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民族传统文艺

第二节 民族传统文艺




  一 蒙古族

  蒙古族传统文艺形式有达古 (歌)、布吉克(舞)、希鲁克 (诗)、乌勒格尔(故事)、好来宝
(说唱)。清、民国、伪满时期,每年春、秋祭敖包和正月初四、六月十五庙会为集中文艺活动
日。新中国成立后,“那达慕”盛会和各种形式的文艺汇演为集中文艺活动日。

  1 达古、希鲁克选

满都拉少爷

杜尔伯特的满都拉少爷,

是伯颜都仍的儿郎,

闻名东北的拉哈,

是他出生的地方。

伯颜都仍的孩子,

  满都拉俊美无双,

  要问他饮用的清水,

  是长长的黑龙江。


  父亲:

看看人家的孩子,

  天天辛勤地打扫庭堂,

  瞧瞧自家的孩子,

  左邻右舍东游西逛。


  满都拉:

看看人家的儿郎,

  举案齐眉成对成双,

  瞧瞧满都拉我自己,

  形影相吊好悲伤。


  父亲:

孩儿要有心上人,

  为何不对父亲讲?

  咱家是富有的伯颜,

  何愁婚事不妥当。


  满都拉:

孩儿的意中人,

  是后屯的九十玲姑娘,

  我要和她成婚配,

  衣不蔽体不觉凉。


  父亲:

快带上纹银十两,

  快穿上赴约的衣裳,

  快去找媒人阿希玛,

  快牵过骏马的丝缰。


  阿希:

苦命的孩子为哈不早讲,

  九十玲姑娘今天出嫁到远方,

  伯颜家金银河水淌,

  偏偏娶不到美丽的姑娘。


  九十玲:

阿爸阿妈狠心肠,

  逼我出嫁到远方,

  想起情哥满都拉少爷,

  凄凄惨惨好悲伤。

  远坐轿车晃荡荡,

  烟尘滚滚云遮雾障。

  咫尺天涯关山远,

  满眼泪珠满腹凄怆。

  图力古日与丽花

  妈:

妈为你做袈裟,

  盼你当个好喇嘛,

  阿一哈一嗬咿一

  你放荡不羁为了啥?


  儿:

妈妈为我做袈裟,

  硬逼孩儿当喇嘛,

  啊嘿妈妈呀,

  我要蓄发还俗娶丽花。


丽:

胡子头报号“天天好”,

  今天落榻到我家,

  啊哩图力古日黑,

  快快回寺当喇嘛。

  娜 仁

  溶溶月光夜,

  悠悠四弦琴,

  母亲掌上的明珠,

  美丽的姑娘娜仁。


  灿灿艳阳天,

  婆母掌上的明珠,

  贤德的媳妇娜仁。

  奴 隶

  没有高山和丛林,

  狼到哪去藏身?

  没有我们苦奴隶,

  王公贵族怎生存?


  王公贵族的酒杯里,

  不是五谷酿成的酒浆,

  那是眼泪和血汗,

  取自我们奴隶的身上。

  
  银色的大道呵,

多么平坦宽广,

为什么奴隶呵,

只有耻辱和饥荒?


金色的世界呵,

多么光辉灿烂,

为什么奴隶呵,

只有黑暗和死亡?

  2 布吉克选

  萨满舞 俗称跳鬼,是青年喇嘛在庙会上演出的。青年喇嘛头戴牛头、马面、老虎、花鹿、
小鬼、神仙等面具,穿上与头部相应的奇异服装,在打击乐的配合下,有节奏地跳舞。观众从
各种诙谐、憨厚的动作中,能辨别出具体内容。

  猎生舞 是由单人或双人演出。舞者身前挂九条各种颜色的飘带,每条飘带上绣一支白鹰,
身后挂九面铜镜,手执一单鼓,边打、边唱、边舞。时而旋转,时而跪倒,鼓随身手相应扭动,
飘带旋转,铜镜撞击。似有九支白鹰在音响声中飞舞。

  安代舞 流传在杜尔伯特草原上最普遍的一种舞蹈,大多数是群舞。舞者双手各执一彩巾,
旋转跳跃,翩翩起舞。由一人领唱众人相和,边歌边舞,歌词即兴编出。有时只舞不唱,按着
传统的安代舞曲进行。

  3 乌勒格尔选

   罕 代

  在很早以前,杜尔伯特王爷府在豁日格台草原(今克尔台)。一次,王爷色旺道尔基查收归
来,包勒(奴隶)跪在地上接王爷下马。骨瘦如柴的罕代禁不住王爷的蹬踩,膀子一歪将王爷摔
倒在地,被王爷抽了一顿鞭子。罕代知道王爷不能饶他,就逃跑了。王爷抓住他并把他五马分
尸,然后指令一个烧炕的奴隶特木尔将罕代尸体拢到一起用炭火焚化,可是罕代那颗心怎么烧
也不化,总是鲜红鲜红的。特木尔偷偷地带回王府,埋在灶坑门底下。三天后在烧炕时,怎么
也点不着火。气的王爷把特木尔打了一顿,亲自去点火。王爷刚到灶门口,灶门里边冒出一股
黑烟,只见罕代随着黑烟向王爷扑来,吓得王爷一头栽倒在地。从此,王爷府里天天闹鬼,王
爷只好请来四十九个喇嘛念《驱鬼经》。正在念经的时候,罕代突然来了,夺过经卷把王爷打
一顿。王爷没有办法,只好把王爷府搬到巴彦查干去了。王府搬走后,罕代的英灵就出没在豁
日格台和巴彦查干之间的塔尔根草原上(今他拉红)。只要是王爷、管家路过此地。必定遭到罕
代的一顿毒打。可是牧民、包勒(奴隶)经过此地,却安然无事。如果老朋友路过这里,罕代还
要请他们到苇塘里喝一顿酒哩。

   聪明的那日乐

  从前在自音草原上,有个叫仁钦扎布的人,他有一匹日行千里、夜行八百的枣红马。被呼
合王爷看上啦,派人在夜间把枣红马偷进王府。仁钦扎布到王府要马,不但没要回来,反挨了
一顿鞭子,被推出门外。可巧那日乐路过这里,问明情由后,答应一定把枣红马偷回来。那日
乐走进王府和呼合王爷约定,三天内一定把枣红马偷回来,如果偷不回去,枣红马归王爷,那
日乐还得给王爷当奴隶。第一天和第二天。白天都没有动静,就是晚上不得安宁,一会儿这里
喊:“那日乐来啦!”一会那里叫“抓住那日乐!”第二天夜里王府内还烧了一间小房子。折
腾了两宿,闹得王府上下人都迷迷糊糊,劳累不堪了。第三天下晌,那日乐来见王爷,说他有
三个偷枣红马的办法,已用了两个没偷回去,第三个办法就不用啦,甘愿当奴隶。呼合王爷非
要看第三个偷枣红马的办法,那日乐答应作个样子给王爷看。他当着大伙儿的面把枣红马从马
棚里牵出来,备上鞍子,扣紧三道肚带,拿起鞭子,翻身上马,冲着王爷说:“这就是我偷枣
红马的第三个办法!”说罢,连加三鞭,枣红马一声嘶叫,冲出王府大门,转眼间消失在草原
之中。呼合王爷猛然醒悟,大叫:“我上那日乐的当了!”噗嗵一声坐在地上。

   萨日朗花为啥是红色的

  每年夏天的时候,在杜尔伯特草原上,开放着红艳艳的萨日朗花。据说萨日朗花原是白色
的,为什么变成了红色呢?原来在很早以前,杜尔伯特草原有个白音王爷,一生只有一个女儿,
名叫乌兰琪琪格,长得象花一样美,象玉一样白,心地善良,性情刚烈。王爷决定把她嫁给有
钱有势的诺颜(官员)的儿子,乌兰琪琪格誓死不答应,因为她早已爱上了从小和她一起长大的
牧马奴隶图力古尔。后来乌兰琪琪格以解难为名,和图力古尔一起逃出王府,可是又被王府里
黑马队抓回来,把图力古尔用火酒活活地灌死,乌兰琪琪格因此也疯啦。乌兰琪琪格病好后,
穿上鲜艳的服装,戴上珍贵的宝珠首饰,挎上腰刀,骑上牧马来到图力古尔的坟前。图力古尔
的坟上已开满了洁白如玉的萨日朗花,乌兰琪琪格采了两朵萨日朗花捧在胸前,拔刀自刎,殷
红的鲜血洒在洁白的萨日朗花上。从此,杜尔伯特草原上的萨日朗花,就变成了人人喜爱的红
色。

  4 好来宝选

  好来宝和汉族《莲花落》、《数来宝》相似,不过它是说唱结合为一体的说唱文艺。单人
好来宝,由一个人说唱,或叙事,或祝赞,或讽喻,或咀咒,以此表达强烈的爱憎情感。二人
好来宝,也叫问答式好来宝,主要是比赛知识、智慧和口才。使用的乐器有马头琴或四弦琴。

   虚伪的社会

  穿上红色缎袍子的人,

  到处耍威风的旧社会;


见着旧衣破鞋的人,

  横加嘲笑的旧社会;


  自以为是装蒜的人,

  可以胡说八道的旧社会;


遇着穿羔皮袍的贵族,

  尊敬到头顶的旧社会;


  穿上蓝色缎袍子的人,

  可以横行天下的旧社会;


见着穿羊皮的穷牧民,

  提棍子赶走的旧社会;


  自吹自擂的官吏商贾,

  整天喊空话的旧社会;


表面上装得一本正经。

  背地里横行霸道的旧社会;


  遇着衣冠楚楚的官吏,

  非要接马的旧社会;


口头上大讲礼义廉耻,

  实际上专干男盗女猖的旧社会。

  草原颂

  合:拉起了镶金的马头琴哪,

   伴随着好来宝的合声。

   干歌万曲抒豪情啊。

   草原颂歌贯长空。


  甲:红花还得绿叶扶,

   我唱草原你来和吧,


  乙:一花引来百花红啊,

   你唱草原我来应。


  甲:啊嗬咿—

   草原上的大雁为什么从北往南飞呀?


  乙:啊哈嗬—

   那是为了寻找太阳的温暖哪。


  甲:草原上的大雁为什么从南往北飞呀?


  乙:那是迎来温暖的春天哪。


  甲:啊嗬咿—

   草原上什么花开红艳艳?

   什么花开香气添哪?


  乙:啊哈嗬—

   草原上“萨日朗花”开红艳艳?

   柴胡花开香气添哪。


  甲:草原上什么鸟儿歌声美?

   什么鸟儿展翅冲云霄啊?


  乙:草原上百灵鸟儿歌声美,

   雄鹰展翅冲云霄啊。


  甲:草原上什么滚滚满山坡,

   什么片片连天边哪?


  乙:草原上牛群滚滚满山坡,

   羊群片片连天边哪。


  甲:啊嗬咿—

   草原上什么人空中驯烈马?

   什么人飘游彩云间?


  乙:啊哈嗬—

   草原上牧马的英雄空中驯烈马,

   放羊的模范飘游彩云间。


  甲:草原上什么人双手摆动乳流长?

   什么人手扯电线云浪翻哪?


  乙:挤牛奶的标兵双手摆动乳流长,

   剪羊毛的能手手扯电线云浪翻哪。


  甲:啊嗬咿—

   草原上什么地方人如潮?

   啥地方欢声笑语歌声高?


  乙:啊哈嗬—

   草原上银幕下面人如潮,

   文化室里欢声笑语歌声高。 
 

  甲:草原上什么温暖了牧民的心哪?

  牧民为啥齐欢笑?


  乙:党的政策温暖了牧民的心,

   富起来的牧民齐欢笑。


  合:把马头琴拉起来吧,

   把草原颂歌唱起来吧。

   歌唱共产党的好领导,

   歌唱社会主义大道多么广阔。

   草原牧民跨上了千里马哟,

   “四化”路上传凯歌。

   千里草原花似锦哪,

  越唱我心里越快活!

    越唱我心里越快活!

二 汉族

  汉族传统文艺形式有民歌、二人转、大鼓书、民间故事、秧歌等。每年春节为集中文艺活动时间,秋收后农闲季节请二人传班和说书艺人到屯或家中演出。

  1 民歌选

  放 风 筝

  正月里来正月正,

  姐妹二人去逛灯,

  捎代着放风筝。


  大姐穿的花大袄,

  小妹穿的是丈青,

  二人来到漫洼中。


  大姐放的高君保,

  小妹放的是刘金定,

  希啦哗啦起在空。


  大姐放的花蝴蝶,

  小妹放的是蜈蚣,

  希啦哗啦九莲灯。


  正是二人把风筝放,

西北乾天起狂风。

  刮断了风筝绳。


  一个刮到南京去,

  一个刮到北京城,

  他们二人不得相逢。


单等南唐去报号,

  双锁高山得相逢,

  他们二人大拜花灯。


  劳 工 歌

  正月里来正月正,

  清查户口要劳工,

  有钱人家全不去,

  穷人不去可不中。


  二月里来龙抬头,

  劳工听说犯了愁,

  汽车来到北岗上,

  命令下来就得走。


  三月里来三月三,

  劳工上车回头看,

  父母妻子后边送,

  摆手说声不要挂念。


四月里来四月十八,

劳工低头心想家,

  无精打彩磨洋工,

  小鬼子打人骂“八嘎”。


五月里来五端阳。

  劳工下段把石头扛,

一步一声皮鞭响。

  把头真是黑心狼。


  六月里来热难当,

  劳工睡觉是板床,

  下雨漏水底下潮,

  浑身尽长疥毒疮。


  七月里来七月七,

  上方牛郎会织女,

  神仙都有团圆日,

  最可叹劳工夫妻两分离。


八月里来立了秋,

  劳工低头犯了愁,

  一天菜金三毛整,

  吃的不够夜晚去偷。


  九月里来天气凉,

  父亲把我来探望,

  送来棉袄和棉裤,

  亲人见面泪汪汪。


  十月里来天气寒,

  劳工心中犯了难,

  清晨起来上大冻,

  冻得劳工打颤颤。


  十一月里来雪花飘。

  眼泪湿透了破棉袄,

  想起一家老和小,

  这怎么把那冬天熬。


  十二月里来正一年,

  劳工解放回家园,

  父母妻子见了面。

  一家老小才得团圆。


  2 二人转

  二人转,也叫“唱蹦子”。两个演员一旦一丑,对唱对舞。民国、伪满时期,二人转演员
都是男的,两个演员称为“一副架”。男扮女装的叫“包头的”,另一个叫“唱丑的”。“包
头的”要化妆,头戴花冠,身穿鲜艳的服装,手拿花手绢或小扇。“唱丑的”一般都戴一顶丑
帽,穿着打扮比较随便,手持一木棒。演员在节目中扮演的角色是不固定的。遇谁演谁,随进
随出。不受时、空限制。它的主要曲调有《胡胡腔》、《喇叭牌子》、《文咳咳》、《武咳咳》、
《红柳子》,《小翻车》、 《茉莉花》、《大救驾》等。曲目有 《大西厢》、《蓝桥会》、
《红月娥作梦》、《杨八姐游春》、《王二姐思夫》、《燕青卖线》、《王美蓉观花》、《冯
奎卖妻》、《小王打鸟》、《回杯记》、《高成借嫂》、《独占花魁》等。1949年后,旦角多
为女演员担任,丑角手中木棒换成扇子。专业剧团或业余剧团除演古典二人转外,还自编自演
现代曲目《包莲花》、《换鞋》、《富饶的杜尔伯特》、《计划生育好》等。

  3 东北大鼓书

  东北大鼓于伪满康德元年(1934)传入泰康,然后向农村发展。大敲一般是由二人演出,说
唱人一手执鸳鸯板,一手敲鼓,另一人手执三弦伴奏。主要是唱长篇大书,有时也说唱一些小
段子。曲调有两种:一种是慢板,表示喜乐悲哀,唱腔悠扬、婉转动听。富有情感;另一种是
快板,表示紧张战斗场面,唱腔雄壮、有力,制造紧张气氛。内容大多是历史传奇故事,一环
套一环,借以吸引听众。每当农闲季节,特别是春节期间,说书人在一个屯子里一说就是七、
八天, 甚至半个月。流传在本县的长篇书曲主要有《瓦岗寨》、 《响马传》、《刘公案》、
《九转莲花灯》等。1964年后,不再有说书艺人来县演出。

  4 民间故事选

   三个长工

  从前有个大财主,雇了三个“劳金”。一个是“打头的”,财主规定,只许多干活,不问
话不许说话,多说一句就扣一年工钱;一个是赶车连当掌包的,财主规定,赶车去买东西要买
贱的,如买贵了就扣一年工钱;另一个是十二岁的半拉子,财主规定,天不亮下地,日头落再
回来,若有一次早回来就扣一年工钱。三个人都同意,还立了字据。一天,财主的小儿子掉进
井里,打头的看见没吱声。过了一个时辰,财主找不着儿子,就问打头的,打头的说掉进井里
了。财主大骂:“你为啥不早说?”打头的说:“你不问我,我就说,就得扣我一年工钱。”
财主干张嘴说不出话来,等把人捞上来,已经没气儿啦。财主忙叫掌包的去买棺材,让半拉子
去打坟框子。你猜怎么着?掌包的买回来两口棺材,财主气呼呼地问:“你买两口棺材干啥?”
掌包的说:“你让我买贱东西嘛,这两口棺材才花一口棺材的钱,连你的都有了。”财主气得
脸都变色。眼看天快黑出殡的时间也到了,可是半拉子还没有回来,财主只好去找他,到那一
看已打好了两个坟框子, 正在打第三个。财主大声问道: “你打这些干啥?”小半拉子说:
“你看日头还有半杆子高呢,到日头落还能打一个,你们一家三口人都有了。”气得财主一下
子倒在坟框子里,再也没有起来。

   白 脸 狼

  从前有一个老婆婆,她有三个姑娘,大的叫门插棍儿,二的叫门吊棍儿,三的叫扫帚节儿。
一天老婆婆叫三个女儿看家,她挎上篮子回娘家去,走在半路上被一个白脸狼吃啦。白脸狼把
老婆婆的衣裳穿上。天黑时走到老婆婆家,用花言巧语瞒过三个姑娘,进屋住下。半夜里白脸
狼又把扫帚节儿吃啦,门插棍和门吊棍发觉后,就用计瞒住白脸狼,跑出屋上了大树。白脸狼
想要上树吃她俩,可是上不去。门插棍儿从树上放下一条绳子,叫白脸狼拴在脖子上,把它拉
上树。白脸狼真信啦,就把绳子拴在身上叫她姐俩往上拉。姐儿俩把白脸狼拉到树半腰时,猛
一松手,白脸狼掉在树下被摔死了。

   兔子为啥三瓣嘴

  从前,在大草甸子里的飞禽走兽中,兔子是最没能耐的,狼吃、狗撵、老鹰抓,后来只剩
下两只兔子啦。两只兔子想到没了活路,就偷偷地爬到河沿上,抱头大哭一场。正想投河而死,
忽听旁边“呱”地一声,一个蛤蟆跳入河内,两腿一蹬就不见了。两只兔子同声大喊:“啊!
世界上还有怕我们的呢,不死啦!”从此,两只兔子贪黑起早地练听力。把耳朵伸长啦;为了
练跑得快,把两条后腿练长啦。当两只兔子第一次把追扑它们的狼拉得无影无踪的时候,自豪
地竖耳扬头,一阵大笑。由于太兴奋,用力过猛,“嗤啦”一声,把上嘴唇咧开啦,成了三瓣
嘴。

   张大胆儿

  从前有一个人,自称天不怕、地不怕、神不怕、鬼不怕,凡是天下没有他怕的事,人们就
管他叫张大胆儿。一天,有人和他说:“你敢半夜里到韩家坟去钉一个木撅子,就算你胆大。”
张大胆儿真的在半夜里,腰里别着斧子,手里拿着木撅子到韩家坟去了。正赶上月黑头,西北
风。他到韩家坟一看,半尺深的草黄啦,还有些七扭八歪的小树,叫风一刮发出唰啦唰啦的响
声,一个一个坟包好象都在动弹。张大胆儿只觉得头皮发炸,不敢细看,蹲下就钉撅子。三下
五除二钉完,往起一站想走,大皮袄似乎被谁扯住了,他大叫一声,拼命往外挣,咔哧一声把
皮袄撕掉一块,跑到家就病了。有人到韩家坟一看乐啦,回来问张大胆儿钉撅子的事,他说韩
家坟真有鬼,要不是他胆大就拽进坟里去了。当人们把钉的木撅子拿给他看时,他的脸一下子
就红了。原来他心虚害怕,竟把皮袄的一角钉在地上啦。从此,他再不说他胆儿大了。

  5 秧歌

  扭大秧歌一般在春节、元霄节期间举行。民国、伪满时期,由村长或保长出面组织,地主
和官绅集资。贫户出人举办秧歌。主要形式有耍龙灯、舞花灯、跑旱船、打棒子鞭等。主要角
色有孙悟空、猪八戒、丑婆(老)、公子哥、傻柱子等。

  1947—1949年,秧歌由农会或村政府组织,群众踊跃参加演出。不仅春节、元霄节,凡遇
重大喜庆日如东北解放、国庆节都举办秧歌。手持镰刀斧头的工人、农民形象成为秧哥的主角。
进入五十年代,增加跑驴、老汉推车、踩高跷等形式。每逢春节、元霄节。县直各单位、泰康
镇各街道、学校和农村社、队都自行组织秧歌队,并且进行比赛。“文化大革命”期间,秧歌
临时用于政治活动方面。1976年春节,县城恢复大秧歌比赛,共有12支秧歌队参加,分 3个场
地进行。进入八十年代。由于人们爱好转移和筹集资金、组织人员发生困难,扭秧歌活动逐年
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