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教学方法
第七章 教学方法手段
第一节 教学方法
私塾教学方法是死背硬记、填鸭式、机械式教育方法。开始只教读写,不讲文义,待全书
熟背会写后,方按固定文义死板地解说。教师不敢创新,学生更不敢提出疑义。对违纪或学习
差的学生采取体罚,如罚站、打手板等。民国、伪满时期基本延用这一教学方法。
1946年,各学校吸取老解放区的教育经验,废除体罚,提倡启发式、直观式教学方法。1953
年,中、小学普遍推广苏联凯洛夫教学方法。苏联教学方法的核心仍然是启发式、直观式的教
学方法。1957年,提倡“全面发展、因材施教。”教学内容、学生基础与教学方法相符合,实
行读讲、谈话、模型、图表配合的教学方法,逐步克服原来存在的形式主义、教条主义教学方
法。1963年,根据国家统一要求,开始注重教师备课质量,加强语文、算术两大基础课的教学。
1965年,采取在课堂教师讲得少些、精些、好些,对学生多启发、多诱导、加强基础知识和基
本技能训练的教学方法。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长期积累的教学经验和一系列有效的
教学方法全被当做“封、资、修的黑货”予以批判。1968年,“复课闹革命”,实行开卷考试,
判分不列名次, 学生不用心学,教师不认真教, 不再注重教学方法。1978年,全县小学开展
“双基”补课、“双基”过关。文教科召开观摩教学大会,推广高巧云教师的低年级语文识字
和其他教师的低年级速算等教学方法。1980年 7月,中学推广上海育才中学经验,即“读读、
议议、讲讲、练练”教学方法。1984年,推行蒙古语授课,县在一些蒙古族小学进行授课试点,
并且取得经验。蒙古语授课移植汉语的读写方法,克服过去只学字、不学文的缺点,采取既学
字、又学文。创造“三主”教学办法,即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学习以练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