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职工团体
第二节 职工团体
一 组织机构和代表会
1949年 4月26日,杜尔伯特旗一区职工联合会成立。大会讨论拟定工会章程草案,选举产
生联合会委员会。委员会有 7人组成,党的城区区委书记兼任主任。8月1日,县委决定在城区
职工联合会基础上,成立泰康县工会城区办事处,为县职工总会成立做准备。11月 8日,泰康
县职工总会成立,设副主席 1人。下辖工业工人分会、草包公司(包括草袋厂和养鸡场)工人分
会、粮食仓库工人分会、职工工会小组、合作社店员工会小组,共有会员142人。1950年8月,
陈有宝兼任职工总会主席,工作人员3人,其中组织委员、宣传委员、女工委员各1人。12月10
日,第一届工会代表大会召开,会期1天,出席会议代表75人,代表全旗1 036名会员。会上,
通过《工会工作一年来的总结,确定今后工作方针》的报告,选举产生第一届工会联合会。委
员11人(常委4人),其中工会主席、副主席各1人。1952年,泰康县工会联合会改称杜尔伯特旗
总工会。1953年12月18日,第二届工会代表大会召开,会期 3天,出席会议代表96人,代表全
旗 1 622名会员。会上通过《杜尔伯特旗总工会三年来工作总结和今后的任务》的报告,选举
产生第二届工会执委会和经费审查委员会。执委员会委员11人(常委 5人),其中主席、副主席
各1人。1958年5月15日,第三届工会代表大会召开。会期 3天,出席会议代表61人,列席代表
35人,代表全县2 706名会员,工商界来宾1人。全体县委常委与会。会上通过《加强工会组织
建设,改进思想作风,认真贯彻社会主义工运方针,提高工会工作水平,为完成我国第二个五
年计划任务而奋斗》的报告和《关于县工会财务工作的报告》,选举产生第三届工会执委会和
经费审查委员会。工会执委会委员13人(常委5人),其中副主席2人。1962年 8月28日,第四届
工会代表大会召开,出席大会代表89人,列席代表34人。会上通过《在党的领导下,充分发挥
工会组织作用。团结全县职工,鼓足干劲,战胜困难,为迅速恢复和发展农牧业生产而奋斗》
的报告,选举产生第四届工会执委会。委员17人(常委7人),其中主席、副主席各1人。1968年
12月5日,首届革命工人代表大会(第五届工会代表大会)召开,会期 2天,出席会议代表350人。
会上通过《深入开展革命大批判,把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的报告,选举产生工代会
委员会。委员27人(常委11人)。其中主任1人。1969年12月26日,第二届革命工人代表大会(第
六届工会代表会)召开,出席会议代表366人。会上通过《夺取文化大革命的全面胜利》的报告,
选举产生第二届工代会委员会。委员34人(常委11人),其中主任、副主任各1人。1973年5月28
日,第七届工会代表大会召开,会期4天,出席会议代表361人,特邀代表19人,列席代表20人。
会上通过《高举“九大”团结胜利的旗帜,沿着毛主席革命工运路线奋勇前进》的报告,选举
产生第七届工会执委员。委员35人(常委10人)。其中主任1人,副主任2人。1979年12月25日,
第八届工会代表大会召开,会期 3天, 出席会议代表520人, 代表全县1.2万会员。会上通过
《充分发挥工会组织作用,动员广大职工为建设牧工商县而奋斗》的报告,选举产生第八届工
会执委会。委员31人(常委9人),其中主席 1人,副主席2人。1985年,县工会机关职工19人,
其中主席1人,副主席3人。内设办公室、生产部、组织部、宣传部、生活女工部、财务部。全
县基层(系统)工会30个,会员1.55万人。
二 劳动竞赛
1949年,电灯厂、油厂、草袋厂开展增产节约竞赛活动,支持解放战争。同时,号召工友
提合理化建议和搞技术革新。1950年,全县开展抗美援朝爱国主义竞赛活动。评比条件包括技
术革新,合理化建议。节约原材料,销量产量创纪录等。1954年,评比条件包括超额完成产品
数量,保证产品质量,降低成本,节约原材料、燃料,遵守操作规程,达到安全生产,推广先
进经验,提合理化建议,保证出勤率。加强政治团结。1956年,开展先进生产者竞赛活动。竞
赛原则为“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取长补短,共同提高”。评出先进生产(工作)者 510人,其
中工业81人,商粮供 364人,财政金融26人,文教39人。木材公司被评为省先进单位。同年,
218名职工提合理化建议235件,其中商业系统被采纳生效的合理化建议33件,创造或节约价值
1.2万元。1958年,开展以技术革新、 技术革命为内容的比学赶帮竞赛活动。利用板报、大字
报、决心台、幻灯等宣传工具和敲锣打鼓报捷等宣传形式大造舆论。1959年,开展“比武、打
擂”式红旗竞赛,成绩虚多实少,失去竞赛意义。1963年,开展“五好企业”和“六好职工”
竞赛活动。1964年,开展以“五好”为目标,以增节约为内容的比学赶帮竞赛活动。包括“一
帮一、一对红”和大练基本功等。1980年,开展“一五十”和“双优”竞赛活动。“一五十”:
提 1 000条合理化建议,实现50项技术革新,推广应用10项先进技术;“双优”:同工种全优
产品(或全优服务),全优工号。全年共提出合理化建议845条,采用 750条,实现745条;技术
革新 840项,自制设备30台件,开发新产品22种。1982年,广泛开展“六好企业”和“五好职
工”的竞赛活动。“六好企业”:三者利益兼顾好,产品质量好,经济效益好,劳动纪律好,
文明生产好,政治工作好;“五好职工”:思想品德好,劳动态度好,遵守纪律好,爱护公物
好,完成任务好。在竞赛活动中,根据不同企业特点,采取攻关赛、革新赛、对口赛、优质服
务赛、最佳营业员赛等。1985年,创省级“六好企业”2个,省级劳模3人,市级先进企业28个,
市级红旗班组28个,市级劳模21人。
三 民主管理
1949年,国营工厂、公司和供销社都成立管理委员会,由企业行政领导、工会主席、技术
人员和职工代表组成。规定每月召开两次会议,凡属生产经营中的重大问题(决策),都经管理
委员会讨论决定,再征求全体职工意见,然后实施。同年,在私人企业推行劳资集体合同,通
过劳资民主协商的办法管理企业,发展生产。1956年,在工厂中推行常任制职工代表大会制度。
1958年,职工代表大会分两种形式:第一种为双轨制,即工厂中工会会员代表大会与职工代表
大会同时召开,由工会主抓民主管理工作;第二种是单轨制,即单独召开职工代表大会。国营
工厂多采取第一种形式,集体工厂采取第二种形式。1961年,推行党委领导下的职工代表大会
制度。“文化大革命”期间,职工代表大会制度遭到破坏。1979年,恢复职工代表大会制度。
年末,县工会在农机厂进行建制试点,1980年全面推行。在建制中坚持两条原则;一是职工代
表大会必须在党委领导下;二是基层工会只能是职工代表大会的工作机构。根据国家规定,职
工代表大会每届两年,每年召开两次会议,企业的重大问题都要经过职工代表大会讨论通过,
企业领导人接受职工的监督,职工代表大会有权选举和罢免厂长(经理)。1983年,县工会在芦
苇公司进行民主评议干部试点。然后推广全县。1985年,全县有64个企事业单位民主选举领导。
自企业实行“承包”、“租赁”以后,国营企业厂长(经理)一般由县委、县政府任命,成
为企业生产经营的直接责任者,拥有生产经营的决策权和指挥权,职工代表大会制度被削弱,
甚至流于形式。
四 职工福利
1949年,城区工会针对私人企业所雇用的工人劳动时间长、工资少、伙食差等问题,组织
工人向私方展开说理斗争。改善待遇。1952年,旗工会对生活困难的国家职工进行补助,共补
助68人。681 万元(旧人民币)。同年,部分基层工会组织职工互助会,实行互助互济,以共同
集资、无息定期借款方式解决职工急需。1953年,全旗所有的37个基层工会。1 622 名会员全
部加入职工互助会。同年,私人企业对失业工人和患病工人予以困难补助。旗工会规定,基层
工会会费提取2%作为会员困难补助金。补助形式分两种:
一是临时性的,职工家庭发生自然灾害或伤亡事故补助;二是定期性的,对家庭人口多、
劳力少、收入低,维持不了当地最低生活水平的职工补助。1954年初,共补助会员73人,补助
总额 2 100万元(旧人民币),多者60万元,少者15万元。1955年,旗工会发出《正确使用会员
补助费》通知,其中规定:会费的 20%、企业奖励金的5%(或劳动保险金的2.5%)可合并使用。
1956年,县城构筑300余间职工宿舍,建筑面积1万多平方米。并且对因病负债过多的职工给予
专项补助, 补助 261人,7 911元,其中包括省下拨的 6 000元。同年,“职工互助会”改称
“职工互助储金会”,全县共建储金会65个,储金额 5 590元。1959年,由于粮食供应不足,
职工买高价粮、高价菜支出增加;或者职工供养人口自然增长,部分职工精减下放后生活费降
低,人均收入减少等,职工生活水平下降,欠债过多。当时月人均收入11元才能维持一般生活
水平。可是据对39个单位2 147户职工调查,月人均收入9—11元的338户,占15.7%;7—8元的
397户,占18.4%;6元以下的505户,占23.5%。全县欠外债职工970户。外债额14.2万元。1962
年,根据“一生活、二市场、三建设”的原则,各行各业建成一批副食基地,补贴职工生活,
减轻市场压力,这些基地以后多成为本系统或本单位的“知青点”。“文化大革命”中,互助
储金会自然解散。1978年,陆续恢复储金会。同年,全县职工困难补助费 8.7万元。1980年,
教育系统开展“扶贫”工作,首先在胡吉吐莫公社为 166户教职员工贷款购买奶牛,使其全部
脱贫。同年,在大量投资建设公用设施的同时,为缓和多年职工居宅紧张状态,开建职工居宅。
1981年,采取“自建公助”、“民办公助”、“公建民助”等多渠道投资和多种形式的建房措
施,全年共建职工居宅1.78万平方米,其中房管部门800平方米,私人1.3万平方米,行政和事
企业 4 000平方米。1984年,在全县范围内开展职工扶贫工作。扶贫致富之路是发展种植业、
养殖业、开办小工厂、小商店等。1985年,全县职工扶贫投资50万元,扶持贫困户 1 950户,
其中 970户脱贫。同年,全县用于集体福利事业补贴15.1万元,用于福利设施费用15.3万元,
用于职工生活困难补助6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