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论文选 杜尔伯特部落的由来
波·少布
我国黑龙江省、新疆、内蒙古等三个省区以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都有杜尔伯特蒙古部落。
但是,这些部落都是同名异姓,并非同一祖源,人们往往予以混淆,甚至张冠李戴,歪曲历史。
本文以黑龙江省境内的杜尔伯特部落为主,对“杜尔伯特”一名的含义、由来以及在各个历史
对期的活动情况,做一简要考证。
1、杜尔伯特一名的含义及其由来
杜尔伯特。是蒙古语数词“四”的意思,加上复数词尾“德”,成为“杜尔伯德”,即现
在已经习惯写的杜尔伯特。
“杜尔伯特”一名,最早见于1240年成书的《蒙古秘史》。[蒙古]策·达姆丁苏荣《蒙古
秘史》称:“都蛙锁豁儿有四子,都蛙锁豁儿死后,其四子对朵奔蔑儿干不以亲叔来看待,弃
而迁之,成为杜尔伯特氏。”巴雅儿《蒙古秘史》中记为“朵奔蔑儿干的哥哥都蛙锁豁儿有四
子,同住中间,都蛙锁豁儿死了,他的四个孩子,将叔叔朵奔蔑儿干不做叔叔般看待,撇下了
他,自分离去了,做了朵儿边姓”。
杜尔伯特氏, 虽然1240年见著于文字记载, 但是这个氏族的产生却远远早于这个年代。
《大蒙古国源流黄金史》记载:“甲寅年(公元 774年)孛儿帖赤那29岁生子巴塔赤”。再上溯
29年,为公元 745年,正是蒙古始祖孛儿贴赤那的生年。元太祖成吉思汗生于1162年,是孛儿
贴赤那的22代孙。从孛儿贴赤那到成吉思汗共 417年,中间经21代,平均每代20年。而从孛儿
贴赤那到都蛙锁豁儿的四子共13代,中间经12代,共 240年。这样可以推测,都蛙锁豁的四子,
大约生于 985年左右,正是辽圣宗统和三年。这就是说,杜尔伯特氏族产生于公元10世纪末至
11世纪初叶。
2、辽金元时期的杜尔伯特部落
辽朝时,杜尔伯特氏族活动于贝尔湖以东地面,隶属于上京道乌古敌烈统军司,是个游牧
部落,逐水草而徙,居无是处。厥勋吾主编《中国历史大词典》中称:“朵鲁班,又译朵儿边……,
蒙古尼鲁温部的一支,由孛端察儿的伯父都蛙锁豁儿四个儿子的后裔组成,游牧于贝尔湖附近。”
这就大致指出了杜尔伯特氏族活动的地域。乌兰敖都《蒙古兴起的不儿罕山在呼伦贝尔》一文
更确切地提出:“朵儿边居于贝尔湖之东,在新巴尔虎左旗吉布呼朗图索木、呼伦嘎查所在地。”
可见,辽时杜尔伯特人的游牧范围。在贝尔湖以东,喀喇喀河下游两岸草原地区。西界塔塔儿
部,东临弘吉剌惕部,南与巴林部相邻。
金王朝时,杜尔伯特氏族已自成部落。大约在12世纪初叶,越过大兴安岭,穿过弘吉剌惕
部落的牧地,顺洮儿河、绰儿河中间平坦的大草地,向东迁徙。直到嫩江中游西畔,后来竟越
过嫩江,在其东畔草原驻营,即今黑龙江省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地域。谭其骧所编《中国历
史地图集》中标记,当时杜尔伯特部落的牧地归上京路的蒲与路管辖。这个时期的杜尔伯特部
落,人数渐增, 势力大振,在嫩江东岸争雄一时。据[清]屠寄《蒙兀儿史记》 记载,1137年
(金天会十五年),成吉思汗的曾祖父安巴孩汗被塔塔11人掳送金朝,死于木驴之刑。安巴孩临
刑前嘱咐他的子孙为其报仇。“金主日:‘汝为此言,可告你众。我不畏也。’给巴剌哈赤骑
纵之归,其马不良于行,过朵儿边部,请假马,不许,则途步归告难。”这次,巴剌哈赤从金
上京会宁府遣回蒙古时,正经杜尔伯特部落,所以屠寄在朵儿边部下标注:“都蛙锁豁儿之后
作朵儿别,是时此部当在东北路边,今嫩江左岸杜尔伯特之地”。
蒙元时,杜尔伯特部落仍很活跃。1206年,铁木真统一了草原各部,建立了蒙古汗国,被
称为成吉思汗,杜尔伯特部也随之臣服了成吉思汗。后来,成吉思汗分封国土时,将蒙古东北
疆土封给其季弟斡赤斤诺彦。[日]志茂硕敏《伊尔汗国的蒙古人》中称:“他的分地范围很大,
包括今呼伦贝尔盟,大兴安岭东西之地,后来其东境扩展至嫩江、松花江一带。大抵东北地区
近一半都在斡赤斤家族控制之下。”杜尔伯特部落的牧地正包括在斡赤斤的封地之中。他们与
斡赤斤的家族及其属部乞里纳惕、别速惕、扎只剌惕等部的人在一起生活。1287年 (至元二十
四年)后,杜尔伯特隶元朝辽阳行省浦峪路万户府管辖。
3、明清时期的杜尔伯特部落
明朝时,共有四个杜尔伯特部落。
一是蒙元时期延续而来的,由都蛙锁豁儿的后裔所组成的杜尔伯特部落,二是哈萨尔第十
六代孙爱纳嘎的杜尔伯特部落1368年朱元璋推翻元朝,建立了明王朝。元末帝脱欢贴木儿退至
上都,建立北元。从此,明、元之间形成了长期对峙的局面。蒙古内部又分化成漠西 (瓦喇,
即厄鲁特)、漠北 (喀刺喀)、漠南三部。封建领主之间的夺权斗争,连绵不断。当时漠南蒙古
分为左右两翼。达延汗孙卜赤汗掌左翼,驻帐于察哈尔,属正统汗系。达延汗三子巴尔斯博罗
特掌右翼,驻帐于鄂尔多斯。后,其子俺答统领右翼。《蒙古族简史》记载:“1547年 (嘉靖
二十六年) 卜赤汗病殂,子达赉孙继汗位,倍受右翼俺答汗的压迫,深恐为俺答汗的势力所兼
并,于是率部从宣府、大同塞外的察哈尔部旧地东迁到兴安岭以东的西喇木伦河流域。”这时
正在呼伦贝尔草原驻牧的哈萨尔第十四孙奎蒙克塔斯哈喇为辅佐正统的达赉孙库登汗,便从呼
伦贝尔故地出发,越大兴安岭,随同达赉孙同时东迁,驻牧于松花江、嫩江流域。奎蒙克塔斯
哈喇东迁后,为了与呼伦贝尔的阿鲁科尔沁自别,将移牧于嫩江流域的那一部分,称为努恩科
尔沁,即嫩科尔沁。奎蒙克塔斯哈喇有子二,长博第达剌,次诺门达喇。博第达喇有九子,第
八子爱纳嘎游牧于嫩江右岸,承袭了杜尔伯特部之名。
关于奎蒙克塔斯哈喇东迁到嫩江流域的时间史载不一。[清]张穆:《蒙古游牧记》中说:
“明初置福余外卫,以元后兀良哈为都指挥掌卫事。洪熙间蒙古臣阿鲁台为瓦喇所破,其酋奎
蒙克塔斯哈剌姓博尔济吉特,元太祖弟哈布图哈萨尔十四孙也,走避嫩江,依兀良哈。”《杜
尔伯特王府墓碑》铭文:“自辽王(指哈萨尔)十四代孙奎蒙克塔斯哈尔于明永乐年间改称为科
尔沁部诺颜,嗣至明代洪熙、宣德间,率部属平定元臣四部卫拉特之乱后,乃命其第八子爱纳
嘎由科尔沁分产,称为杜尔伯特部之诺颜。”不言而谕,上述记载认为奎蒙克塔斯哈喇是洪熙
(1425)、宣德年间来嫩江流域的。奎蒙克塔斯哈喇应该是16世纪初叶人物,而洪熙年间则是15
世纪中叶前期,相差一百年的时间。《明实录》嘉靖三十四年条中有“北虏虎喇哈赤及魁猛磕、
打来孙等欲假道东夷内侵,不遂”的记载。文中的魁猛磕即奎蒙克塔斯哈喇。按文献记载,奎
蒙克塔斯哈喇是嘉靖年代的人物。不是洪熙年间的人物,《蒙古游牧记》的错误记载对后人遗
误不浅。[日]和田清所著《明代蒙古史论集》中说:“由此看来,奎蒙克决不是明初的人而是
明末的人。”更有甚者,将福余卫与科尔沁部混为一谈,使奎蒙克塔斯哈喇的后裔落居杜尔伯
特之地的时间出现了误差。
三是哈萨尔十六世利、诺颜泰的杜尔伯特部落诺颜泰的杜尔伯特部落,也是明末奎蒙克塔
斯哈喇东进时期随同迁徙的部落。[清]张穆《蒙古游牧记》记载:“诺颜泰……有子四,长僧
格,号墨尔根和硕齐;次索诺木。号达尔汉台吉;次鄂木布,号布库台吉;次伊尔扎布,号墨
尔根台吉。四子分牧而处,后遂为所部称。”即四子部落,蒙古语为杜尔伯特部落。诺颜泰为
四子部落始祖。他与爱纳嘎的杜尔伯特部落,同宗同祖,同一博尔济吉特氏,只是他的杜尔伯
特一名来自他的四子。[日]下村修介所著《蒙古地志》记载:“牧地在阴山之北,临于沙漠。”
今乌兰察布盟。[清]张穆《蒙古游牧记》记载:
“东、北界苏尼特,西界归化城土默特,南界镶红旗察哈尔。广二百三十五里,袤二百四
十里。”驻乌兰额尔济。
四是孛罕七世孙博罗纳哈勒的杜尔伯特部落博罗纳哈勒的杜尔伯特部落是西蒙古额鲁特四
部之一。元朝时期的斡亦剌惕于16世纪形成额鲁特四部。[清]张穆《蒙古游牧记》记载:“杜
尔伯特部……元臣孛罕裔,姓绰罗斯,六传至额森(也先),生子二。长博罗纳哈勒,为杜尔伯
特部祖,次额斯墨特达尔汉诺颜,准噶尔部祖。”这个部落,元朝时称斡亦剌、外剌、外剌歹,
明朝时称瓦剌,清朝时称卫拉特、厄鲁特、额鲁特,这些都是不同历史时期的斡亦剌的异译。
杜荣坤、白翠琴所著的《西蒙古史研究》中说:“额鲁特四部中包括和硕特、土尔扈特、准噶
尔、杜尔伯特及附牧他的辉特部。”杜尔伯特部祖博罗纳哈勒大约活动于15世纪末与16世纪初,
游牧于阿尔泰一带。1630年左右(明崇祯年间),杜尔伯特部的部分属众随同土尔扈特部徙牧于
里海沿岸的额济勒河(伏尔加河)下游。其余的留居天山南北之地,分三个昂吉。昂吉即分支之
意,每昂吉大约5 000户。杜尔伯特共分车凌、达什、伯什阿噶什等三个昂吉:
综上所述,杜尔伯特部落可归纳为三个支系。
一支是辽金元时期的古杜尔伯特部,属于成吉思汗第十一代先祖都蛙锁豁儿的后裔,杜尔
伯特氏,起源于辽朝统和年间,消失于明末清初,基本上融于爱纳嘎子孙之中。
一支是,16世纪中叶的杜尔伯特部,属于成吉思汗弟哈萨尔十六世孙爱纳嘎、诺颜泰的后
裔,孛尔济吉特氏,起源于明朝嘉靖年间,其后裔至今犹在。
另一支也是16世纪形成的额鲁特四部之一的杜尔伯特部,属孛罕七世孙博罗纳哈勒的后裔。
绰罗斯氏。现在在新疆的白音郭勒、博尔塔拉和布克赛尔,黑龙江省的富裕县,蒙古人民共和
国的部分省都有额鲁特部的杜尔伯特蒙古人居住。
(此文原刊于《黑龙江少数民族源研究》一书,有删节)
杜尔伯特探源
王国志
杜尔伯特的渊源历来有新疆杜尔伯特移入说,科尔沁爱纳噶创建说,朵儿边说,众说纷纭,
莫衷一是。我在参加编纂《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志》一书时,遇到了杜尔伯特渊源问题,为
了弄清这一史实,查阅了大量文献典籍,现就三者的关系作一探讨。
朵儿边
朵儿边蒙古语“四”之意。朵儿边又称都尔班、朵鲁班、多礼伯、秃里不带、朵儿别台、
脱里别歹、朵鲁伯
兀氏族表》)。
公元十世纪末叶,铁木真的十一世祖朵奔蔑儿干的哥哥都蛙锁豁儿有四子:托诺依、多克
新、额尔尼克、额尔克。都蛙锁豁儿死后,兄弟四人不把朵奔蔑儿干当叔叔看待,抛弃他移到
别处,成为朵儿边氏(见巴雅尔《蒙古秘史》、 萨襄彻辰《蒙古源流》)。他们是从斡难河(今
蒙古共和国鄂嫩河)东移,回到了蒙古族发祥地呼伦贝尔草原。宋庆元六年(1200)—— 嘉泰二
年(1202),朵儿边联合合塔斤、塔塔尔等部,从东向西进攻铁木真,交战地点分别为今贝尔湖、
海拉尔河、洮儿河上游温泉一带。 宋嘉泰四年(1204),朵儿边投降铁木真 (见《蒙古秘史》、
《新元史,本纪》、 《蒙兀儿史记,成吉思汗纪》)。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忽必烈命令
朵儿边(朵鲁不锵、朵鲁不歹)采捕胜州、延州、乃延等城的蚌珠以贡献朝廷 (见《元史,食货
志》、《新元史,食货志》)。胜州位于今吉林省农安附近(见宋洪皓(松漠纪闻》),延州位于
今阿城东松花江畔(见《新元史,地理志》),乃延城即乃颜城,位于今通肯河上游右岸。由此
可知,朵儿边移牧到嫩江东岸,最晚不过至元十三年暨宋景炎元年(1276),最早应是成吉思汗
九年暨宋嘉定七年(1214),蒙古军攻入金边墙,女真人举国南迁之时。
新疆杜尔伯特
新疆杜尔伯特,又称准噶尔杜尔伯特。一说姓绰罗斯或绰尔罗斯,是卫拉特台吉孛罕后裔
(见张穆《蒙古游牧记,额鲁特蒙古》);一说姓也速氏,是元末丞相也速后裔,他预感元将灭
亡,为躲避战乱而移牧伊犁(见徐珂《清稗类钞,外藩类》)。明代,将新疆杜尔伯特同和硕特、
准噶尔、土尔扈特称四卫拉特或统称瓦剌。清代,亦称其四卫拉特或统称额鲁特。
清乾隆十八年(1753)十一月,新疆杜尔伯特台吉车凌乌巴什率部投降清朝,乾隆皇帝钦定
其游牧于扎克拜达里克(今蒙古共和国巴彦洪戈尔西300里处),后移牧到额尔齐斯(今新疆福海
湖附近)。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定牧于乌兰固木(今蒙古共和国吉尔吉斯湖与哈腊湖之间)。
科尔沁
科尔沁,姓孛儿只斤氏,是铁木真弟哈布图哈萨尔的后裔。哈布图哈萨尔第十三世孙图美
尼雅哈齐的长子奎克塔斯哈喇率部移牧嫩江,号所部嫩科尔沁 (见赵尔巽《清史稿,藩部》、
《蒙古游牧记,科尔沁》)。
奎蒙克塔斯哈喇移牧嫩江时间有二说:一说明洪熙元年(1425) (见《蒙古游牧记,科尔沁》);
一说明嘉靖二十六年 (1547)(见波·少布《黑龙江蒙古研究》),应以后者为确。 明洪熙元年
“率其属东走兀良哈,驻牧辽塞”的是阿鲁台,并非奎蒙克塔斯哈喇 (见张廷玉《明史,外国》)。
假如是奎蒙克塔斯哈喇,按《蒙古游牧记,科尔沁》中记载,他的四世孙奥巴于后金天命九年
(1624)投降后金,祖孙五代相隔 200年,平均40年传一代;又按《蒙古游牧记,阿噜科尔沁》
记载,奎蒙克塔斯哈喇弟巴袞诺颜之孙达赉于后金天聪四年(1630)投降后金,祖孙三代相隔205
年,平均68,5年传一代,都是违背人的传宗接代规律的。
奎蒙克塔斯哈喇又名魁猛磕,于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率部随同虎拉哈赤、打来孙等进入
嫩江下游,向兀良哈三卫(朵颜、泰宁、福余)借道入侵明边受阻,滞留下来 (见《明实录,世
宗》)。当时,朵颜、泰宁二卫已南迁。唯有福余卫返回嫩江。 奎蒙克塔斯哈喇占据福余卫与
其他二卫间隙地,与杜尔伯特、扎赉特、郭尔罗斯三部共同游牧。明嘉清三十六年(1557),以
打来孙为首的东移集团征服了朵颜、泰宁、福余三卫的蒙古部落(见谷应泰《明史记事本末》)。
此时,奎蒙克塔斯哈喇之孙爱纳噶、阿敏、乌巴什分别占领三部,并成为各部的诺颜。
奎蒙克塔斯哈喇之孙爱纳噶成为杜尔伯特诺颜后,承袭了杜尔伯特这一部号。其子阿都齐
于后金天命九年(1624)陪同科尔沁台吉奥巴投降后金。清顺治五年(1648),杜尔伯特建旗设治,
游牧于嫩江与通肯河之间,包括今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大庆市、安达市、林甸县、青岗县
全部或大部和肇源县北部、泰来县江东部分。
三者间关系及结论
朵儿边即杜尔伯特。一是《蒙兀儿史记》记载:“朵儿别氏,一作朵儿边……又作朵鲁伯
符,在嫩江、通肯河之间。三是据民国五年(1916)泰来设治局调查:“扎赉特、杜尔伯特两旗
蒙人相传系唐、宋年间由西藏游牧而来”,与朵儿边移牧嫩江东岸时间相当。
新疆杜尔伯特与此地杜尔伯特没有必然联系,同名异姓。新疆杜尔伯特虽有迁徙,但是最
近处距嫩江也有二千里之遥,又无分支移牧嫩江。
科尔沁与杜尔伯特的关系,从当时看,是占领与被占领、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从现实看,
是杜尔伯特氏族与孛儿只斤氏族相互融合的关系。《清史稿,藩部》记载:“明洪熙间,科尔
沁为卫拉特所破,避居嫩江……扎赉特、杜尔伯特、郭尔罗斯三部与同牧。”由此可知,奎蒙
克塔斯哈喇到达嫩江之前,杜尔伯特等三部已游牧于嫩江。所以,杜尔伯特并非科尔沁爱纳噶
创建,只能是被爱纳噶占领或统治。
(此文原载1992年《黑龙江民族丛刊》第二期,略有改动)
杜尔伯特旗王府墓碑坊志及其注释
刘沛然 李向辰
原杜尔伯特旗王府的陵墓建于我县马场大山,此山原名的蒙古语“都格德尔”。墓碑由末
代王爷、伪旗长色旺多尔济于1944年秋立于马场大山,一式两块。墓碑为青色石料制成,碑座
宽75.5厘米,高41厘米,厚42.5厘米;碑身宽52厘米,高 128.5厘米,厚20厘米。碑身正面碑
文为蒙汉两种文字。刻有立碑时间,立碑人及撰文、书丹者。碑坊志在碑身背面,为汉文楷书,
18行,740字。
土地改革时期,王府的陵墓被毁。东吐莫区九扇门村群众将两块墓碑拆除,由九扇门屯、
马场屯各保存一块。1986年由县博物馆征集、珍藏。
碑文夫夏鼎商彝①,所以旌功②纪事也;汤盘③金滕④,所以铭德载道[也。秦碑汉]石播
声诗而纂诸史乘、镂诸贞珉⑤者,皆所以辑录政功载志事迹之意也。故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
孔子尚言及之,而况分藩承祧⑥,袭爵受封膺,砺山带河⑦之封建,继册勋世禄之眷宠者,乌
可不有以传记之哉!
溯本旗乃元太祖次弟辽王哈伯图哈斯尔,汉文史作拙赤哈撒儿⑧分藩地之东北部,即辽代
之长春州、金代之泰州⑨北境。自辽王十四代孙奎孟克塔斯哈尔⑩于明永乐年间改称为科尔沁
部诺彦⑾,嗣至明代洪熙、宣德间率部属平定元臣四部卫拉特⑿之乱后,乃命其第八子爱那嘎
⒀由科尔沁部分[产称]为杜尔伯特之诺彦。传子阿都齐时,因元林丹汗⒁
残暴,诸部离析,乃于天命九年偕科尔沁部诺[彦奥巴臣服于清]。洎⒂天聪三年,从师
征明还,卒。传子色棱,于崇德元年始受清封辅国公⒃。至同八年,以其属随征[黑龙江
索伦、鄂伦]春诸部响导有功,经清廷赐号达尔汗⒄。顺治五年,蒙追封阿都齐达尔汗晋赐札
萨克固山贝[子⒅爵位,世袭罔替]。是始易所部为旗之名称矣。
稽自爱那嘎由科尔沁部分析为杜尔伯特部诺彦而下迄现在,[子孙繁衍,恩宠有嘉],绵延
悠久。与夫功加于时,德垂后裔者,虽不克详考其经历,然事迹之概略犹可记述也。按[杜尔
伯特旗先王]之陵寝,皆卜葬⒆于旗内之都格德尔山⒇。其间自杜尔伯特部诺彦
爱那嘎始,葬于葱郁之巅者,[凡十四世,后]又改葬于同山之南麓者。凡四世。并于附近
设为陵田。编置陵户[21],例由札萨克公署岁时祭飨,并由陵户永久奉守其陵事焉。
维始由元代分藩已降,经明清而民国以及现在,历越五朝,传三十六世,凡七百余年。若
此根深蒂固,源远流长者,皆我烈祖烈宗勤劳王事之政绩恢宏[22],屏藩国土之勋功彪炳[23],
与夫积德累仁之既久,永垂霖雨甘棠之爱[24]暨丰功嘉行之卓著,始邀分茅裂土[25]之封也。
兹者辽王第三十六代裔孙、杜尔伯特部诺彦第十九代孙、现任旗长色旺多尔济,志在祖述先烈,
遗厥孙谋,深虑年代悠久,史事湮没,殆无以彰先王之谟猷[26],贻后世楷范也。爰建碑坊于
二陵,勒事功之梗概,叙经历之实迹,使与历史映其辉,于山河同其寿也,乃刻石庸志不朽云
[尔]。
说明:
①文中[]号内字系原文字缺损,由注释者根据有关史料补缺之字。②原文无标点,亦未分段,由注释者加了标点并做了断章。
注释:
①夏鼎商彝:鼎为蒸煮器(亦作刑器),彝为礼器之总称,二器多用青铜铸成。夏鼎,传说夏禹收集九州的金属铸成,鼎上镂刻山精水怪。使人民知其形,以后在山林川泽中遇上可以辨认而不被迷惑,体现了禹的爱民之德;商彝,商代制的尊彝,上面多刻有文字图案,用以歌颂帝王功德和记载事情。
②旌功:旌,即旌表,表彰之意。
③汤盘:商汤的浴盘。刻有铭文。《礼,大学》:“汤之盘铭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④金滕:谓用金属制的带子将收藏书契的柜封存。《书,金滕》:“(周)公归,乃纳册于金滕之匮中。”
⑤贞珉:珉,象玉一样的石。贞珉,坚硬的美石。
⑥祧:原指祭远祖的庙,后来指继承上代。
⑦砺山带河:《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序》:“封爵之誓日:‘使河如带,泰山若厉,国以永宁,爰反苗裔。’”后因以砺山带河比喻封爵与国共存,传之无穷。
⑧辽王哈伯图哈斯尔:即哈撒儿,元太祖孛儿只斤铁木真(成吉思汗)同母弟,因战功封为辽王(《元史》并未言封为辽王,可能作者别有所据),封地在额古涅河(今额尔古纳河)、阔连海子(今呼伦湖)、海剌儿(今海拉尔河)一带。
⑨长春州:即金代泰州,在今吉林省大赉镇北。
⑩塔斯哈尔:即奎蒙克塔斯哈尔的简称。
⑾诺彦:蒙古语,意为官人。后成为蒙古贵族领主的通称。
⑿卫拉特:蒙古部落名称。元代称“斡亦刺”,明代称“瓦刺”,清代称“卫拉特”。明代已分四部。
⒀爱那嘎:应是奎孟克塔斯哈尔长子博第达喇的第八子。
⒁林丹汗:察哈尔部首领。也是蒙古最末一代大汗。
⒂洎:及、至。
⒃辅国公:清代宗室爵位,在贝子、镇国公下,并以其封蒙古贵族。
⒄达尔汗:亦作“达尔罕”,突厥,蒙古两族长期沿用的官号。1206年蒙古立国,将对成吉思汗家族有功者封为达尔汗。达尔汗一词有“得自由”、“自在”之意。元朝达尔汗享有多种特权,封号可以世袭。清朝对各部蒙古有功者亦加达尔汗封号,但不世袭。
⒅札萨克固山贝子:札萨克,蒙古语“执政”的意思。固山贝子,是清代宗室爵号,简称贝子,在贝勒之下。
⒆卜葬:占卜选茔地后埋葬。
⒇都格德尔山,即今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胡吉吐莫镇马场大山。
[21]陵户:守护帝王陵墓之人。
[22]恢宏:广阔。
[23]彪炳:文彩焕发。
[24]霖雨甘棠之爱:霖雨。犹甘霖,喻恩泽。甘棠,即白棠。亦称棠梨。周武王时召伯爽巡行南国,曾憩甘棠树下,后人思其德,因作甘棠诗(见《诗经,召南》)。引伸为称颂官吏政绩词。霖雨甘棠之爱,喻恩泽广布,政绩美显。
[25]分茅裂土:分茅,古代分封诸候时。用白茅裹着泥土授予被封者,象征授予土地和权力,称为授茅土。裂土,即“裂地”,分割土地。分茅裂土,谓受封为藩王。
[26]谟猷:计谋、办法。
(此文原载1989年《黑龙江史志》第6期,删去译文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