营业面积340平方米,固定资产1 264元,
自有流动资金1万元。设生肉、熟食、烟酒糖茶 3个营业组,经营品种250种。当年完成销售额
43.5万元,实现利润2 034元。1978年,职工增至18人,固定资产2 201元,自有流动资金 1万
元,年销售额53.7万元,实现利润1.3万元。1985 年,职工26人(其中混岗集体职工24人),固
定资产6.6万元,自有流动资金1万元。年销售额54.1万元,实现利润5 856元。

  四 医药

  民国时期,泰康街有三四家中药铺相继开业,其中“锦和盛”、“和顺祥”两家分别设立
于民国16年(1927)和民国17年。伪满时期,又有10家药铺(店)相继开业,其中多耐站(今泰和)
开设有“永盖泰”、“信发龙”、“福盛长”药铺(店);他拉哈站开设有“永合祥”“裕和祥”、
“德盛昌”药铺(店);泰康县城区开设有“仁和广”、“恒昌盛”、“和发茂”药铺(店);喇
嘛甸开设有“天坤祥”药铺(店)。上述药铺(店)经营的中草药(成药)多由哈尔滨、大连、沈阳、
长春等地大药店购进。“和顺祥”、“裕和祥”两家药店每年均收购少量地产中草药材加工出
售,同时经营蒙药和仁丹、阿斯匹林等西药。蒙药多由呼和浩特、通辽、扎兰屯等地购进。1945
年9月,各药店陆续关闭。

  1946年~1949年,城区先后有“元顺公”、“天和祥”、“同和兴”“积庆堂” 4家药店
开业。1950年,旗贸易公司百货商店设置西药柜台,零售西药。1951年,百货公司设立西药组,
经营批发业务。1954年,中医卫生所设立中药批发部,经营批发中药饮片和中成药。1956年,
在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中,将县城区“天和祥”、“元顺公”、“同和兴”、“和顺
祥”、“和发茂” 5家药铺(店)合并,建成公私合营同和兴药店;将他拉哈“永合祥”、“德
盛祥” 2家药铺合并,建成他拉哈公私合营药店;将泰和“福盛长”、“恒昌盛”两家药铺合
并。建成泰和乡卫生所。同年,建立中药材公司,收购和销售地产中药材,兼营中药饮片、中
成药批发业务。1959年,建立医药公司,经营批发西药。同年,建立药材种植场,进行野生药
材人工种植。1961年,建立国营医药商店,经营品种有西药230种,中成药400种,实行微利保
本经营方针。方便与照颐群众买药。当年,完成中西药品销售总额66.4万元。同时开辟农村医
药经营渠道,扩大经营网点,1964年,先后在胡吉吐莫大队、他拉哈公社建立四级医药批发零
售商店,当年销售西药达55万元。1965年,贯彻毛泽东主席关于“把医疗卫生工作重点放到农
村去的《六,二六指示》,医药供应工作转以农村为重点,中药材和中成药供应分配比例:县
城区30%,农村70%。对新、少、缺的药品优先供应农村。按省级有关部门规定,全县供销社医
药商品经营品种达到 160种以上,供销部达到60种以上,代销点达到20种以上。1967年,中药
材公司与医药公司合并为医药公司。1974年,由国家给予资金补贴,在他拉哈公社康平大队种
植防风300亩,每亩补贴资金4元。由于缺少技术人员,未获成功。1975年,一心公社一心大队
畜牧场种植防风 150亩获得成功。同年,全面普及人工种植中药材,生产基地转向各国营林、
牧场。药品供应实行专人、专柜、专帐、专器具管理。其中毒麻药品按国家商业部有关规定,
医疗单位须持县卫生科(局)发放的购买证件定量供应。群众购买须持所在单位证明信,到零售
商店限量购买。防疫用药由县卫生科(局)、防疫站提出报告,由省市药材公司下拨专项供药指
标。蒙药由省药材公司直接下拨县药材公司,每年在下拨齐齐哈尔地区 25%蒙药供应比例中,
分配本县比例7%。单位或蒙医个人购买享受批发价待遇。避孕药具由省市医药部门计划调拨。
1974年。避孕药具实行免费供应。1984年,医药公司改称医药药材公司。1985年,县医药药材
公司拥有专用药库 400平方米,可贮存药品、医疗器械1 130种。完成药品购进额332.8万元,
销售额175.1万元,其中蒙药2.3万元。

  五 烟草

  伪满时期,泰康城区有卷烟销售点3处。

  1949年,专买局成立,对烟、酒实行专卖管理。当年销售卷烟29箱,7 250条,人均0.1条。
农民在房屋后小面积种植烟叶,自用或向市场出售。1950年,旗专卖局对国营、私人烟酒经销
单位核发批发或零售商牌照,如有私制、私运、私销专卖品及原料或串通舞弊,损害专卖利益
时,进行罚款,直至追究其法律责任。1956年,全县烟叶种植面积 1 980亩,平均亩产35.5公
斤。土产部门收购 7 350公斤。1958年,由于国产卷烟业兴起,烟叶生产逐年减少。卷烟销售
量上升。1966年,全县烟叶种植面积 190亩,平均亩产37公斤。卷烟销售量1 137箱,28.43万
条,人均 1.8条。“文化大革命”开始,废除专卖管理体制,烟草生产、买卖处于混乱状态。
1976年,卷烟销售量增至1 969箱49.23万条,人均 2.3条。1982年,恢复烟草专卖管理机构。
全县烟叶种植面积 3亩,亩产量83公斤。1984年,对全县卷烟销售市场进行整顿复查,先后为
1 038个卷烟销售网点发放卷烟经销许可证。1985年,全县卷烟有证销售网点1 095个,其中国
营55个,集体214个,私人826个。同年,国营和供销合作商业购进卷烟2 953箱,销售3 092箱,
零售额371.2万元。

   国营商业几个年份主要商品销售情况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