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游艺
第三节 游艺
一 蒙古族
蒙古族的娱乐多从战争、生产中某些过程演化而来,有摔跤、赛马、踢乌兰红、打布鲁、
踢奔布格、下宝根吉日格(猎棋)、玛嫩吉日格(牧棋)等娱乐。在牧场上或蒙古包前,随时都可
进行摔跤活动,在摔跤中奋力搏斗,直至把对方摔倒为快。牧民在放牧时,经常趁兴赛马,赌
输赢。乌兰红就是牛嘎拉哈(牛膝骨),牛嘎拉哈四面分“支儿”、“背儿”、“驴儿”、“坑”。
把一个牛嘎拉哈放在地上,前方划一四方格,一人用单腿踢牛嘎拉哈,一回踢 3次,谁把牛嘎
拉哈踢入四方格内,出的“支儿”多,就算赢。据说成吉思汗攻城之前,用嘎拉哈占卜成败,
在嘎拉哈“支”的一面涂上红色,象征胜利。踢了三次全是“支”,决定攻城,结果取得胜利,
因此,乌兰红的娱乐就流传下来。打布鲁,就是人手拿一根2—3尺长一头带弯儿的木棍,距目
标30步远,向目标抛打,谁能击中目标就算赢。蒙古人打野兽时,常用此办法。唱达古(歌)、
跳布吉克(舞),同样是本县蒙古人主要的娱乐之一。很多人家都有一把四弦琴或马头琴,无论
是男是女还是老年、青年都喜欢唱歌跳舞。平日里在家中高兴时要唱歌、跳舞,在迎客的酒宴
中也要唱歌跳舞,特别是在婚礼、节日、集会时,更要唱歌跳舞,尽情欢乐。
二 汉族
汉族人常年从事农业生产,娱乐时间很少,只是在阴雨天时几个人凑在一起聊天或就地划
棋盘,用草棍、土块作“子”下“五道”、“憋死牛”、“大边赶”等棋,借以消遣。“大边
赶”就是划大方格,内分16个小方格,双方轮流下 “子”,形成各自的 “井”、“三斜”、
“四斜”、“通天”、 “老虎爪”等,计分吃“子”,谁剩的 “子”多谁胜。“五道”盘同
“大边赶”。双方各持五子摆在各自一端的线段交点上,自方两“子”走到一条线段相邻两个
交点上即可去“吃子”,所“吃”掉的对方“子”必须也在一条直线相邻的交点上且这条直线
上再没有他“子”存在。最终谁剩“子”多谁赢。也有的地方天早,求雨许愿唱驴皮影,多在
农历六月份进行。每当驴皮影开台时,附近的村屯男女老幼,骑马坐车赶来观看。冬季农闲时,
看蹦蹦(二人转),有的人习惯跟二人转班走屯串户观看。每逢过年(春节),各村屯组织扭秧歌、
跑旱船、耍龙灯或请艺人说唱东北大鼓书。妇女们多三、五成群凑在一起,玩嘎拉哈 (猪羊膝
骨)。七十年代流行玩扑克牌,玩嘎拉哈、下棋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