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五节 青少年团体

第五节 青少年团体




  一 共青团组织机构及代表会

  1948年12月,组成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泰康委员会,着手在中学、工商局发展团员。共发展
14人,其中中学 9人,工商局5人。1949年,陆续在其他部门和农村发展团员,到9月份,已发
展团员190人,其中男126人,女64人;正式团员166人,候补团员24人。团员中农民123人,工
人14人,学生51人,其他2人。有3个区已成立团区委筹备委员会。12月14日,召开新民主主义
青年团泰康县首届代表大会,选举产生首届团县委。设书记 1人。1952年,团泰康县委改称团
杜尔伯特旗委,内设组织部、宣传部。全旗基层团委 4个,支部84个,团员1 601人。1953年3
月2日,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杜尔伯特旗第二届代表大会召开,会期2天。大会选举产生第二届团
旗委。团旗委书记、副书记各1人。年末。全旗共有团支部119个,团员1 942人。1954年5月21
日,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杜尔伯特旗第三届代表大会召开,会期5天。出席代表210人,列席代表
16人。会议通过《关于我旗青年团工作五三年总结与五四年团的工作意见》的报告,选举产生
第三届团旗委。委员9人(常委5人),其中书记1人。1956年5月11日,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杜尔伯
特旗第四届代表大会召开,会期5天,出席大会代表214人。大会选举产生第四届团旗委。委员
12人(常委7人),其中书记1人,副书记2人。1957年4月19日,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杜尔伯特蒙古
族自治县第五届代表大会召开,会期4天。出席大会代表225人。大会选举产生第五届团县委,
委员13人(常委5人),其中书记、副书记各 1人。7月,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改称共产主义青年团。
1959年 4月25日,共青团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第六届会议召开,会期4天,出席会议代表236
人。大会通过《在党的领导下,团结全县青年,高举革命红旗奋勇前进》的报告,选举产生第
六届团县委。委员15人(常委7人),其中书记1人。副书记2人。1963年3月13日,共青团杜尔伯
特蒙古族自治县第七届代表大会召开,出席会议代表 208人,列席代表54人。会议通过《高举
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加强团的建设,带领广大青年为夺取一九六三年农牧业丰收而奋斗》的
报告。会上表彰奖励263名青年红旗突击手,选举产生第七届团县委。委员17人(常委5人),其
中书记、副书记各1人。1964年9月17日,共青团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第八届代表大会召开,
会期3天。会上通过工作报告,选举产生第八届团县委。委员21人(常委6人),其中书记、副书
记各1人。1965年10月22日,共青团杜尔伯特蒙占族自治县第九届代表大会召开,会期3天,出
席会议代表 327人。会上通过《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促进青年革命化,为社会主义革命
和社会主义建设新胜利而奋斗》的报告,选举产生第九届团县委。委员25人(常委 7人),其中
副书记1人。年末,全县团总支210个,支部513个,团员5 483人。1972年10月27日,共青团杜
尔伯特蒙族自治县第十届代表大会召开,会期4天,出席会议代表474人。会上通过《高举马列
主义、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沿着毛主席的青运路线奋勇前进》的报告选举产生第十届团县委。
委员34人(常委9人),其中书记、副书记各1人。1976年 2月28日,共青团杜尔伯特蒙族自治县
第十一届代表大会召开,出席会议代表 519人,列席代表21人。会上通过工作报告,选举产生
第十一届团县委。委员31人(常委9人),其中书记 1人,副书记2人。1978年12月10日,共青团
杜尔伯特蒙族自治县第十二届代表大会召开,出席会议代表 600人。会上通过《为培养又红又
专的一代新人而奋斗》的报告。选举产生第十二届团县委。委员33人(常委 3人)。其中书记、
副书记各1人。年末,全县共有团支部870个,团员1万人。1981年8月16日,共青团杜尔伯特蒙
族自治县第十三届代表大会召开,出席会议代表 450人。会上通过《学习贯彻六中全会精神,
发挥党的亲密助手作用,为加速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的报告,选举产生第十三届
团县委。委员35人(常委7人),候补委员 3人,其中书记、副书记各1人。1985年8月3日。共青
团杜尔伯特蒙族自治县第十四届代表大会召开,出席会议代表 360人。会上通过《勇于改革,
锐意进取,努力开创我县共青团新局面》的报告,选举产生第十四届团县委。委员26人(常委5
人),其中书记、副书记各1人。年末,团县委机关职工 7人,内设组织部、宣传部、学校部。
全县基层团委48个,团总支298个,团支部1721 个。团员1.05万人,其中男5 511人,女5 021
人。

  二 少年先锋队组织

  1947年,土地改革运动中,各村相继成立儿童团。年末,全旗儿童团19个。1950年,随着
少年儿童队成立,全旗59个儿童团全部解散。

  1949年9月,在中小学建立少年儿童队,第一批发展19人,成为少年先锋队的前身。

  1952年,在中小学建立少先队组织。共建9个大队,42个中队,136个小队。有大队辅导员
9人,中队辅导员,32人,队员1 720人。1957年,全县67所中小学建立少先队组织,共建31个
大队,219个中队,611个小队。有辅导员229人,队员6 839人。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
后。“红小兵”组织取代了少先队组织。1979年3月,恢复少先队组织。1985年,共建154个大
队,627个中队,1 881个小队。有辅导员847人,队员2.8万人。队员占少年儿童的80.9%。

  三 生产科技活动

  1949年,中学青年团员带领青年学生们进行义务劳动,打苇帘、挑土、搬砖维修校舍和平
整校园。1950年,农村青年团员带头破除迷信,改变已往发生虫灾烧香磕头和靠天吃饭旧习,
发动群众抗旱灭虫并取得成效。1954年,全旗14个团支部推行农业技术“保教保学合同”。同
年,团旗委号召全旗青年学习省特等劳动模范孙守芬,以及高小毕业后立志务农、在农业战线
上做出成绩的模范青年陶桂芳、王宝玉。1955年 9月,白金花出席全国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
分子大会。1956年,在青年中开展人均积万斤肥和突击打井、玉米人工授粉、保牲畜安全越冬
等活动;在少年中开展“小五年计划”。种植小油料、捡粮活动。1958年,青年组成各式各样
突击队、突击班等,积肥送粪、兴修水利。在开挖“八一幸福”运河中,有 4 000余名团员青
年参加,占民工总数的 80%。其中“黄继光”、“董存瑞”突击班,人均日挖运土12—13方,
是其他突击班工效的1.5—2倍。同年,包莲花出席全国第二次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大会。
1965年,团县委号召青年积极参加生产斗争,“出满勤、挑重担、学技术、高工效”。农村开
展积肥、造肥、选种、种子发芽试验、培育良种、爱畜保畜、植树造林活动;城镇进行“干一
行爱一行”、“干一行钻一行”热爱平凡劳动教育。“文化大革命”时期,在输电工程、水利
工程、抗洪救险中,发挥青年突击队作用。1978年,在青年中开展评思想、比贡献、选模范、
树标兵的争当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的革命竞赛活动。1979年“五四”青年节期间,表彰 150
名新长征突击手。条件是:一心一意干“四化”,在生产劳动中贡献大,做出第一流成绩者;
或者努力钻研技术,学习文化知识,在技术革新中有发明创造者;或者热爱团和少先队工作,
并取得显著成绩的团干部和辅导员。10月,在全县少先队员中开展“我为四化做贡献”活动。
活动内容为“小积肥、小节约、小储蓄”。1984年11月,开展评选优秀青年厂长(经理)、主任
活动。年末,共评选出优秀青年厂长(经理)、主任12人。

  1985年,在农村开展“农家青年致富状元”竞赛活动,在个别小学开展“自动化中(小)队”
和“创造型小主人”竞赛活动。10月,共评选出“自动化中(小)队”14个,“创造型小主人”
20人。

  四 精神文明活动

  1955年,对青年进行共产主义教育。当时青年思想中存在着轻视劳动、贪图安逸、不爱护
公物、不关心集体、自私自利等不健康的东西。农村青年向往城市,放弃农业生产流入城市找
工作、找对象。1957年,农村青年流入城市形成浪潮, 除已流入城市的外,据调查仍有616人
准备进城谋生或成家,占农村青年人总数的5.5%。团县委一方面大力表彰安心农业生产的青年
模范人物,另一方面进行理想前途教育,组织青年进行“用艰苦劳动建设美化新农村”的讨论,
以稳定农村青年情绪。同年,在中小学开展少年先锋队夏令营活动和“读一本好书,学做一件
家事”活动。1958年,青少年广泛开展除 “四害”、扫盲、绿化、支农集资等活动。1 400名
青少年营造一条五华里,2 000株树的青少年积极分子林和一条由泰康到喇嘛甸长50华里,50.3
万株树的青少年林荫大道。1959年,在少年儿童中开展“四献”活动,即献一斤药材、三斤废
铁、十斤粮食、两捆柴。1963年,开展向雷锋学习和“三史”教育活动。团县委下发有关雷锋
书籍,召开向雷锋同志学习经验交流会。“文化大革命”中,精神文明建设受到政治运动的冲
击。1977年,重新开展学习雷锋的活动。11月,表彰41个学雷锋先进集体和 154名学雷锋先进
个人。1978年,在中小学中开展“学雷锋、争三好”活动。“三好”即身体好、学习好、工作
好。1980年3月,团县委对泰康镇公社、工业系统、粮食系统、第二中学、第四小学等7个单位
57名青少年进行道德观念状况调查。多数人的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实现现代化,向往着全国
人民都能过上富裕幸福生活,觉得做好本职工作,多为人民做好事就是幸福,学好本领建设四
化就是乐趣。有些青少年对理想、抱负、生活、幸福、乐趣看法与此相近或相反。1981年,城
镇中小学开展“学雷锋、树新风”和“五讲四美”活动及“争戴小红花”活动。1982年,在全
县青少年中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在中小学开展“一植三种”活动,即每人植树1—3
棵,种花、种草、种蓖麻和向日葵,美化环境。1983年 8月,开展“采集革种,支持甘肃改变
面貌”的活动。全县有90%的青少年参加“采种支甘”活动,到10月共采草籽8 000斤,团县委
被团中央授予“采种支甘”先进集体的光荣称号。1985年 7月,共青团员王福华和妹妹王福红
为救人而落水牺牲,团县委号召全县青少年向王福华姐妹学习。

  五 政治活动

  1947年,儿童团参加土改运动,站岗、放哨、查路条,纠查坏人。1948年,在大生产运动
中,儿童团参加改造二流子、懒蛋子工作。1949年,青年学生组织剧团,开展各种庆祝、纪念
和宣传活动,帮助军属春耕、夏锄生产。团员和青年踊跃报名参军参战,走上解放战争前线。
全县志愿报名参军青年623人,其中团员 256人;应征入伍185人,其中团员23人。1955年,在
农村青年中,开展“热爱社会主义、争取做优秀社员”的讨论,明确提出合作社青年应做的六
件事和互助组青年应做的三件事。1958年,组织青年参加“大鸣、大放、大辩论、大字报”运
动,进行总路线、人民公社、“大跃进”的宣传鼓动和反美游行示威。1965年,在全县普遍建
立语录员、读报员、板报员、故事员、教歌员等“红五员”队伍,担任“红五员”的青年达1 521
人。“文化大革命”时期,青少年参加各种批判、造反和备战、备荒等政治活动。1979年,发
动青年争当新长征突击手,投身于改革开放大潮中。

  附 协和会

  伪满康德2年(1935)8月,协和会泰康分会、喇嘛甸分会、大蒿子分会成立,隶属昂昂溪协
和会办事处。伪满康德3年7月,协和会改称“满州帝国协和会”,从伪满中央到县一级的协和
会都称本部,设本部长,事务长。县本部下设支部,支部设委员会、支部长。支部下设分会,
设分会长、书记。分会下设班,设班长。伪满康德 8年,协和会进行改组,在行政上实行“二
位一体制”,即协和会省本部长和副本部长分别由省长和省次长兼任,另设事务长,旗本部长
由旗长兼任。

  协和会根据日本侵略者的需要,经常通过报纸、广播和各种会议。向县、旗内中国群众灌
输“日满一德一心”、“五族协和”等所谓的“建国精神”。以麻痹中国人民的思想意识。除
此之外,还协助日本侵略者贯彻各项殖民政策与掠夺政策。如每到粮食征收季节,协和会就下
到各个村屯巡回宣传,催逼农民多缴“出荷粮”。

  伪满康德10年(1943),杜尔伯特旗协和会有会员 2 587人,其中日本会员69人,中国会员
2 518人。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协和会解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