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机构

第三章 金融

第一节 机构




  一 钱庄、当铺、拔会

  民国初期。王公贵族、地主、鱼贩子和较大的工商业户垄断金融市场,放贷能力最强的是
以“长贝子”、佛爷喇嘛参股的“公兴涌烧锅”。直至伪满初期,“公兴涌烧锅”仍是“旗内
唯一的小额金融机构”。

  民国16年(1927),“利生津”钱庄开业,位于小蒿子,专门经营存款贷款。伪满康德元年
(1934),“增生当”当铺开业,位于小蒿子,资金数百元。伪满康德 3年,成立泰康金融合作
社。伪满康德7年9月,金融合作社与农事合作社合并为兴农合作社。

  伪满时期,本地商户之间有一种“拔会”或“标会”的组织,几户、几十户不等,自发组
成,共同集资向其会员贷款,如果资金运用发生冲突,就相互竞争(投标),出利高者获得贷款。
“拔会”或“标会”这种组织,一直延续到1955年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前夕,后来手工业社中
也出现过类似组织,1977年被解散。

  二 银行

  伪满大同元年(1932)。建立齐齐哈尔分行泰康办事处,伪满大同2年撤销。

  1949年,旗的贷款发放和回收业务由东北银行派专人办理。1950年 2月,着手筹建东北银
行泰康办事处。9 月,办事处成立,共有职工30人左右,办理存款、放款、保险、公债结算等
业务。1952年 3月,办事处改为人民银行杜尔伯特旗银行。同年,成立保险公司泰康代理处。
1953年,代理处撤销,在财政科内设保险公司杜尔伯特旗驻在员,业务隶属于保险公司龙江支
公司。1956年6月,成立保险公司杜尔伯特旗支公司。1958年4月,保险公司撤销,保险业务结
束。1959年,设立建设银行杜蒙办事处。1960年8月,在此基础上成立建设银行杜蒙支行。1962
年,全县基本建设规模压缩,投资减少,支行撤销,只在财政局内设建设银行杜蒙驻在员,业
务隶属于建设银行安达市(今大庆)支行。1963年12月,成立农业银行杜蒙支行,专门负责农村
信贷和存储业务。1965年10月,恢复建设银行杜蒙办事处。1966年,农业银行撤销,其业务仍
并归人民银行。1969年9月,再次撤销建设银行办事处,业务并入财政科。1979年9月,重新成
立农业银行杜蒙支行,全行职工77人。10月,重新成立建设银行杜蒙支行,全行职工2人。1982
年6月,人民银行开办保险业务。1983年 7月,恢复保险公司杜蒙支公司,全公司职工7人。同
年末,工商银行杜蒙支行依据人民银行杜蒙支行的实体成立,实行企业化经营。1984年 1月,
划清与人民银行业务界限并且代理人民银行业务。人民银行业务性质属单纯的行政管理和业务
指导职能,主要有贯彻金融政策和方针,指导、监督、调节全县各专业行的业务工作,掌握货
币发行等。1985年,工商银行职工99人,农业银行职工122人,建设银行职工9人,保险公司职
工15人。共计职工245人。

  三 信用社

  1952年末,为了打击高利贷,调节农户间的口粮、草料等供需关系,开始建立信用部和信
用小组。1953年初,共建庄头、和南、中心、升平 4个信用部和26个信用小组。1958年,全县
信用社发展到20个,拥有社员 3万人,股金6.2万元。1959年4月,信用社与银行营业所合并,
成为公社信用部,信用业务由生产队会计等代理。合并时期拥有股金 7.5万元,公益金和公积
金2.6万元,历年结亏2万元,自筹放出贷款 3万元。1961年,信用社储存资金全部被银行、社
办企业、生产队干部占用。1964年,重建信用社,回收原来的信用资金,并且银行对信用社予
以低息和无息贷款扶持。年末,共复建信用社10个,信用站46个,信用小组 158个。1968年,
大多数生产队和农民都处于贫穷状态,信用社的经营也陷入困境。存款余额小、贷款余额大、
利息收入少、日常经费高。1970年,10个信用社有9个亏损,净亏损7 100元。国家为了扶持信
用社不致于倒闭,对1968年以来的亏损予以补贴,到1974年,已是社社亏损,社社补贴。1981
年后,信用社经营形势迅速好转,10个社有 9个社盈利。国家一般不再对信事社实行亏损补贴,
改由银行对信用社实行利差补贴,即在信用社发放的贷款中,对其利息低于某一标准的贷款补
到标准利息。但是。国家为了照顾少数民族地区, 对敖林西伯信用社仍然给予亏损补贴410元。
1985年,共有信用社11个,社社盈利。共有股金25.3万元,实现利润7.8万元,提取公益金3 700
元,提取分红基金1:6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