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中学 1946年8月,旗创办初级中学1所,设初一1个班,教师2人,学生50人,副旗长武衡兼任校
长。1947年3月,已有初一、初二两个班,学生100余人。11月,抽调22名学生参加土地改革,
其余的学生或参军或到小学任教,学校停课。1948年3月,初级中学重新招生。1949年3月,初
级中学隶属省教育厅,实行初中三年制。学校有校长1人,
教职员9人,学生110人。1950年12月,22名学生毕业,其中升学8人,参军7人,县直机关
留用7人。1953年9月,省教育厅在初级中学中设两个蒙古族初中班,在全省范围内招收蒙古族
学生100人,第二年发展到3个班,150人。省派2名蒙古族教师担任班主任并教蒙古语文课。1955
年 9月,蒙古族初中班迁到齐齐哈尔民族师范学院。1956年,在敖林西伯蒙古族自治区中心小
学校附设蒙古族初中班一个,学生38人,由省派教师任教。1957年,初级中学管理权下放到县,
县初级中学成为县第一中学。同年。开办县第二初级中学,学校以蒙古族学生为招生重点,敖
林西伯的蒙古族初中班迁入。1958年,在第一中学增设2个高中班,招生100人。同年开办第三
初级中学,第三中学位于他拉哈。3所中学共有高中班 2个,初中班18个,学生1 009人。1960
年,在绿色草原牧场和他拉红分别开办第四初级中学和第五初级中学。1961年,根据国家提出
的“要把全日制普通中学的发展速度应放慢一点”的指示,撤销第四中学,学生转入第三中学。
第五中学改为第四中学。泰康镇开办半耕半读中学 1所。1962年,为贯彻国家“两条腿走路”
的办学方针,全县各公社、场相继开办农业中学12所,学生 572人。1968年,第三中学并入他
拉哈农业中学,第四中学并入白音诺勒农业中学。第二中学停止招收农村的蒙古族学生,不再
以蒙古族做为重点的招生对象。第一中学和位于农村的农业中学一律改名“五七”中学,第二
中学改名“继抗”中学,泰康镇的农业中学改名“红卫”中学。1972年 8月,第一中学和第二
中学恢复原名,泰康镇“红卫”中学上收县管辖,成为第三中学。1972年,县于东吐莫开办蒙
古族中学,教学班5个,学生250人。1976年,教育推广“朝农”经验,实行开门办学,在小学
中增设初中班。到1977年,中学总数达115所,教学班392个。1978年。贯彻省《关于办好一批
重点中小学试行方案》,县确定第一中学为重点中学,选派教师到第一中学任教。1979年,对
全县中小学布局进行调整,把各大队所办的初、高中班一律合并到公社中学,并且逐步撤销公
社中学的高中班。同年,在县城开办第四(初级)中学,设两个班,招收新生 100人。1980年,
蒙古族中学由东吐莫迁到县城。1981年 8月,第三中学定为县重点高级中学,面向全县招生,
择优录取。第一中学仍为普通完全中学。1985年,为方便居住县城北部的学生上学,开办第五
中学,设6个班,其中招收新生2个班,从第一中学调入 4个班。同年,全县共有中学21所,其
中高级中学1所,普通完全中学3所,蒙古族完全中学1所,蒙古族初级中学3所。共有教职工983
人,其中教师779人。共有学生1.3万人,其中高中生1 712人,初中生1.1万人。学生中蒙古族
学生5 621人。
中学教育情况
单位: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