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育苗生产 一、整地
采取深碎土、清除杂物、整平地面。
翻土掌握适宜深度,不将冷浆土翻上来;碎土均匀,做到直径2CM以上的土块每平方米不
超过12块;夹杂物拣除,直径 1.5CM以上的石子和长10CM以上的线状物每平方米不超过12块。
整地的同时,施用有机肥作为基肥,充分腐熟。施肥量新播每亩1—2万斤,换床每亩3—6千斤。
将肥料均匀施入在苗木根系的土层中。
二、作床
采用高床作业,床面宽1.10米、床长20厘米、步道宽0.5米,深0.2厘米,床高为0.15—0.20
米,床面土要细碎整平,直径2CM以上的土块每平方米不超过5块。
为防止立枯病菌,在播种前七天进行土壤消毒。常用药剂是硫酸亚铁,每平方米30%的水溶
液2kg。
三、种子处理
种子处理前,对种子的纯度、千粒重、发芽率、发芽势进行检验和检斤。
1987—1990年,采用雪藏法。待第二年春播种前 20天左右时,进行堆积摧芽,种子与砂子
按1:2的比例混拌,进行催芽处理,温度在 20—25℃,每一日搅拌2—3次,待有10%种子裂口吐
芽时进行播种。
四、播种
采取条播方式播种。
1989年以前,播幅宽12厘米,幅间距8厘米。
1990年,播幅宽12厘米,幅间距5厘米,播种时间一般在每年的五月下旬进行。播种时将
种子均匀撒播沟内。覆细土0.5厘米,播种量要根据苗木设计密度确定。计算公式:
为了提高造林成活率,自1987年开始,对落叶松1龄苗,樟子松2龄苗进行换床。
换床日期一般在五月下旬。落叶松一年生和樟子松二年生换床苗株距5厘米、行距10厘米,
即每一米长床面栽植10行,每行21株;云杉,每一米长床面栽植12行,每行25株。
换床苗必须剪根,主根保留10—14CM,按苗高分级,按级分别地段栽植,埋土深度为地径
以上1厘米,栽植窝根率小于2%。
五、田间管理
做到无杂草,土壤疏松,本着除早、除小、除了的方法进行结合松土除草,保证不伤苗,
不压苗。浇水量以苗木的根系分布层处于湿润状态即可。1984年前,浇水以人工为主。1984年
秋,安装了一套排灌系统,全部采用机械化喷灌。6月末,结合除草进行间苗、定苗,苗木数
量略多于规定数量,以备损耗。
苗木出齐后,至7月份生长旺期,是重点苗木的病虫害防治时期。镰刀菌、丝核菌等病菌
引起的立枯病是苗木的主要病害。采取的防治方法:采用100倍硫酸铜液浇灌根部;100—150
倍波尔多液,在出苗后每15—20天喷雾一次,连续2—3次;100—200倍硫酸亚铁液,出苗后每
周喷雾一次,连续2—3次。
1982年,苗圃栽植了杨树插条,发生榆子金花虫病害,喷洒六六粉后,恢复正常。
1986年,落叶松苗发生立枯病害,喷洒高锰酸钾后,恢复正常。
六、追肥
为了增加苗木生长所需要营养,在苗木生长期,进行追肥。采用速效肥料为主,追施磷、
钾肥时,溶液浓度一般为2—3%,追氮肥时,溶液浓度为0.2—0.5%,施用尿素每亩用量1.5—3
公斤。
七、起苗
秋季起苗的时间为九月末至十月中旬。起苗时,深度要适宜,保持深浅一致,以保持苗木
根系基本完整,一般换床苗15厘米以上,造林成苗20厘米。做到随掘、随选、随假植,选苗按
苗木等级分别计数,分别假植。
八、苗木越冬
苗木起苗分级计数后,成苗一律窖藏越冬。留床苗一律培土防寒,覆土要细碎、均匀,翌
年苗木萌动前及时撤土。
中心苗圃从改土、扩建、苗木的质量和产量都有了较大进步和发展。
九、塑料大棚育苗
1984年,建木架大棚一栋,播种兴安落叶松300平方米,首次大棚育苗。在室外进行地膜
覆盖育苗试验,积极探索苗木生产技术。当年十月对苗木检测,棚内落叶松平均苗高15厘米,
地径0.34厘米。地膜覆盖的新播兴安落叶松的苗高和地径均明显优于露天一般苗木,为探索高
寒地区育苗新技术取得了重要经验。在大棚和地膜覆盖育苗的地温、水、肥管理,病害防治等
项技术上获得了宝贵数据,为进一步扩大保护地苗木生产奠定基础。
1987年特大火灾后,苗木生产任务紧迫。1988年利用木质骨架开展大棚育苗。1989年从外
地购进铝合金棚架40栋,培育落叶松新播苗18.7亩,容器苗2.2亩,当年产苗370万株。1990年,
开展不同颜色簿膜大棚育苗试验。播种兴安落叶松20亩,40栋,当年生产苗木305.29万株。
塑料大棚育苗技术通过多年实践,在高寒地区已取得成功经验,为缓解苗木紧缺发挥了重
要作用。
苗圃改良土壤表
各年度苗木生产表
单位:亩、千株
注:不包括大棚育苗
苗圃机械设备表
房屋建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