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图强林区开发
第一章 图强林区开发
图强林区开发前,由内蒙古牙克石林业勘察设计院第一总体设计队负责全面勘察设计,绘
图报表。第一总体设计队分两个小队:第一小队由石传伦领队,于1970年6—7月份来到老潮河,
测绘地形图;第二小队由宋广文率领,于1970年6—7月份来到图强,测绘地形图。为勘察设计
图强林区,牙克石林业勘察设计院的工作人员在茂密的原始大森林里克服了重重困难,自带生
活和工作用具,徒步跋涉,艰苦作业,终于如期完成规划设计任务。
1970年9月份,图强林区正式开发,人员分两路进入图强:一路从满归下火车,乘汽车来
到西林吉桥南,再徒步进入图强施业区,由刘殿福、胡振东、黄占山、孙军等领十几名工人来
到图强镇址。图强镇址当时是一片茂密的原始森林地。当开发先遣队员在密林中找到牙克石设
计队立下的标桩时,大家都兴奋地喊起来“到地方了!到地方啦!”那时,铁道兵3304部队团部
的帐篷立在林子里。刘殿福等同志找到部队领导,取得联系。黄占山、孙军、胡振东等人找到
阿木尔河边(即现在三道街南四栋楼南边靠河岸处),在河沿上建点搭锅灶,支起了帐篷,采来
小杆搭铺,开始了紧张的开发筹建工作。另一路开发先遣队从满归乘车沿四○干线防火公路开
进林区。车到西林吉桥南,再徒步到老潮河。领导小组成员有于伟先、赵和田、陈广荣和洪荣
庭等。他们下车走出防火公路后,在密林中沿着铁道兵砍伐的路影开进老潮河施业区。黄昏时
分,好不容易找到勘察队员钉的一个木头牌子:上面写着“老潮河车站”五个字。那时正值九
月份,天气很凉。先遣队员们只好天当被,地做床,渡过了开发建设图强林区的第一个不眠之
夜。第二天,他们采小杆,搭帐篷,支起了“波浪铺”。
当时,那批干部都是刚从“五·七”干校出来的,人人都有一心为革命的劲头。那时四○
干线是一条防火公路,后来的工人乘汽车到达。大家渴了就喝沟溪洼坑里有虫子的褐黄水。做
饭时,用酒瓶子撵面贴死面饼,做一顿疙瘩汤,就会煮成一锅浆糊糊。伐木工人的劳动声,在
山谷中响成一片。这是先遣队员们为了准备一千多人的住处,在抢着伐木搭篷支板铺。
1970年全国正值“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期间。大兴安岭会战指挥部提出的口号
是:“先生产、后生活”、“边设计、边生产、边建设”。指挥部里来人,往山上一指:“就
是这一片!”工人们拿起伐木头大肚子锯“二人扯”就热火朝天地干起来。那时干部群众不分,
根本不讲什么价钱,什么工资待遇,干什么活都是干部工人一起来,形成“同吃、同住、同劳
动”的良好作风。1970年11月—12月份,一批批身穿黄大衣的浙江上山下乡知识青年乘汽车来
到图强林区。江南水乡与林海雪原的强烈自然条件差异,给知识青年的思想以极大震动。但是,
他们在广大林业干部和工人的带动下,克服困难,艰苦创业,为图强林区的早期开发贡献了宝
贵的青春年华。
1970年12月,阿木尔局派张品晶到图强公社(林场)任书记、董树森到老潮河公社(林场)主
持党委工作。1971年,图强林区建设大量开工。图强林场(公社)仅有一台J—50拖拉机,一台
东方红拖拉机和一台解放牌汽车。张品晶、胡振东(主任)、刘殿福(为政工书记)、李海臣(任
生产组长)、黄占山(负责后勤工作)、孙军(任政工组长)等人带领浙江青年一千一百多人(后来,
上海、江苏、哈尔滨等地知青来了,共达三千多人),组成八个连队,分工协作。一连为机械
连队,负责全部机械的使用,维修;二连为贮木连,负责贮木场生产;三连是基建连,负责搞
房屋建设;四连建砖厂,负责烧砖;七连打石头,负责备料;五、六、八连是生产连,负责采
伐木材。
当时搞基本建设没有水泥白灰,盖板夹泥房子,用水和黄泥,用手往墙上抹。没有红砖,
四连的同志们就在现在的四连居民区那地方,搭土窑、扣坯子、烧红砖。一窑烧出五千多块红
砖,工人们用自己烧制的红砖,起早贪晚,不顾蚊叮虫咬,盖起了图强林区开发史上第一栋红
砖房。人们兴奋地欣赏崭新的房舍,对建设繁荣昌盛的新型林区充满了信心和勇气。
职工们连续作战,又盖起了第二栋、第三栋……他们在苍茫的大森林里自力更生,白手起
家,创造业绩。
图强镇这片地方,那时是苍翠茂密的樟子松林地。工人们拉起弯把锯、大肚子锯、抡起大
斧子干得热火朝天。抬大木头、装卸车的号子声响成一片。这时期主要是生产自用材。
当时生活比较艰苦:没有多少蔬菜,隔三差五地从樟岭运点鲜菜来,沾点鲜味就没了。平
常是吃咸菜蘸大酱,有时来点干菜。后来,进些罐头,生活有所改善。
为了解决吃菜难的问题,林场组织人在现在的图强医院东、三道街四栋楼南开荒种菜。品
种有土豆、萝卜、白菜、卜留克、菠菜等。后来,在图强镇东南农业连那片地方,开荒三垧多
地,种上蔬菜,缓解了生活上的艰苦困难。
1972年,木材生产任务量加大,要生产商品材八千多立方米,自用材两千多立方米,合计
共一万多立方米。这时正式开始踏查伐区,进行生产规划设计。
当年陆续搬来三十多户家属,住进帐篷和板夹泥房子。
1972年10月,阿木尔区党委决定:由刘殿福、肖振华、王福等筹建图强筑路大队;11月,
决定将老潮河林场制砖连分出,成立老潮河砖厂。
1973年,图强林场有七台J—50拖拉机,形成年产三万立方米木材的生产能力。
1974年,盖起八栋砖房、六栋板夹泥房、九栋木刻楞房,生产条件和生活条件都有所改善。
木材生产完成四万多立方米。
图强林区的开发建设,是沿着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足迹进行的。解放军先进来修路,又在人
力物力上给予无私的大力援助,使广大林业职工能在这高寒禁区站住脚。那时,还搞“部队代
培”,使很多中学毕业后的男女知识青年来到边疆后,经过部队代培,掌握了生产技术和技巧,
提高了思想政治觉悟,逐渐安心于边疆林区的建设事业。
当时,交通不便,运输困难,生活条件极差。有一首顺口溜:“住的是小布房(帐篷)、睡
的是波浪床(小杆搭的铺);吃的是压缩菜(脱水菜、咸菜)、口嚼着红高梁(高梁米饭);地上出
火龙(为取暖搭的地火龙),吃水用麻袋扛(冰);生产抡板斧,和泥盖场房。”这是开发初期的
真实写照。
在艰苦困难面前,图强林区的开发建设者们没有屈服。他们一方面向解放军学习,开展强
大的思想政治工作;另一方面也认真总结经验,树立典型,激励大家的艰苦奋斗精神。当时就
地取材,总结宣传并推广发扬老潮河林场的“五小”精神(即小手斧、小爬犁、小推车、小扁
担、小土篮)。这个“五小”精神是1971年2月,老潮河林场(现育英林场)筹建领导小组决定提
出的。很快,在阿木尔全局推开,形成了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激发广大林业职工一心一意
“自力更生创大业、艰苦奋斗建新区”。
那时的生产采伐方式是搞皆伐和择伐。要求不出天窗,伐根不超高,枝丫归大堆。夏天,
冒着烈日酷暑干活;冬季,在冰天雪地中,在摄氏零下四五十度的天气里,顶着凛冽刺骨的寒
风,边生产边建设。职工们一心想着“抓革命、促生产”,不顾艰苦、不讲条件,不计报酬。
林场领导每天都深入工地、伐区。白天办公室里找不到人,晚上研究工作经常是通宵达旦。
有的同志病了,打针没完,拔下针头又上山了。
在这茂密的原始大森林里,常有人迷山。工人们知道后就四面八方,一齐呼喊,喊到了,
大家都累得精疲力尽,返回住地。人们总结四句话流传:条件艰苦,斗志旺盛;情绪乐观,干
活拼命。
1975年阿木尔局决定在三○干线十四公里处建反修林场。当时只有七连的70多人,后来逐
渐增加到一百五十多人,任务是:完成一公里筑路工程,一公里照明线架设、四百平方米家属
住宅和二百平方米材料库的建设。设备是:解放牌汽车一台、2105型座机一台,两台柳州051
型油锯。
干部和工人起早贪黑,摸披爬滚打,干到年底。房子盖上了,道路修好了,电灯点亮了,
还生产木材3千多立方米。算帐结果是:除去国家投资款,还净挣1 700多元。阿木尔局党委副
书记包显廷到反修林场检查工作,听完情况汇报后说:“开建林场时没有挣钱的。你们当年建
场、当年生产、当年挣钱,真了不起!”李海臣任林场副主任,他提出口号“三到工地”:吃
饭到工地、医疗到工地、宣传到工地。干部和工人实行“三同”:同吃、同住、同劳动。
1975年5月,阿木尔局决定在图强四连桥南边建图强经营所。6月,由刘景云、白天亮二位
同志负责,领一百多名职工开建。不久二人调出,再由石兴洲、谢庆丰接着领人干,基本建成。
1976年阿木尔局决定撤销反修林场建制,将其改名为胜利林场,场址南迁,(1977年初图
强建局,又改名为奋斗林场)重新建场。
至此,由阿木尔局主持,在图强林区内已开发建成图强林场、图强经营所、图强筑路大队、
育英林场、育英砖厂、奋斗林场六个单位,为1977年初图强林业局的建立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