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四节 专业文艺表演

第四节 专业文艺表演




  一 蒙古族歌舞

  1960年,歌舞团排演了舞蹈、男女声独唱及少量的曲艺节目。并排演了大型歌剧《星星之
火》。1961年,演出重点放到农村。歌舞团在农村演出时,全体演员除完成演出任务外。利用
空闲时间大练基本功,连走路时都练动作、背台词。当年,不仅超额完成下乡演出任务,还编
创舞蹈《打猎舞》和排演大型歌剧《刘三姐》、《刘胡兰》等。9 月,根据克尔台公社包莲花
的事迹,编创大型歌剧《草原红花》,参加嫩江地区文艺会演,受到奖励。1962年,排演歌剧
《刘四姐》、《三月三》,改编话剧《大石桥头》等。1963年 2月,从外地调入部分演职人员。
同年,根据“文艺为工农兵服务,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确定办队
的方向是“配合全县形势,紧跟中心,以蒙古族歌舞为主,兼演小、中、大型歌、话剧,服务
对象为农村”。排演歌剧《血债》和部分二人转、曲艺节目,创编出舞蹈《草原民兵队》和大
型歌舞《草原欢》等。1964年 6月,创编大型歌舞《草原紧连天安门》,代表嫩江地区参加第
一届“哈尔滨之夏”音乐会。同会演出男声独唱《我为祖国放骏马》。此歌被中央、黑龙江电
台录音并播出。1964年—1965年,为向全县人民进行阶级教育,先后排演了大型歌剧《三世仇》,
话剧《千万不要忘记》、《箭杆河边》以及舞蹈《不爱红妆爱武装》等。

  1971年,为了提高歌舞团艺术水平,从省歌舞团请来舞蹈教练,给演员上舞蹈必修课和基
本工训练课。同时排演大型歌舞《东北新曙光》、联唱《风雪之夜救羊群》等节目。

  1972年 8月,排演大型歌舞《毛主席光辉照草原》和女群舞《知心话》、《大刀舞》等。
1975年,创作的独幕歌剧《种马舍前》,参加嫩江地区小戏汇演大会,获创作奖。1976年,排
演大型话剧《枫叶红了的时候》。1977年,排演大型话剧《八一风暴》和歌剧《小二黑结婚》。
特别是歌剧《小二黑结婚》,演出效果良好,票房收入达1万多元。1979年2月。排演部分歌舞
节目和创作独幕歌剧《黎明之前》,参加嫩江地区召开的文艺汇演大会。独幕歌剧《黎明之前》
获创作奖和演员、舞台美术奖。10月,排演建国以来第一个外国歌剧《货郎与小姐》。1981年,
歌舞团参加省民族民间音乐会,被评为优秀代表队。1983年,参加省首届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大
会,获得集体文明奖。1984年,参加省少数民族文艺调演大会,获优秀代表队奖。

  二 评剧

  伪满康德2年(1935)5月,全县发生春旱,为了求雨,由泰康街知名人士韩筹一出面集资,
从外县请来一个评戏班,搭起露天戏台共演3天。

  1950年,旗政府决定把北烧锅的甑子房搭上土戏台子,用圆木和土坯当坐席,接待外来的
戏班子演出。1951年,望奎县评剧班来旗演出。他们除本班演出外,还积极邀请流动的名演员
来演出。当时演出的有评剧《杜十娘》、《李香莲卖画》、《天雨花》、《茶瓶记》、《小姑
贤》、《柜中缘》、《碧玉簪》、《搜书院》、《打面缸》、《麻花王》、《宇宙锋》、《打
金枝》等。评剧团成立后,主要演出评剧《牧羊圈》、《拉郎配》、《打焦赞》、《拜月记》、
《包公赔情》、《貂蝉》、《花为媒》、《玉堂春》; 京剧 《穆桂英挂帅》、《盘丝洞》、
《花木兰从军》、《十三妹》等。

  1957年,花旦胡艳秋、小生戴玉清、花脸李松岩、老生李明阳加入评剧团,演出的剧目主
要有《乔老爷上轿》、《唐伯虎点秋香》、《孟丽君》、《十五贯》、《马寡妇开店》、《夜
宿花亭》、《唐知县审诰命》和京剧《徐策跑城》。演员技艺高超,观众场场满园。1960年,
演员不允许流动,部分古典戏受到限制。1960年—1962年,演出一部分国家允许演出的古典戏
《美人计》、《天河配》、《古城会》、《御河桥》及部分现代戏《牢门脱脸记》、《红樱歌》、
《母亲》等。评剧团为了解决团内开支不足,也演出部分国家禁演的戏,如《探阴山》、《大
劈棺》、《盗金砖》、《十四王大闹法场》、《王华买父》等。1963年,古典戏大部分停演,
评剧团在演出古典戏《春草闯堂》之后,排演现代戏《三代人》、《夺印》、《芦荡火种》、
《丰收之后》等。1964年,古典戏一律停演,剧团仅带几个现代戏走乡串屯地演出,剧团收入
大跌,亏损严重,全靠国家补贴。1965年 4月,评剧团移交给嫩江县,本县看评剧又恢复到请
剧团来演出的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