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防疫

第三节 防疫


           

1977年至1986年4月防疫工作由卫生科负责,1986年4月成立卫生防疫站,编制6人,开展
食品卫生、地病防治、学校卫生、计划免疫、妇幼保健方面的工作。

1987年4月编制增加到21人。“五·七”火灾后,卫生防疫任务繁重。由站里4名、讷河县
派来7名和地区两名救灾防疫人员负责起复建期间1.8万人的卫生防病工作。为防治各类传染病,
采取机械推土掩埋尸体43具,进行药品消毒,宣传防疫知识等,使灾区人民安全度过了传染期。

1989年4月防疫站成立计划免疫科,配备4人,划分计划免疫责任区,实行分片负责。

1989年6月林业局决定将检验、放射线、妇幼保健工作由图强职工医院负责。

1990年防疫站取得全地区地甲病防治第3名、计划免疫第1名的好成绩,被地区卫生局和地
区防疫站分别授予计划免疫先进集体称号。

一、防疫

(一)流 脑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化浓性脑膜炎。此病起病急、发病
快、病死率高。1987—1990年,流脑在图强林区呈间断散发状态。

1987—1990年流脑发病情况



对流脑散发采取的预防措施是:1、每年给儿童注射一次流脑疫苗;2、督促各医疗单位对
流脑病人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防疫站早期处理疫点,防止疫情蔓
延;3、大力向群众宣传预防流脑的知识。

(二)地甲病

地方性甲状腺肿(简称地甲病)是一种主要因机体缺碘而引起的以甲状腺反偿性增生及肥大
为主要表现的地方病。俗称“粗脖根”“大脖子”“大颈病”“瘿袋”等,是对人类危害严重,
波及世界各地的一种古老疾病。

本地区属地甲病轻病区,由于居民服用加碘的食盐,患病率逐年下降。1989年为3.35%,
1990年为2.5%。

(三)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是一种流传甚广的急性肠道传染病。建局以来,每年都有少量散在
发生。1987年“五·七”火灾后,此病曾在图强林区流行,仅6—11月份就发生菌痢429例。

1985年~1990年菌痢发病情况



菌痢流行的高峰月份为7—8月份。

灾后菌痢在本地区流行的原因是传染病源没有控制好,缺病床,仅21%的患者住院治疗,
检验条件差,医疗和防疫人员少。再者是没能有效地切断传播途径,主要是灾后提出的防疫措
施没有得到彻底落实和人口情绪紧张、忧郁,再加上超负荷劳动所至。

(四)计划免疫

1978年省卫生厅下发了“加强计划免疫工作的通知”,要求全省预防接种工作开始转入计
划免疫。图强林区此项工作从1988年初开始,以前由卫生科指导各医疗单位不定期进行。成立
计划免疫科后,配备了4名专职人员,各林场先后配备专(兼)职人员共8名,采取“保证重点,
兼顾一般,分片包干”的办法。1990年图强林区的计划免疫工作进入地区先进行列。

1988年图强镇0—7岁儿童接种情况表



1989—1990年图强局0—7岁儿童接种情况表



建局以来从未发生严重危害儿童身体健康的小儿麻痹、白喉和破伤风三种计划免疫疾病。
结核、麻疹、百口咳三种计划免疫病仅有偶而散在小量发生。

(五)公共卫生

1、公共场所卫生

1987年设公共卫生科,配备2人,负责全局公共场所卫生工作。

图强局1987年前仅有6家国营百货商店,1家国营浴池和5家个体经销店。1988年复建后,
公共场所服务行业明显增多,除10个商店、两个浴池、一个招待所、一个新华书店为国营以外,
其余服务行业均为集体或个体营业,并以个体营业占绝大多数,防疫站每年不定期对各单位进
行抽验,卫生合格的单位发卫生合格证,对不卫生、不合要求的单位及时处理,令其改进。

图强公共场所服务行业情况表
单位:个



2、饮水卫生

饮水卫生由公共卫生科负责,自1986年开始每年枯水期(3月份)和丰水期(8月份)分别采两
口深水井和一口压井的水样送地区防疫站检验。地区将水质定点调查的资料汇总报省站。1987
年“五·七”火灾后,曾将医院东侧的四栋楼的深井水采样送检。结果是“不合乎国家规定的
居民饮用水标准”。图强镇内井水夏季有异味,水质混浊。

3、食品卫生

1987年食品行业52家,1990年发展到140家(其中饮食业56家,销售业57家,加工业27家),
从业人员353人。自1988年以来,没有发生食物中毒现象,由于认真贯彻食品检验制度,食品
卫生工作逐步走向正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