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广播 一 设备
1950年,文化馆广播室设备有50瓦扩音机 1台,手摇留声机1台,麦克风1只,15瓦高音喇
叭 2只。分别安装在文化馆门前和中心街塔楼上。1951年,开始在泰康城区建立以集体收听户
为主的广播收听点,并架设有线广播线路。架设文化馆播音室至粮库1.5公里广播线路1条,途
经一百商店、酒厂等单位,安装舌簧式喇叭30余只,共20个集体收听点和10个居民收听户。1952
年,在原有广播线路基础上,再次架设广播线路2条,计3公里。集体收听点和居民收听户增到
130个。
1953年,文化馆广播室改为广播站,站址由文化馆迁至泰康中心街(现工人文化宫路北)。
在省广播电台支持下,新增250瓦扩音机 1台,输出功率325瓦。同时,在广播站前和中心街塔
楼分别增设25瓦高音喇叭4只。1954年,旗广播站又新增250瓦扩音机1台,扩音设备增至8台,
输出功率 315瓦。1957年,广播站与邮电部门合作,先后架设泰康至克尔台电话和广播共用线
路20公里;泰康至他拉哈电话和广播共用线路 100公里。传输方式为高压电一级传输制,即广
播站广播信号经控制台送至邮电局交换系统转换到各乡电话线路上,再由各乡放大站将广播信
号放大,通过广播专用线传输至各用户。1958年“大跃进”运动中,入户喇叭发展到 9 000只。
到1962年,全县9个公社都行先后建立广播站,广播入户普及率达47.3%。同时,部分社队开始
采用照明电零线传输广播新技术。1964年, 为了解决电话线传输广播信号质量低、 性能差和
“争嘴”的矛盾,开始按国家标准设计广播专用线路。当年架设泰康至白音诺勒广播专用线20
公里。1966年,架设泰康至克尔合、烟筒屯广播专用线30公里。1974年,完成连通胡吉吐莫、
他拉哈、敖林西伯、巴彦查干等公社水泥杆广播专用线路架设任务,架设里程 160公里。累计
架设广播专用线路里程1 200公里,喇叭总数量达 1.2万只。生产队广播普及率96.5%,社员家
庭喇叭入户率70%,城镇居民喇叭入户率80%。
1979年—1983年,由于农村管理体制和生产结构发生变化。加之半导体收音机普及,有线
广播入户率大幅度下降。广播网络使用、建设和管理实行“谁建谁有,谁用谁管”原则,培养
农村广播业余维护员 200余人。1984年,开始筹建调频广播电台。1985年,建成使用。调频广
播电台频率99.4兆赫,功率1 000瓦,发射塔高66米,发射天线为 4层蝙蝠翼式,覆盖半径100
公里。同年,全县乡镇广播站10个,29人。拥有扩音机72架,1.1万瓦。其中县广播站3架,3 000
瓦。广播喇叭1.1万只,其中高音喇叭139只。小片广播网64个,全频道调频接收天线10只,有
线广播入户率99%。广播专用线路927 公里,其中县至乡镇250公里,乡镇至村屯577公里。
二 播音
1950年11月,正式进行汉语播音。播音内容有重大新闻、国内外要事、重大法令、政策和
条例等。新闻稿件由播音员每天晚22时准时开机,抄录中央、省广播电台有关新闻,并连夜熟
悉稿件,第二天早晨在广播中及时播出。后又开始自办节目,主要以播送领导讲话稿、好人好
事表扬稿件为主,同时播放唱片歌曲等。
1953年,广播站每天播出时间为中午和晚间。日 累计播出时间 7小时25分。 对外呼号为
“泰康有线广播站。”除转播中央和省电台节目外,开始自办本地新闻、卫生常识、科学知识
等节目。1957年,按照省委指示,广播宣传转以农村为重点。对农村广播形式力求口语化、通
俗化和多样化。宣传党的农村政策,传播生产经验与科技知识,丰富社员文化生活。广播时间
每周3组,每组播送2次,每次25分钟。内容有农村生活、农业知识、新闻、歌曲和戏曲等。1963
年,为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满足全县蒙古族群众要求,县广播站增办蒙语广播节目,播音时间
每三、六两天,每天早、午、晚 3次,每次20分钟。播音内容主要有党的民族政策、民族团结、
民族平等、蒙古族模范人物、蒙古族歌曲、好来宝、蒙古书等。1974年,根据广播宣传“转播
为主,自办为辅”的方针,在继续提高转播,节目的质量和效果同时。自办节目时间每周增加
到3小时。1984年,每天播音 3次,播音总时数8小时。在转播中央电台、省电台和市电台主要
节目同时,播出自办汉语、蒙语节目2小时。1985年,自办节目180分钟,其中蒙古语节目75分
钟。全年播出稿件1 990份,其中通讯员稿件1 700份,记者采访 140份。上级新闻单位采用稿
件 242分,其中省电台采用23份,市电台采用99份,中央报刊采用11份,省报刊采用27份,市
报刊采用82份。
参加地(市)优秀广播节目评选获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