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群众科技活动

第二节 群众科技活动




  1948年大生产运动中,全旗农村即开展科学种田、 农具改革等群众性科技活动。各村设4
—5名农民技术员指导群众进行颗粒肥料制造、温汤浸种、 田间选种、轮作、家畜疫病防治等
试验与推广工作,涌现出一大批“土专家”、“土兽医”。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社会主义改造
时期,群众性科技活动重点以农作物合理密植、间种、混种、绿肥沤制和猪种改良为主。1957
年,群众性科技活动转以改良牛、马、羊为主。1958年,群众性科技活动围绕“技术革命、技
术革新”和农牧业丰产进行。由于受浮夸风影响,不尊重科学规律,盲目放“卫星”、“火箭”,
弄虚作假,曾把牛精配猪、小麦与玉米杂交、大豆与苍耳杂交等视为尖端科技成果推广。1962
年,群众科技活动趋于务实,转向土壤改良、良种培育、农机具改革和家畜人工授精技术的改
进等方面。1976年,群众性科技活动进入研制920、702、5406农作物生长激素和新农药等科研
领域。全县形成县、社、队、组 4级科研网,共建成公社农科站10个,生产大队科研室44个,
生产队科研小组371个,共青团科研小组265个,县直各系统科研室 6个。科研小组59个。参加
农业、工商业科技活动的群众达 3 692人。1978—1982年,群众性科技活动更加活跃,积极配
合专业研究,坚持推广运用新的科学技术指导生产实践。主要科研项目有京红8号、9号、6082
小麦和嫩丰 1号大豆、大蛇眼高粱等农作物良种选育推广,24行悬挂式播种机革新,寒冷地区
沼气越冬产气研究,粗沙机配电控制回路改造及砖窑余热回收新工艺等。1983—1985年,农村
群众性科技活动向科技兴农(牧)、科技致富方向发展。全县有科技示范户 329户。出现多种经
营“十大王”和畜牧生产“十大王”。1985年,又出现科技致富“十大王”,农民吕凤山被评
为省级谷子大王。万余户专门从事农、林、牧、渔生产的农户。依靠科学技术,走上脱贫致富
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