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锯材加工 一、原木进场
制材段设有原木场。原木场担负制材生产原料贮备与供应,是锯材加工的第一道工序。
1981年,扩建制材车间,在制材车间南端设立原木货场,负责外购、自采原料的卸车、归
楞和供锯。当时上楞是,J—50倒楞、油锯造材,原木进车间用人力平车,装卸均由人力完成。
原木进锯用电力平车,工人劳动强度大。制材原料60%靠林业局组织各林场供应,40%靠自采。
1982年,总结原木管理经验,按树种、材长分别归楞,樟子松、落叶松分别进锯,凡根部
腐朽、弯曲度超过规定的原木,按要求先截断后进锯,原木实行小头进锯。为了提高归楞机械
化程度,1982年秋,引进锦州产8吨吊车1台,用于原木归楞。但是,由于原木卸车分散,吊车
需要经常挪动位置,不适用于归楞生产。
1986年,育英综合厂职工搞技术革新和提合理化建议,为解决笨重的人力平车进料,将原
木场的1号、2号装车台改成高站台,原木进车间使用电动纵向进料线。1987年,原木场被“五·七”
火灾焚毁,1988年复建结束。截止1990年,原木场拥有机械设备J—50型 2台,电动平车 2台,
原料进场线总长250米。
二、制材生产
制材生产是锯材加工的第二道工序。以跑车、带锯、主力锯、传送带为主的工艺流水线。
1981年3月,制材车间试产,4月1日正式投产。厂房木板结构,设备较齐全,技术力量薄
弱,生产规模较小,单班生产,日产量15立方米。5月1日,实行双班生产,日产量40立方米,
边生产边练兵,有职工50人。
1982年,割六○板和大方。制材生产依然沿袭老工艺操作,以大带锯为主机,下设1道主
力园锯和1道小园锯的工艺流水线,全部人工进料、下料。各锯机间的生产形成接力赛,约占
全车间三分之一的人从事繁重的肩抬、手搬作业,锯沫每天由2人从地下室往上掏。园锯用的
冷却水由1人从250米以外的小河沟挑。单班生产,最高日产达30立方米。双班生产、最高日产
达55.7立方米。出材率68.3%,锯材实物劳动生产率为64 立方米/人年。
大兴安岭每年11月至第二年3月份气温低,木质坚硬,进锯缓慢影响锯材加工产量和质量。
因此,每年4月至5月份是制材生产的“黄金季节”,这时候气候宜人,原木解冻,原木质地脆,
容易割制,产量高。6月至10月份气候炎热。原木质地绵韧,不如4至5月份容易割制,产量次
于4至5月份。
1986年,单班作业,日产量40立方米,出材率72.7%,锯材实物劳动生产率128立方米/人
年。1987年制材车间被“五·七”火灾烧毁。1988年6月,制材车间复建结束,加工灾区复建
用料。
1990年,育英综合厂领导认真把住产品质量关,产品合格率提高到92%,单班日产45立方
米,出材率66.5%,锯材实物生产率130立方米/人年。
1990年,投资3万元,自行设计安装木材传送装置,基本减轻了工人的强体力劳动。同时,
根据木材积压实际情况,实行产销、挂勾、做到以销定产,按需加工,解决了忽视商品生产的
价值规律和市场作用,实行开放经营,以短为长,物尽其用,以适应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需要。
截止1990年,育英综合厂制材车间拥有各种锯机和设备15混合台,传送带20米,进出料平车3
台。
1989年12月29日,制材车间锯材产品经检查符合GB4822.2—84、4822.3—84标准,大兴安
岭地区行署标准计量局颁发产品质量合格证书。
1990年7月25日,制材车间锯材产品经检查符合GB153.1—84、153.2—84标准,大兴安岭
地区行署技术监督局颁发产品质量合格证书。
制材生产经济技术指标统计表
单位:立方米、%、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