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五节  衣食住行

第五节  衣食住行




  一 蒙古族

  饮食 蒙古族在游牧生活时期,主要饮食是牛肉、羊肉、牛奶、奶茶、奶酒等。特别喜欢
吃布合勒(手把肉)。即把全羊割成几块,白水下锅,不加佐料,以保持天然味道,煮熟出锅,
大家围坐在一起,用手撕或用蒙古刀割着吃。吃时加野韭菜花、小根蒜。或用牛粪火将肉烤熟,
再用蒙古刀割着吃。明代蒙古人开始播种稷子,吃乎来布达(炒米),就是把稷子经过炒、碾而
成,吃时用黄油、牛奶、冰糖拌上,或用酸牛奶泡着吃。后来种谷子、荞麦等,开始吃稷子米
干饭、稷子米肉粥、陶合面片、小米粥等。“蒙旗地开放”,农作物种类增多,饮食习惯逐渐
汉化。另外,蒙古族历来有喝红茶习惯,往往把茶沏得浓浓的,再放温火上煮,喝上几口,起
到解渴、提神、助消化作用。

  服饰 蒙古族在游牧生活时期,服饰以皮毛为主,贵族们穿特制的绸缎面的皮长袍、马靴,
长筒皮靴。清代,有官职的人,都穿朝廷统一官服,根据官的品级,穿马蹄袖补褂官袍,红、
蓝、白色的顶戴花翎,长筒官靴。贵族穿质地好的皮长袍、皮裤、皮袜子、高腰皮靴,头戴四
耳帽或双耳帽。喜扎红、绿色绸缎腰带,腰带上挂有烟荷包、蒙古刀。蒙古刀配有皮制的刀鞘,
刀鞘上刻有美丽的花纹图案,上有一孔,插一双象牙筷子,既是餐具又是装饰品。晚间盖皮被、
毛毡子等。平民和奴隶们穿质地次的皮长袍、皮套裤、毛毡袜、毛毡鞋等,晚间多以皮袍作被
子。贵族妇女喜欢穿彩色鲜艳的服装,多穿高领绸缎面的皮长袍,在衣袖上镶嵌美丽的花边儿,
扎红、绿绸子腰带,脚穿长筒皮靴,耳戴“西波其”或“耳波”。

  “蒙旗地开放”,大批汉人迁入。蒙古人受汉人影响。衣着逐渐变为以布衣为主,仍然保
留着原来的样式。1949年后,蒙古族逐渐习惯穿汉族服装,老式的蒙古族服装已成为重要节日、
拜亲访友、参加婚礼和那达慕大会的礼服。

  居住 蒙古族在游牧生活时期住的是白毡圆顶围子,木质百页式哈那蒙古包。这种蒙古包
简易轻便,随时可以拆卸,用“勒勒车”即可拉走。蒙古包在大风雪时阻力小。不积雪,能滤
水,门小能防雪积。篷顶有通风口,用以排除生火做饭、取暖时产生的烟尘。清光绪年间,蒙
古族逐渐定居,选择水草好,有岗坡的地方建立村屯。贵族们建筑五檩三臼或七檩三臼的草房,
平民、奴隶建筑简单的草房。民国期间,受汉族的影响,也开始建筑三、五、七间的土平房,
穷苦的平民、奴隶搭两间小马架子。1947年后,蒙古族房屋结构基本上与汉族趋于一致。

  蒙古族的居住习惯,在一家人中,长辈人住南炕,小辈人住北炕。如果哥兄弟多时,长辈
人住西炕,兄嫂住南炕,弟和弟妻住北炕。如果住三间房,并且哥兄弟多时,长辈和老儿子住
西间,其他兄弟住东间。如果有厢房时,长辈和老儿子住正房,兄嫂住厢房。这个居住习惯,
一直延续至今。

  行走 游牧时期,蒙古族长途行走靠骑马,长途运输靠骆驼或用木制的勒勒车。“蒙旗地
开放”后,蒙古族的骑乘工具与汉族趋向一致。

  二 汉族

  饮食 民国、伪满时期汉族一般群众的主食是小米、玉米面、玉米糙、黄米、高粱米等。
平时多吃小米干饭、小米粥、玉米糙子、玉米面大饼子。农忙季节吃黄米面粘豆包或高粱米干
饭。只有逢年过节时,才能吃上几顿大米、白面。

  肉食以猪肉为主,家家养猪,进入腊月(即农历十二月),无论穷富,都杀年猪,宴请亲友
和邻居。食用蔬菜有白菜、土豆、萝卜、大葱、大蒜、茄子、辣椒、芹菜、香菜等。家家都有
渍酸菜的习惯,每年秋末,把白菜用滚开水烫过,装入大缸内,用石块压实,半个月后即可食
用。酸菜和土豆,是汉人借以渡过漫长冬季的菜食。另外,汉族还有做大酱的习惯,每年春天
家家都做大酱。就是把大豆经过煮、炒、碾后,做成大酱块,放在阴凉地方发酵一段时间放入
缸内加盐,半个月后即可食用。大葱蘸大酱,也是汉人喜吃的菜食,既经济又方便。婚礼和丧
葬时,无论穷富都吃套菜,如“六顶六”(六个盘子、六个碗),“八顶八” (八个盘子、八个
碗) 等。汉人饮用的主要有白酒、米汤。汉人没有喝茶的习惯。来了客人,有钱人家可以沏一
壶茶,穷人家用白开水招待。

  1949年,随着生活的好转,汉族的饮食习惯有所改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汉族及其
他民族生活普遍富裕起来,不仅逢年过节吃大米白面,平时也经常吃。有些人家已经以大米、
白面为主食,人们逢年过节或办喜事,煎、炒、烹、炸10几个菜甚至20几个菜。除白酒外,葡
萄酒、香槟酒、啤酒等低度酒已摆上普通人家饭桌。城乡多数人家的禽、蛋不再做为商品而成
为自食品。一般人家都储备白酒、红茶、香烟以待客。红茶成为待客的必备品。

  服饰 民国、伪满时期,汉族以布衣为主,面料有家织布、花旗布。男人的衣着颜色多以
毛蓝、足青、纯白为多。夏季穿单裤、对襟儿小褂,头戴尖顶圆型草帽,穿布鞋。春秋装为双
层布的夹衣。冬天穿大襟(右侧开襟)棉袄、免口棉裤、棉袍,头戴圆形四耳的狗皮毡帽头或布
制尖顶四耳的狗、兔皮棉帽,脚穿布棉鞋、毡疙瘩、轨靴。靰鞡是用牛、马、猪皮缝制,园头
方跟儿,前面多褶,内实靰鞡草,轻便松软,耐寒耐穿。腰扎一条布带,穷人有扎麻绳的。有
钱人家穿长袍、马褂、羊羔皮袄,头戴狐狸皮帽或貉壳幄,脚穿皮鞋、温得等。妇女衣着多喜
大红大绿,样式多以大褂为主,手绢、针荷包揣在大襟内。脚穿圆口绣花鞋,有钱人家妇女穿
皮鞋和毡窝儿。妇女首饰多以银制,有银簪、银耳坠、银钏、银戒指、银牌等。银牌为挂于项
上的胸饰品,上面镂有花篮、鸟兽。儿童银牌有麒麟锁、“状元”等式样。有钱人家妇女首饰
有用金制的,并有项链等。

  五十年代,人们多穿中山装和便服,干部穿马裤或打裹腿。春秋装中有绒衣。男人衣着基
调为青、蓝、白三色。妇女衣着淡雅、庄重,连衣裙、中短裙、风衣等有少数人穿用。衣着基
调上衣为白、蓝、粉、浅红或带小花、小格;下衣为青、蓝、紫檀三色,头戴棉头巾。头饰为
发卡、绸子、头绳,结婚时带花。衣料初期有花旗、华达尼、咔叽布、斜纹,后期增加呢子、
哗叽、府绸、灯芯绒。其中灯芯绒较普遍穿用。进入六十年代,妇女流行小三开领上衣,男人
流行府绸衬衣。羊剪绒棉帽开始取代貉壳帽和狗皮帽。靰鞡、温得已不多见,棉胶鞋、球鞋、
反毛皮鞋、塑料鞋开始流行。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毛衣逐渐取代绒衣,纱或毛头巾取
代布头巾,布料之中有了的确良等化纤布。为了避免“资产阶级思想”的嫌疑,妇女们的小三
开领上衣和裙子很少穿着,男女衣着样式、色泽非常接近,基调四色:青、白、蓝、绿。党的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生活也逐渐富裕起来,开始根据各自的美感来装
扮自己。男人除穿中、高档中山装外,还有套服、西装。妇女除恢复“文化大革命”前的衣着
外,还流行港衫、蝙蝠衫、喇叭裤等,衣着色调五光十色。布料从棉布为主转向化纤布为主,
有派力司、涤纶、乔其纱、大纹哔叽等。人们的冬装中,鸭绒棉袄开始普及。男子比较普遍穿
尖头皮鞋,妇女喜欢穿高跟皮鞋。妇女首饰有项链、耳环、耳坠等,多用银、铝、玛瑙制成。

  居住 汉族早期多住简易的窝棚,以后改为土平房。建房前,须请风水先生看宅基地,大
都建在阳岗坡地方。在上梁(竖房架子)时挂一红布条,并且燃放鞭炮,祈求吉利。一般都建正
房、厢房,正房面向南。正房的前面,盖东西厢房。土平房以土坯垒墙,以苇草、秫秸、碱土
筑屋顶,有不渗雨水、保暖的特点。官府和庙宇,多建青砖瓦房。

  汉族人居住的习惯,如两间房,长辈住南炕,小辈住北炕,人称“老少间”;三间房,长
辈住东屋,小辈住西屋;五间房。长辈必须住东屋的南炕。长兄嫂必须住西屋的南炕,其他人
分住各屋。假如正房不够用,可住厢房。这个居住习惯,一直延续至今。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人们富裕起来,很多人家盖砖房,土房也开始包砖。

  行走 民国、伪满期间,汉族平民远途行走骑马或坐畜力车,只有个别官员才有自行车。
虽然邻近铁路。但是穷人极少坐火车,甚至很多人一辈子没见过火车。五十年代,人们出行坐
公共汽车、火车,但不普遍。职工开始购置自行车。进入六十年代,农民也纷纷购置自行车。
八十年代,有的富裕起来的农民和个别职工、干部出行靠摩托车。乘坐公共汽车、火车旅行极
为平常。

  附:站上人

  饮食 站上人饮食较普遍汉族人讲求形式,偏于甜食。吃饭时必须以四碟“压桌”,一般
有咸菜、酱等。喜食的渍油饼、“飞锅旗”(面片)都含有糖的成份。

  服饰 站上人服饰与普通汉族人相同,只是妇女爱打赤脚,长年不穿袜子。七十年代。这
一风俗仍然在老年妇女中延续。

  居住 站上人多建起脊草房,距山墙三尺外另竖高大的烟囱。室内“大弯子”(三面)炕。
有条件的站上人家内外屋间壁用木板拼装,炕墙也饰以木板。有些站上人将房门侧的柱脚半面
露出墙外,平时用油擦得亮亮的,春节时在上面贴春条。

  三 回族

  饮食 回族主食多吃小米、黄米、玉米面、玉米糙、高粱米、大米、白面等。喜食植物油
炸的食品,如用豆油、白面炸成的“油香”。肉食有牛肉、羊肉、鸡、鸭、鱼等。青菜食品基
本同汉族。

  服饰 回族以布衣为主,讲究衣着整洁,经常清洗净身。男人多穿白色衣裤,外套黑色坎
肩。女人喜欢戴绿色、黑色和白色盖头。后期受汉族人影响,服装趋于汉化,本民族服装只有
在重大节日或仪式上穿着。

  居住 回族喜欢独门独院居住,不愿与别的民族混住一院。这样,即可以保持洁净环境,
也方便经常淋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