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概述
(一)
海伦,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黑龙江省建治较早的县份之一。自古以来,中华民族的先
人就已经劳动和生息在这块土地上。在秦、汉、唐、辽、金、元,明时期,境内即有少数民族
生息、繁衍、劳动。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始建通肯副都统衙门,海伦县境域即为其所辖;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裁通肯副都统,设通肯协领署;宣统元年(1909年),海伦直隶厅改为海
伦府;1912年(民国元年)海伦府改为海伦县;民国6年(1917年)1月设望奎设治局,从此,海伦、
望奎分治,恢复海伦县;1932年,日本入侵后,海伦县归属伪滨江省。1945年 8月15日,伪满
洲国覆灭,全县人民获得解放。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于同年11月,建立了人民政府,至1949
年建国前夕,海伦县曾先后归黑嫩省、黑龙江省管辖。1949年10月 1日建国后,海伦县一直属
于黑龙江省管辖。至1985年,县境内共有 7个镇,10个街道;22个乡,360个个村,1 667个村
民小组,1 255个自然屯;6个农牧场,6个林场。 海伦镇为县人民政府驻地。全县总户数:为
164 418户,人口为799 838人。境内民族 99.5%是汉族,还有朝鲜族、回族、满族、蒙古族、
土家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锡伯族、黎族、彝族等。各族人民在党的民族政策指引下,紧
密无间,团结奋斗,共同建设着社会主义新海伦。
海伦县位于黑龙江省中部,距省会哈尔滨市 225公里。东部隔克音河与绥棱县为界,西部
隔通肯河与青冈、明水、拜泉县相望,北部与北安市接壤,南部与绥化市、望奎县为邻。全境
从东北到西南较长,150公里;南北较短,78公里,幅员面积为4 551平方公里。在地貌上是由
小兴安岭山地向松嫩平原的过度地带,属松嫩平原的一部分。地势从东北到西南,由低丘陵、
高平原、河阶地、河漫滩依次呈阶梯形逐渐降低。海拔高度最高471米,最低147米,一般为200
米上下。境内无高山峻岭,除少量残丘外,大部分为波状起伏的高平原,即所谓漫川漫岗。在
土壤上,大部分为黑土。水分、养分条件较好,潜在肥力很高。南起北纬46度58分,北至北纬
47度52分,西起东经126度14分,东至东经127度45分。海伦县属中温带,冬季漫长寒冷,夏季
短促温润。每年1O月以后,干寒的冬季风即从西伯利亚和蒙古高原南下,至次年 5月间,大地
始有绿色。年平均气温为摄氏一至二度,全年无霜期130天左右,年降水量为 500至600毫米之
间,冬季和春季降水量较少,夏季降水量偏多,故往往发生春旱夏涝。秋季冷空气活动频繁,
降温较快,容易出现早霜。
境内自然资源较为丰富。全县有土地面积 6 826 099亩。这些土地,宜农、宜林、宜牧、
宜副、宜渔,是发展农业的雄厚物质基础。在水源上,有通肯河、克音河、海伦河、三道乌龙
沟、扎音河和东方红、联丰、新曙光、星火、燎原、东边等 5大水库。现在,沿河、沿水库一
带,农田已获河水、库水灌溉之利,稻田逐年增多,据勘测资料记载,地下水资源亦颇可观,
除少量地下水已经利用外,大部分地下水资源尚待开发利用。县内野生动物,在四、五十年代,
尚为多见,素有“棒打獐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之说。60年代时,平原地区仍有狍子、
狐狸、兔、野鸡、野鸭,东部山区则常有野猪、黑熊、狼、鹿等出没,到80年代则很少见到了。
野生药材和山产品亦比较丰富。 比较盛产的有甜甘草、党参、防风、柴胡、地丁、桔梗等107
个品种。其中车前子、大蓟、小蓟等药用植物则更为多见。蕨菜、灰菜、黄花菜、榛蘑等野生
植物,蕴藏量很大,每到夏秋季节,有大批人力进山采集,既支援了出口,又增加了群众收入。
农作物的品种也很多,粮食作物有玉米、高粱、谷子、糜子、水稻、大麦、小麦、燕麦、荞麦、
绿豆、小豆、芸豆等;经济作物则有大豆、亚麻、甜菜、葵花籽、芝麻、芥末等。此外,还有
薯类、瓜菜、蔬菜等。
(二)
海伦县人民具有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气节。在民国时期,劳动人民遭受反动军阀和封建
地主的统治压迫,那时兵匪一家,对劳动人民进行残酷的掠夺。1931年“九·一八”事变,东
北沦为日本帝国主义殖民地,遭受日本侵略者的蹂躏,苦不堪言。但海伦人民是不甘心受统治、
受压迫的。当日本侵略军侵入我东北时,全县人民义愤填膺,同仇敌忾。1932年 6月,马占山
抗日部队由邓文军长率部夜袭海北日军,打死日军150人。7月又偷袭了驻海伦广信公司的日本
平贺旅团司令部,击毙日寇百余人。中共满洲省委直属海伦特别支部成立后,东北抗日联军在
境内活动频繁。先后有雷炎、陈雷、王明贵、赵一曼、张修伍、李兆麟、孙余久、兰志渊、王
清志来海伦,组成了中共海伦县委员会、中共上江特委机关,领导抗日救国工作。1936年,省
委派抗联三军九师政治部主任雷炎同志来海伦开展了游击战争。一年多的时间,先后袭击了日
本关东军驻海伦的田岛部镰贺大尉的守备队,张家弯警察所,同日伪军进行了十多次战斗。特
别是1939年 1月,中共北满临时省委第九次常委会议在县内召开后,更加唤起了广大群众的抗
日救国热情,有许多优秀儿女自动为抗日队伍充当向导,筹集粮饷,有的因此被捕,受到严刑
拷打和长期监禁,而始终不屈,表现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暴的反抗精神。1945年,东北光复后,
中国共产党派来干部接收伪政权,于同年11月成立了海伦县人民政府。1946年至1948年解放战
争期间,为了支援人民解放军解放全中国,全县青壮年积极参军参战,有 359名优秀儿女为国
献身。同时,还多次组织担架队随军支援前线。尤其在辽沈战役①中,他们随军转战,运送伤
员,修筑工事,破坏铁路,涌现了大批功臣模范,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在抗美援朝期间,全县
人民不但踊跃捐款购买飞机大炮,而且还有 2 200余人的担架队赴朝鲜支援前线。他们从中朝
接壤的重镇安东(今丹东市)出国,一直随军到“三八”线①以南,转战 6 000余里,运送伤员
3 000余名,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为中朝人民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①1948年9月 1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在辽宁省西部和沈阳、长春地区对国民
党进行的一次巨大的战役,共歼敌47万人。
①1945年 8月,日本投降后;美苏两国首脑确定以朝鲜国土上北纬38度线作为美苏两国对
日军事行动和受降范围的临时分界线.后称“三八”线。
(三)
建国36年来,海伦县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各项建设事业欣欣向荣,蒸蒸日上,发生了翻
天覆地的变化。过去一片荒凉,屡遭兵燹匪患的海伦,现已呈现出林茂粮丰,六畜兴旺,丰衣
足食,工农商各业大发展的景象。1978年 2月,经国务院批准,海伦县被确定为全国农业现代
化综合科学实验基地县,同年10月被确定为全国商品粮基地县,1983年 9月,中共中央纪律检
查委员会又确定本县为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实验区。 8年来,经过不断探索,不断改革,初
步摸索出一条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农、工、商综合经营,科学、教育和经济互相促
进的农业现代化的路子,积累了创建农业现代化综合科学试验基地县的经验。1978年,在中国
科学院和有关部门的帮助下,对海伦县的自然资源及社会经济等情况作了一次全面的、系统的
综合考察。1980年,又搞了农、工、商调查。1983年,在中国科学院的组织下,在海伦县举办
了全国农业系统工程培训班,进行了“海伦县社会经济、生态技术系统总体设计及模式系列”
的研究,完成了海伦《2000年的总体设计》和各系统设计与规划,提出了近百个数据模型、方
案与专题报告,为海伦县设计出了一个经济繁荣、发达,生态良性循环,技术先进,城乡协调
发展、人民生活富庶的蓝图。从调整起步,走农,林牧、农工商、种养加综合发展的经济道路,
初步改变了单一农业,单一经营的状态。调整了作物布局,建立了一个比较合理的农业内部结
构。解放后,县内的粮食产量是很低的,1949年,亩产只有 129斤。在基地县建设中,根据专
家、教授的建议和本县生态环境的具体情况,从1980年以来,在种植业内部实行因地种植,把
全县划为玉米、豆麦、米麦三大生产区。调整后,年平均增产粮食 1 500万斤。1985年,又从
市场的需求和经济效益出发,合理地调整了作物种植比例,增加了产量高,效益大,销路好,
农民愿意种的品种,使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养地作物的比例趋向合理,增产增收的优势得到
发挥。1985年,在遭受严重自然灾害的情况下,粮豆薯亩产达到了234斤,比1949年增加了44.4%,
总产量达到68 624.5万斤,农业总产值实现了26 261万元。调整了农林牧和乡镇企业的比例,
建立了一个比较合理的生态结构,解决了农林牧和乡镇企业比例失调的问题,补齐了林牧业和
乡镇企业三条短腿。林业,在经营好国有林的同时,积极搞好植树造林,到1985年末,全县实
有林地面积达1 223 765亩,覆盖率达21%,基本上改变了四、五十年代的“光腚屯”的旧面貌,
受到中央绿化委员会的表彰,被授予“绿化先进县”的光荣称号。畜牧业有了很大发展,1985
年,全县有马 28 183匹,牛34 312头(其中奶牛9 090头),羊 41 975只,猪182 219头,家禽
1 040 168只。交售商品猪,从1983年至1985年连续3年在全省夺魁,省委、省政府授予“养猪
先锋”金匾。牧业总产值由1978年的1 508万元,增加到3 238万元。在调整农林牧结构中,还
抓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县建立了良种繁育、贮存、精选基地。县种子公司下设 4个分公司及
30个繁育点,保证了作物良种供应。县建立了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乡镇设立了农业技术推广站,
村民组有科技示范户,形成了上下贯通的农业技术推广网络。同时,还开发了“三五工程”①,
把“三五工程”小流域内的荒山、荒坡、荒滩、荒沟、荒水承包到户,植树造林、养鱼、种稻。
乡镇企业,坚持走以家庭企业为基础,以乡、村企业为纽带,以县办工业为龙头,县、乡、村、
户四级大联合的路子,加快了发展速度,产值由1978年1 000万元,到1985年增加到1亿元。开
发了智力,培养了各类专业人才。
根据基地县建设人才匮乏的实际情况,注意抓了以培养各类人才为重点的智力开发,加强
了职工教育。县里办起了广播电视大学、短期大学、党校和农业广播学校,重点为县乡培养管
理干部1 637名。同时,还送出300名干部到各类大、中专院校进修学习。从1982年以来,还根
据农村高中毕业生有文化,但缺乏专业技术知识的实际,先后办起了电工、畜牧、农业经济土
木建筑、农林、园艺、卫生等 9所职业学校,两年达到了初等技术员水平。商业、经济委员会、
粮食、县供销联合社、医药、物资、塑料等系统,先后办起了 8个职工中专、高中班。通过办
职业教育,全县共培养出各类人才 2 743人,为基地县建设增添了技术骨干力量。抓了农民成
人教育。通过办乡村技术学校、广播讲座等形式,对农民进行科学技术教育,全县29个乡镇都
成立了农民技术学校,配备了专职教师,各村成立了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大多数自然屯成立了
文化技术学习班(组),形成了农民教育网络。1985年,全县培训10万农民,平均每户有一人参
加学习。抓了中、小学基础教育。小学增设了农业基础课,中学增设了农职班,使在校学生既
学到了文化知识,又受到了专业教育,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做了准备。通过举办各种教育,开
发了农民智力,提高了科学素质,广大农民积极推广应用以“两栽、两化、一膜、一攻”②为
重点的先进科学技术,提高了产量,增加了收入。
工业生产发展迅速。建国前都是私人手工操作的小作坊。建国后,县办地方国营工业、集
体工业、乡镇工业、个体工业遍及城乡。
1985年,全县有机械工业、塑料工业、轻纺工业、食品工业、建材工业、化学工业、森林
工业、电子工业企业237家,有工人16 678名。有各种设备4 820台(件)。1985年完成工业总产
值12 842万元,实现利润472.6万元,向国家缴纳税金167万元。产品已超过百种,除供应本县
和省内外需要外,还有部分产品,如工业轴承、亚麻纤维、蜡笔、塑料编织袋、冷冻马肉、牛
肉等进入了国际市场,远销到欧美、东南亚等国家及港澳地区。还有创名优产品18个,其中被
评为部优产品2个,省优产品10个,地优产品6个。有的产品获得了省和国家科学成果奖,有的
填补了省和国家产品的空白。1984年以后,在对内搞活,对外开放方针的指引下,工业又有了
新的发展,许多工厂企业,根据自身的需要,采取联合引进的方法,扩大了生产能力,增加了
经济效益。到1986年末,已有23家企业同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和大的工厂企业进行联合,引进
设备32台(件);资金116万美元。电力工业发展较快,全县除一座装机容量为4 500瓩的火力发
电厂外,还于1983年将国家电网引入,农村用电量达到 612万度。现在,全县大多数地区的工
业生产、农业生产、非田间作业以及城镇居民照明已经用上了电,方便了生产和生活。境内铁
路、公路兼备,交通运输十分方便。滨北铁路(哈尔滨至北安)由南向北直穿而过,从县城乘车
南行, 5个小时即可到达省城——哈尔滨市。公路运输四通八达,十分方便,主要干线已由土
路变为油渣路,到1985年,公路客车已直通哈尔滨、齐齐哈尔、大庆市及邻县,各乡镇也都修
了公路,多数已通客车。交通运输工具,已由铁木胶轮马车,发展到以机动车为主。1985年,
全县有汽车902台,货运量达32万吨。有客车65台(其中大客车 60台,中客5台),客运人次150
万。县内邮电事业的发展,渊源甚早。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境内即出现专为清廷传递公文
的驿站。建国以后,邮电网点遍布城乡,传递工具有了很大改进。现在报刊、书信、电报可直
接投递到村屯,有的地方可当日到达。另外,电报机、载波增音机、短波发信机、短波收信机
等通讯设备已被广为利用。
①县境内五条大岗,五条河流和五座大、中型水库及 3 000条水打沟。称为“三五工程”。
②两栽是:玉米育苗移栽,水稻旱育稀植;两化是:大豆、小麦规范化栽培;一膜是:地
膜覆盖;一攻县:作物高产攻关。
民国18年(1929年),呼海铁路通车后,境内的海伦镇、海北镇等地,因地处铁路要冲,遂
自然形成为附近各地的商品集散地,境内商业亦同时发展起来。民国及伪满时期,私人经营的
商店 1 000多户。这些商业多集中在海伦、海北、海兴、伦河等集镇。经营商品多为烟、酒、
果、杂、日用百货之类。在漫长的旧社会里,由于兵燹匪祸,官吏压榨,同业竞争,这些商业
大都经历了一个兴盛和衰败的过程。东北光复后,县内私人商业占有相当比重。1955年,对私
人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后,国营商业开始占据主导地位,加上农民集资兴办的供
销合作社商业在内,商业网点已遍布全县城乡各地。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出现了国
家、集体、个人一齐办,城乡齐发展的活跃局面。到1985年,有国营、集体商业 1 722户,个
体商业 1 859户,社会商品零售额达18 391.4万元。民国元年开始,境内即有私人经办粮栈,
他们都以买卖成粮为主。伪康德 7年(1940年),由于加强了对粮食的控制,粮业趋向衰落。建
国以后,由于农业生产的大发展,粮食数量越来越多。特别是国家实行统购统销政策后,粮食
不仅成为国计民生的重要物资,而且也是出口创汇的重要资源。外贸出口额逐年增加,到1985
年末,本县已有39个品种,出口到38个国家和地区,换回外汇达10 744 000美元。
1945年解放以前,由于学校数量少,学费昂贵,贫家子弟很少入学读书,一部分青少年只
能入私塾接受启蒙教育。民国3年(1914年),境内私塾多达190处。伪满中期,因私塾主要传授
古老的中国文化知识,曾对私塾加以控制;康德 8年(1941年),国民私塾即无。解放后,教育
事业逐年发展,到1985年,全县已普及初等教育,中学由1949年的1所,在校学生765人,发展
到47所,在校学生44 418人。其中第一中学、实验小学已被列入全省重点学校。全县自1978年
以来,共向大专院校及中等专业学校输送新生3 639人。小学由1949年的266所,在校生30 637
人,增加到411所,在校生103 422人。特种教育、专业教育、工农业余教育也均有发展。
解放前,境内仅有18处私人诊所,而且多集中于城镇行医,广大农村经常缺医少药,一旦
发生疾病,多数人则求神问卜或听天由命,因巫医神汉误医错诊而身亡者,不乏其人。解放后,
人民卫生保健事业日益加强,一方面开展了卫生知识教育,一方面建立健全了城乡卫生医疗机
构。1985年,有县级医院3处,企事业单位卫生所17处,乡镇卫生院28处,村卫生所368处。医
生由1949年的476人,到1985年增加到1 715人。病床由1949年的32张,到1985年,增加到1 845
张,人民的身体健康有了确实可靠的保障。
在民国及伪满期间,本县的文化事业比较落后,民国时期,境内只有戏院一处,民间只有
少许艺人活动。伪满时期,文化统治甚严,所有文艺宣传形式,均以“日满亲善,王道乐土”
为内容。解放后,本县文化事业发展很快,文化馆、图书馆、书店、俱乐部、电影院、剧院以
及美术协会、书法协会等文化团体及单位都相继建立并日益健全。同时,还经常举办美术、书
法、摄影、绘画、戏剧、舞蹈等方面的展览和汇演,城乡人民的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多彩。特别
是以业余剪纸作者付作仁为首的海伦剪纸,不仅在本省和全国多次展出,受到专家、学者和各
级领导的好评,而且还被国家有关部门选送到苏联、美国、日本等10个国家展出和销售,既为
我国文化事业增添了光彩,又为国家换取了外汇。广播电视事业发展很快,喇叭入户率达到了
59%。电视差转台的建立,激发了城乡人民购买电视机的积极性,到 1985年,全县电视机拥有
量已达13 950台。体育事业有一定的发展,体育设施不断增多,专业和业余体育训练不断加强,
体育队伍逐年扩大,运动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运动成绩年年有突破。
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良好效果。特别是自1983年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①活动以来,社
会风尚明显好转,好人好事不断涌现。到1985年,全县涌现文明单位36个,文明村19个,文明
系统3个。
建国36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县人民的物质生活与解放前比,如天地
之别。 解放前,由于帝国主义侵略和伪政权的横征暴敛, 地主恶霸的横行千里,整个社会是
“官法滥,刑法重,黎民怨”,广大群众苦不堪言。尤其是农民“租子多,债务高,苛捐杂税
如牛毛,一年长工压断腰,秋后算帐啥也捞不着”的苦难生活忍无可忍。解放后,广大人民群
众翻身做了主人,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来。随着生产和各项事业的发展,
城乡人民的生活得到了逐步改善。特别是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广大农民的积极
性空前高涨,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城乡住房条件有了很大改变,由土坯房向砖瓦房过渡。
吃、穿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电视机、洗衣机、录音机、摩托车等高档商品广为购买。当前,全
县人民正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以顽强的毅力,坚实的步伐,投身于各项建设事业中去,
为建设一个繁荣富强的新海伦,朝着“小康”的水平奋勇前进!
①五讲是:讲文明、讲礼貌、讲道德、讲卫生、讲秩序;四美是:心灵美、语言美、行为
美、环境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