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群众文艺
第三节 群众文艺
一 业余剧团文艺表演
1946年,泰康街建立业余文工团。在旗参议会上,业余文工团演出话剧《清算》,内容是
通过算帐,使贫雇农明确谁剥削谁的道理,从而组织起来斗倒地主。他拉红村农会会长王占全
开完参议会回去后,就按着话剧《清算》的样子组织他拉红、五面井两村的贫雇农,斗倒伪满
号称“笃农家”的大地主李德福。1947年,随着土地改革运动的发展。群众文艺活动在全县展
开。10个区都以小学为骨干。组建业余剧团,深入到各个村屯演出。话剧都是以土地改革为内
容,自编自演。有的也演大型歌剧。1950年,为了配合镇压反革命运动,职工业余剧团演出小
评剧《赵助理》。这个剧是根据真人真事编写的,内容是伪满时期泰康街有个赵助理抓劳工逼
死贫民徐和尚。这个剧演出后震动很大,还应邀到林甸县公演。1951年11月,首次召开全旗文
艺汇演大会,有10代表队,200 人参加。1954年,职工业余剧团出席省民间艺术汇演大会,话
剧《新儿女英雄传》获演出奖,老艺人梁国芳获四弦琴独奏奖。1957年,东吐莫乡业余剧团出
席省第二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安代舞》、《挤牛奶舞》获优秀节目奖。1963年,总工会和
文化馆组建一支30余人的职工业余剧团,参加省召开的职工业余文艺会演,其中《牧民爱读毛
主席的书》被评为优秀节目。1969年,举办首届职工业余文艺汇演大会,有13个代表队 250人
参加,有5个代表队受到奖励。1984年,举办首届离退休职工文艺汇演大会,有300余名离退休
老干部、工人参加演出。同年,胡吉吐莫乡业余文艺演出队出席省召开的少数民族文艺调演大
会。演出的节目有歌舞《琴声飞向北京城》、舞蹈《欢乐的牧场》、蒙古书《杨六郎大战黄土
坡》、好来宝《十二大的光辉照边疆》等。
二 群众歌咏
土地改革之后,城乡大唱革命歌曲蔚然成风。村村唱、家家唱、男女老少一齐唱。特别是
各种集会时,互相拉歌,歌声嘹亮,此起彼伏。当时流行的主要歌曲有《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
中国》、《解放区的天是明朗天》、《谁养活谁》、《咱们工人有力量》、《我为谁扛枪》、
《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义勇军进行曲》、《团结就是力量》等。还有《兄妹开荒》和歌剧
《白毛女》插曲以及东北民间小调等。
1958年,开展“五四” 青年歌咏比赛活动。除1960年—1961年中断外, 延续到1965年。
“文化大革命”开始,大唱“语录歌”、大跳“忠字舞”和唱“忆苦歌”等代替群众正常的歌
咏活动。1970年,“语录歌”潮消退后,歌咏只限于业余剧团表演,失去它的广泛性。
三 群众文艺创作
1946年,省派入杜尔伯特旗开辟工作的干部们以当地革命斗争为题材,创造出部份文学作
品。1951年,文化工作者写出戏剧、曲艺、小说等作品,不仅在本县排练演出,同时有的作品
在省以上的报刊发表。1962年,全县业余创作队伍基本形成,业余创作人员已达60人。同年,
县文化馆出刊不定期的文艺小报和文学艺术作品选集。1983年 7月,成立摄影协会。同年,为
了抢救蒙古族民间文学遗产,文化馆组织人员深入农村搜集整理出民歌 108首,民间故事52篇。
1984年,成立书法协会。1985年,全县创作员发展到100名。
发表最早、最著名的作品和发表作品最多的作者如下:
发表最早的作品有夏风的报告文学《拔除杏树岗匪巢》和袁景春的散文《胜利属于人民》,
都发表在1946年8月《新嫩江报上》。
最著名的作品是赵乃夫的长篇小说《初春》,1983年12月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
在省级以上报刊上发表作品最多的作者有任孝先、波·少布、李成贵、袁朝坤、郑德春。
任孝先以写鼓词、独幕话剧见长,共发表8篇;波·少布以写民间故事、诗歌见长,共发表9篇;
李成贵以写山东快书、民间故事见长,共发表7篇;袁朝坤以谱曲见长,共发表6首;郑德春以
摄影见长,共发表7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