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第七节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1964年,国务院发出 《关于动员、组织城市知识青年参加农村社会主义建设的决定》。3
月,县成立安置办公室,专门负责这一工作。到7月,首批动员泰康镇内205名知识青年到烟筒
屯公社南阳大队、东吐莫公社马场大队、巴彦查干公社建新大队、新屯公社兴隆大队插队落户,
参加农业生产劳动。
1969年,首批108名上海知识青年来本县插队落户。
1964年—1976年,全县共动员上山下乡知识青年 2 413人,接收并安置外省、市知识青年
1 071人。其中上海知识青年923人。这些青年被分别安置到10个公社和13个国营农牧渔场,安
置形式分为插队(场)、办场、办队 3种。在插队(场)中采取系统包社、集体插队、自行挂勾和
分散插队等方式。在办场中,采取县办农场和系统办农场两种。办队即是由知识青年、贫下中
农和带队干部组成,建立起独立的、集体所有制的青年生产队。最多时,全县共有知识青年安
置点56处。
1976年,根据中央“调整知青政策,逐步缩小上山下乡的范围,今后不再搞插队”的精神,
不再动员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已上山下乡的未婚知青陆续返回城镇。1980年,知识青年除与农
民结婚安家者外全部返城。上海知识青年大部分返回上海,少部分留在大庆市和本县城镇。在
知识青年中招工1 669人(全民1 033人,集体580人),征兵447人,招生105人。
10几年中,知识青年有20人加入中国共产党,205人加入共青团,100人担任过农村基层干
部,467 人担任过赤脚医生、民办教师、农业技术员、会计、出纳、拖拉机手、广播员、代销
员、电工,有355人参加过省、地、县劳模会和知识青年代表会。
1981年,对与农民结婚安家的27名知识青年安置到国营农牧场为工人,将其爱人、子女及
赡养的老人同时迁入所到场落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