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机构

第十八篇 科技

第一章  机构队伍

第一节 机构




  一 科学技术委员会

  1959年9月,科学技术委员会(简称科委)成立。设主任、秘书、干事各1人,下设计量管理
所。1962年,科委撤销。1970年 7月,成立科技科,内设科技情报室,下设标准计量所。1973
年8月,撤销科技科,重新设立科学技术委员会,由县委副书记、县革命委员会副主任各1人分
别兼任主任、副主任。设专职副主任1人,编制7人。1985年,科委工作人员增至10人,其中主
任1人,副主任2人,内设科技情报室、科技开发中心。

  二 科学技术协会

  1956年10月22日,科学技术普及协会成立,设委员23人,常委15人,主席1人,副主席3人。
下设农业学组、医药学组和理论学组,有会员80人。1957年,又相继建立气象学组、畜牧兽医
学组、农田学组、水利学组。同时在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各乡(镇)均建立科普协会会员工
作组。全县科普协会会员发展到120人。1959年,全县科普协会会员增至5 000余人。1962年,
撤销科普协会,科普工作划归宣传部,宣传部内设科普秘书负责日常工作。1978年 3月,科学
技术协会成立,与科委合署办公,由1名县革命委员会副主任兼任科协主席,1名科委副主任兼
任副主席。同年,恢复畜牧兽医学会、医药学会、中医学会、林学会,成立农学会和农机学会,
每个学会设理事长1人,副理事长2—5人,理事若干人,秘书长1人。1980年12月,县科学技术
协会与科委分设,归县委直接领导。配备主席、副主席各1人,专职干事3人。下设14个学会,
有会员 640人。1983年,县科,协开始筹建公社科协组织,1984年末,全县11个乡镇全部建立
科学技术协会。1985年,全县科学技术(协)会会员2 248人,其中乡(镇)科协组织会员1 125人。
学(协)会组织33个,其中乡(镇)科协组织11个。科学技术协会直属学(协)会有:电子学会、交
通学会、农技学会、电影协会、电力学会、标准化计量学会、土木建筑学会、农经学会、科普
业务创作协会、工业学会、水利学会、水产学会、林业学会、医药卫生学会、畜牧兽医学会、
地理学会、农业学会、珠算学会、财政学会、会计学会、数理化生物学会,科技管理协会。

  三 地震办公室

  1976年8月,地震办公室成立,工作人员1人,隶属科委,科委主任兼任地震办公室主任。
1977年,地震办公室工作人员增至3人,设专职副主任1人。1982年县地震办公室撤销,工作人
员并入科委。

  四 档案局(馆)

  1958年10月10日,档案馆成立。1980年 3月,档案科成立,与档案馆合署办公。1984年,
档案科改为档案局,下设档案馆,档案管理人员8人。

  五 史志办公室

  1981年6月,县志办公室成立,设主任1人,编纂人员全部抽调或聘请。1983年,党史办公
室成立,与县志办公室合署办公,统称史志办公室。1985年,史志办公室设主任 1人,专职工
作人员2人。

  六 科研所(站)

  农业科学研究所 1958年,在一心良种场配备农业技术员 1人,专门进行农作物栽培技术
试验与研究。1961年3月,农业科学研究所在一心良种场成立,隶属农业科,全所工作人员3人。
1962年,该所撤销。1978年 4月,在一心良种场重建县农业科学研究所,设所长1人,技术员2
人,工人5人。国家拨款1万元,建土平房8间。一心良种场拨给耕地100亩,作为农作物栽培技
术试验与研究用地。1979年,调入农业技术员 3人,添置东方红—28胶轮拖拉机1台,圆盘耙1
组,微型镇压器1组,打水井 1眼,新开荒152亩。当年,即开始进行花生高产良种培育和试验。
1980年,农业科学研究所改为花生研究所。1985年,花生研究所有技术员4人(包括所长、副所
长),工人5人,房舍19间,耕地240亩,水泥晒台1 000平方米,深水井2眼,汽车1台,小四轮
拖拉机1台,柴油机1台,发电机组1台,化验室1处。

  农具研究所 1959年 9月,农业生产工具研究所成立,隶属县农林局,由农林局副局长兼
任所长,研究人员 4人,专门从事农林机具制造、改革与推广工作。1960年,农业生产工具研
究所改为农具研究所,所址设在农具厂,工作人员减至 2人。1961年,为加强农机具研制工作,
科研人员增至8人。1966年5月,农具研究所撤销。1969年,农具研究所重建,改称农机具研究
所,隶属农机科。1972年,全所5人,其中所长1人,技术人员4人。1985年,减至2人。拥有车
床、钻床、砂轮机各1台。1959—1985年,先后引进推广新型农机具1 387台(套),完成科研课
题4项,研制生产新式农机具2种,计325台。

  林业科学研究所 1979年成立,编制 5人,隶属林业局。所址在一心苗圃,主要从事樟子
松育苗、营造和文冠果引种及杨干象甲、榆金花虫等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1980年撤销。

  畜牧兽医研究所 1958年成立,与兽医院一套人马两个牌子。主要研究畜疫防治、家畜选
种、人工授精技术。并设有兽药厂,生产兽用药。1962年撤销。

  芦苇试验站 1970年成立,站址在克尔台公社八里岗。全站3人,拥有芦苇试验苇塘260垧,
隶属芦苇公司。任务是进行芦苇翻根、种植、栽培实验及观察气候、水温、水深对芦苇发芽、
生长、出穗的影响,以解决苇塘逐年退化问题。1971年,修筑堤埂 4 698立方米。并严禁周围
村屯在站辖区内割苇和放牧牲畜。1972年 7月,进行投施化肥和翻根育苇试验。1974年,站址
迁到克尔台公社烟屯,省投资15万元,建化验室、仪器室、资料室、办公室等共15间砖瓦结构
房舍。1978年,全站15人,其中科技专业人员3人。1982年,该站撤销。

  农业技术推广站 1948年,县区两级开始设立农业技术领导委员会,村设4—5名农业技术
员,指导全旗农户增产粮食,支援解放战争。1951—1954年,各区农业技术指导站相继建立,
共设 9个站,旗设农业技术指导总站,共有农业科技人员38人。1955年,农业技术指导站改称
农业技术推广站。1956年,开始以小型乡设站,全旗计有21个站,每站农业科技人员2人。1958
年人民公社化后,改以公社为单位设农、林、牧综合技术推广站,技术人员39人。1961年,农、
林、牧各站重新分设。1966年“文化在革命”开始,各农技推广站均停止活动。1969年,各站
重新开展活动。1985年,农业技术推广总站有工作人员 7人。下设植保、土肥、经济作物站。
各乡(镇)站计有工作人员25人。

  水产技术推广站 1963年建立,共4人、隶属水产局。1970年,人员增至7人,主要任务是
负责全县养鱼技术引进、推广和技术培训,技术咨询工作。1985年,工作人员11人。

  教育研究所(室) 1957年,教育科内设教研组,专职负责教研工作,工作人员 3人。1979
年3月,教研组改称教研室,工作人员10人。1981年,教研室并入教师进修学校。1985年3月,
县成立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人员5人,设蒙语、语文、数学等研究科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