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外侨
第十五篇 侨务外事
第一章 侨务
第一节 外侨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中东铁路小蒿子站(今泰康镇)、大蒿子站(今烟筒屯)、喇嘛甸站
建成,俄国铁路员工移入。民国6年(1917),俄国爆发“十月革命”。民国 7年9月,部分沙俄
贵族逃入旗内,居住在铁路沿线,以养乳牛为生。伪满大同2年(1933)4月,日本人移居泰康设
治局,朝鲜人随之移入。日本人以参事官、警察等统治者身份出现,朝鲜人为日本人当翻译而
来。伪满康德2年(1935),泰康县境内有日侨28人,苏侨26人,朝侨4人。1945年,“八一五”
光复,日本战败投降,日侨纷纷回国,个别无力回国的日本妇女嫁给本地农民。泰康、喇嘛甸
各设苏联侨民会 1处,隶属哈尔滨苏联侨民协会。1955年,旗境内的苏侨被召回国,共60户,
177人,携带不走的财产如房屋、奶牛等由旗政府作价收买。从此旗 (县)内再无外侨居住。中
日建交之后,原加入中国籍的日本人也都脱籍返回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