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遗址 一 古城遗址
县境内共有辽金古城遗址 7处,其中兴隆古城已轮郭模糊。这些城堡大多是由古代村落演
变而成,又大多毁于金贞祐元年(1213)秋冬,即成吉思汗弟哈布图哈萨尔率蒙古军东征之时。
东土城子古城 位于东土城子村西300米处。城呈长方形,东西长 280米,南北宽140米,
周长840米。城墙夯土板筑,基宽8—10米,残高2.5米。设 4个角楼、9个马面。马面间距离40
—80米,北城墙3个,东、西、南三面城墙各2个。南城墙距东南角楼60米处开有瓮门,门宽19
米。马面均设在城门西侧。城外原有堑壕,已模糊难认。
城内采集到轮制泥质灰陶片、仿定白瓷片,城外采集到六板耳铁锅残片、铜酒盅残片。陶
器纹饰以梳齿纹、按压纹、刻划纹为主。
波布代古城 位于波布代村南3里处小岗上。城呈长方形,南向偏东25°,东西长160米,
南北宽110米,周长540米。城墙夯土板筑,基宽10米,残高3米。设有4个角楼。西南角楼东64
米处开有瓮门,门宽14米。门两侧各有马面1个,其他马面已很难辨认。
城内采集到瓦当及布纹瓦残片,城东北200米处采集到石臼一个。
好田格勤古城 位于好田格勒村北100米处的平地上。城呈长方形,正南北向,东西长200
米,南北宽150米,周长700米。城墙夯土板筑,基宽10米,顶宽1.5米,残高 5米。设有4个角
楼,6个马面。东、西、北三面城墙上各 2个。南墙正中开有瓮门,开口偏东,门宽8米。城内
有古井两口,痕迹仍在。城外堑壕保存较好,上宽12米,底宽6米,深0.8米。
城内采集到灰陶片、青砖、布纹瓦、浅黄釉粗瓷器片。六十年代曾发现石磨1扇。城南300
米处有遗址1处,采集到的遗物与城中遗物相同。
喇嘛仓古城 位于喇嘛仓村北沙丘南侧,西距嫩江 3里处。城呈长方形,南向偏东55°。
东西长380米,南北宽220米,周长1 200米。城墙夯土板筑,基宽9米,残高3米,设4个角楼,
开有南门,门的位置已很难确定。城外堑壕也模糊难认。
城内采集到带柄小铁刀1把和一些布纹瓦碎片。城外发现石臼1个。
哈拉海古城 位于哈拉海村西3里、哈拉海岛中心。城呈长方形,东西长248米,南北宽140
米,周长776米。城墙夯土板筑,基宽12米,残高 2米。设有4个角楼和若干马面,开有南门。
南侧城墙因受水浸几乎夷为平地,城门和马面都很难确定其位置。
城内采集到灰砖、布纹瓦、轮制泥质灰陶片等。城西300米处有1遗址,西南2里处有1古墓
葬群,都与古城同期形成。
前新古城位 于前新村东北、泰一公路东3里岗坡上。城呈长方形,东西长120米,南北宽
100米,周长440米。城墙夯土板筑,基宽8米,残高2米。设有 4个角楼,开有东门,门前一片
沼泽地。
二 原始社会遗址
已发现的原始社会遗址分布在哈拉海、钓鱼台、夹沟、官地、石人沟、西龙坑、腰五代等
地。
哈拉海遗址 位于哈拉海村西北 5里的沙窝内。从中采集到残石凿1件、碧玉刮削器1件、
三角形凹底石镞1件、石核1个。发现大量的陶片,属鬲、豆、坛、纺轮、网坠等残片。陶器多
为淡红色,质地坚硬,火候较高,又多为侈口、平足。纹饰有篦点纹、指甲纹、鱼鳞纹、锯齿
纹,附加堆纹、旋纹、绳纹。
钓鱼台遗址 位于前新村西 5里的嫩江岸上,从中发现很多灰坑和陶片、鱼骨及其他动物
骨骼。陶片为灰褐色夹沙陶片,质地粗糙,含有少量蚌壳粉。纹饰为绳纹、旋纹、素面。器皿
都是手制,器型不详。
夹沟遗址 位于兴隆西北 1里处的沙岗上。从中发现大量灰坑和层层迭迭的陶片。陶片质
地坚硬粗糙,红褐色。器皿为手工制作,器型较大,火候较高,沿部有乳丁状纹饰,通体素面
磨光。
官地遗址 位于官地村 200米的嫩江岸上。从中发现大量灰坑、陶片、鱼骨、鸟骨、畜骨
与兽骨。陶片为罐、钵、碗、鬲等残片,分夹砂陶和泥质陶两种。夹砂陶器壁较厚,多素面,
带状纹较少,有带桥状耳,烧制火候高,陶质坚硬。泥质陶数量较少,有的内掺蚌壳粉,制作
较精细,表面磨光,器形规整,多饰篦点纹、刻划纹和指压纹。
三 古墓葬
已发现的古墓葬分布在官地、哈拉海、西龙坑等处。
官地墓葬 位于官地村西南150米处,属青铜时代墓葬。1960年9月,省博物馆发掘墓葬两
座。1号墓仅存头骨和随葬品5件。头骨左侧放 1件小陶钵和1件铜丝圈,右侧放大、小铜泡各1
个,前置1骨锥。2号墓为双人合葬,仰身直肢,随葬品皆放于头骨上方。有陶壶2件、陶碗1件、
三足器1件、铜丝圈2件和穿孔骨制品2件。头骨上置1蚌壳。
哈拉海墓葬 位于哈拉海村西 5里处嫩江岸南坡,属辽金时代墓葬。当地农民在取士烧砖
时陆续挖拙出墓葬10余座。随葬品有翠色瓷碟、褐色瓷碗、铁镞、铁斧、陶罐、蚌壳钮扣等。
四 古战场遗址
古战场遗址 位于白音诺勒乡东北部一个东西长36里、南北宽 8里的范围内。从中出土大
量铜币、铁镞、铁铧、瓷盘和少量的铁锅、铁铲以及古代人骸骨等。铁镞分菱形、叶形、锯齿
形、扁凿形多种。钢币包括 8个封建王朝的41种铜币,以北宋钱为多。最早为汉半两钱,最晚
为辽天庆元宝钱。辽天庆四年(1114)一七年,辽军和金军在嫩江中下游多次交锋,此地即其战
场之一。战斗发生前,有辽军在此屯田。
五 寺庙府第遗址
旗庙遗址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旗庙建成,后期逐渐形成建筑群落。整个建筑群由一寺
五庙二仓组成,以富裕正洁寺为主,包括三努图克庙、五努图克庙、七努图克庙、千佛庙、达
喇我赫庙(神女庙)、前仓和后仓。占地面积30万平方米。
富裕正洁寺即旗庙,俗称大庙,蒙古语为“乌勒穆吉,特古斯,巴雅斯古郎图,查干黑得”。
寺院座北朝南,南北长 240米,东西宽60米,占地面积1.44万平方米。院墙为青砖人字顶,墙
高1丈2尺。正门为两扇对开的方型朱红色木制门,每扇门中间嵌有铜制狮子头,口衔铜环。木
制门轴,石制轴碗,长方形石门坎。门上方悬挂兰色牌匾,上书蒙、汉、满、藏四种镏金文字。
正门两侧各有一个角门。寺门前竖有木制旗杆两个,高 3丈6尺,上部为5尺长铜制镏金旗顶,
旗杆下部夹石高1丈,埋入地下5尺。寺门内门庭东西两厢为“四大天王”泥塑彩色神像。
寺院分前后院。前院东西两侧为配殿,起脊、飞檐、明柱、砖瓦结构。飞檐前檐探出较长,
各有两个朱红槛柱支承。车厢殿为关帝庙,供俸关羽;西厢供“五殿阎君”。东西配殿南侧各
有一个方型的“经伦室”。后院正对院门矗立一座青砖方型宝塔。塔高 1丈2尺,塔座8尺见方,
塔后是一个3尺见方,高约7尺的砖香炉。数丈外即富裕正洁寺正殿。正殿为砖木结构,双层楼,
宽14米,长15米,高15米。殿脊为人字型,青色鱼鳞型瓦片,两端如龙尾倒卷,正檐四角状似
龙头张口。殿脊正中是紫铜涂金的葫芦状宝顶,高5尺。殿前檐探出一丈,由8个米红色槛柱支
承。槛柱底部的为鼓状柱石。柱石上下边缘为绿色,中为红色。殿门两侧墙壁上各有彩绘佛像
一幅和砖雕一幅。右壁雕刻为大龙腾云、小龙戏水;左壁雕刻大、 小飞凤两只。殿门前砌有3
米多宽砖台阶。台阶两端放置大青石雕刻石狮1对,高1.2米,胸径0.65米。石座刻有莲花、奔
麂图案。整个大殿均为木格花窗,殿顶与廊柱之间绘有彩色相间图案。一楼为喇嘛读经处,木
制小隔扇门两扇,室内四壁悬挂5尺高、3尺宽诸佛像。二楼为佛堂,木制隔扇门四扇,佛堂中
供金制如来佛像。
正殿后建有二层楼佛堂,长、宽、高均为10米。一楼为经堂,喇嘛念经处;二楼佛堂内供
奉玉皇大帝。正殿东西院墙各设角门一处,方便出入。
三努图克庙、五努图克庙位于富裕正洁寺东西两侧。五努图克庙居东侧,三努图克庙居西
侧。两庙建筑结构相同,座北向南,大殿宽10米,长17米。院墙和正门设置也与富裕正洁寺相
同。居中为庙门,两侧各有一角门。门前各有旗杆两个。正殿均为二层砖瓦木建筑结构。一楼
为经堂,二楼为佛堂。东西院墙均设有侧门,直通南北大道。五努图克正殿后。另建有一处砖
瓦木结构、长宽各10米的佛堂。
千佛庙、七努图克庙,位于富裕正洁寺西广场北侧,南北并列稍有相错,座北向南。七努
图克庙建筑结构布局与三、五努图克庙基本相同。庙内建有二层正殿一座,一楼为经室,二楼
为佛堂。千佛庙东西宽50米,南北长83.3米。大殿东、西、北三面建有砖砌塔七座,塔高一米
左右。二楼佛堂供俸铜佛1 000尊。
前仓,位于五努图克北侧。院落正方形,长宽各43米。院内建有砖瓦结构房屋 3座,正房
为办事房,东厢房为宿舍,西厢房为库房、办事房,主要负责寺庙外部事务和组织各种祭祀活
动。
后仓,位于富裕正洁寺北,座北向南,南北宽66.6平方米,东西长133.2米,占地面积8 871
平方米。由东、西两个大院组成。西院东首为佛堂,独门独院。佛堂正殿为活佛诵经讲学之所。
院内各有东西厢房3间。西厢房为喇嘛休息室,东厢房为喇嘛宿舍。西院西首有正房3间。是活
佛寝室。东院西首建有砖瓦木结构三层楼1座,面积160平方米,为寺庙管事房,主要负责寺庙
内务。院内东西厢房各7间。楼后仓库3间。同时还建有车库、碾房、伙房等。院东首单独间隔
一院,建有马厩和土水井 1眼,是整个寺庙唯一饮用水源。后仓建筑物多于其他寺庙,共有房
屋51间。院落四角有用砖砌筑的炮台4座。
达喇我赫庙(神女庙),位于富裕正洁寺门前西南角上,砖瓦木建筑结构,规模较小,没有
院墙。庙的佛龛内仅供奉一双女神鞋。
1947年春,政府号召人民破除迷信,当地群众在村农会组织领导下,先后拆毁整个大庙建
筑群落所有寺庙院墙和大部分佛堂及附属建筑物,砖瓦、木料用作修建学校,寺庙内的金佛、
铜佛卖掉后作筹建供销社资金,107 函经卷散落民间被毁,仅正殿保存下来。1968年,巴彦查
干公社革命委员会决定将寺庙正殿拆毁,砖瓦、木料用于修建公社革委会办公室和学校教室,
部分材料被群众运走修建房屋、猪舍。大庙古建筑群落仅存残砖碎瓦。
札萨克府遗址 位于巴彦查干村。清道光三十年(1850),札萨克府于巴彦查罕坡南落成,
俗称王府。原仅有主院和跨院,清末民初时又建造外院,总占地面积45万平方米。其中,府前
广场占地面积25万平方米,院落占地面积20万平方米。
外院座北朝南,南北长500米,东西宽400米。土垡砌筑院墙,高4米,宽2米。紫檀色木制
对开大门。高4米,宽6米。门扇中间嵌有狮子头,口衔铜环。门扇下部纵横密排81个蘑菇铁钉。
砖门垛,鱼脊型瓦门楼,木门坎,石制门轴碗,四级石台阶。门前竖有四根旗杆,高3丈6尺,
上悬旗杆斗,铜制旗杆顶。四角筑有土炮台,长、宽、高各6米。上下两层,壁厚1米,遍布射
击孔。墙上设有垛口,内侧筑有马道,每隔百米左右便有1上下马道。
外院并开有东门,东门北侧土平房两间为磨房。东南角炮台附近土平房 5间为王府卫队营
房。
内院位于外院中心。分主院与跨院。主院南北长 100米,东西宽70米。青砖墙,鱼鳞墙顶,
高2.5米,墙基宽0.8米。木制大门高2.5米,宽3米。砖台阶。正院方砖铺地,有十字交叉的甬
道,宽1米,连接正厅、公文储藏室、东厢房与西厢房。甬道交叉的四角,植有4株丁香树。正
厅砖瓦结构,长28米,宽10米,高 8米。阴阳瓦房盖,起脊、飞檐,上置形状不一的神兽雕像。
红色菱形花格门窗,木制窗台板。室内方砖铺地。公文储藏室与正厅相对,砖瓦结构。东西厢
房各长12米,宽7米,高5米,砖瓦结构,门窗与正厅相同。正厅后有库房 3间,西北角设砖瓦
结构的内厨房2间,东北角厕所1处。东西厢房北侧各有角门1个,门宽1米,高 2米,起脊瓦门
楼,木制单扇门,直通东西跨院。东西跨院南面为砖墙,东或西、北三面为土垡墙,高 3米。
墙基宽0.8米。东跨院建筑有砖瓦结构客厅两间,札萨克厨房3间,杂工厨房 2间,土草结构食
物储藏室3间。西跨院建筑有砖瓦结构、起脊飞檐的佛殿3间,客厅2间,用品储藏室4间,仓库
2间,厕所1处。
1947年,札萨克府内的土平房相继拆除或倒坍,砖瓦房屋完好如初。1968年,巴彦查于公
社革命委员会决定拆除札萨克府所有建筑物,砖瓦木料多用于修建革委会办公室,少部分材料
被群众占用。
旗庙建筑群平面图
杜尔伯特旗扎萨克府平面图(内院)
六 寿山墓遗址
寿山墓遗址位于小林科村西北 4里处一片沙丘中。原墓室以青砖砌成,正方形,拱形顶,
封土高约 7米,白灰固表。墓西侧沿坡势筑有三层土台阶,每级台阶长12米,宽8米,高0.5米。
台阶之上,绕墓建有木栅栏,开西门。
寿山,字眉峰,明末名将袁崇焕裔孙,汉军正白旗人,清咸丰十年 (860)生于瑷珲。清光
绪二十年(1894)中日甲午战争时,寿山英勇善战,受到清政府嘉奖。清光绪二十五年,寿山任
瑷珲副都统。翌年,署黑龙江将军。沙俄入侵黑龙江,寿山率部奋起抵抗。前有强敌,后无应
援,清军节节败退,俄军直逼齐齐哈尔城下。“寿山耻坠敌手,重辱国,以后事付(程)德全,
吞罂粟膏数两未死,比闻炮声,卧櫬中,强卫兵殊以手枪洞胸而卒,时年四十有一。”寿山壮
烈殉节后,因其夫人系杜尔伯特旗札萨克希拉布罗丕勒之妹,所以其子庆恩扶父灵柩抵杜尔伯
特旗暂时寄存。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寿山夫人病逝郑家屯,庆恩又扶母灵柩抵杜尔伯特旗。
为安葬寿山夫妇,希拉布罗丕勒考察几个地方,最后选定于此建墓。陵墓建成后,庆恩夫人的
遗骨及寿山侄庆祺夫人的遣骨也移来安葬,分置于寿山墓两侧。
1948年,寿山墓被当地农会发掘。1958年,再次遭到破坏。从中出土金银首饰、琥珀串珠、
盔甲等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