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革命烈士传

第一节 革命烈士传



苏 怀 田

苏怀田,曾用名苏奎一,男,光绪二十五年(1895年)生于吉林省长春市。民国初,随父来
到密山县平阳镇新和村落户。苏怀田家境富裕,是本村的大户并担任保董。民国二十年 (1931
年)苏怀田支持本村农民反抗官府逼捐逼粮,打伤催粮人员受到平阳镇警察署的通辑。 苏怀田
约集堂弟苏怀宝、苏怀达等人计议对策,变卖家产,被迫带队上山,并到金厂沟、南黄泥河子
等地,联系各方面人士,组织起100多人的武装,于1932年5月在共产党员杨泰和、田宝贵、冷
寿山的帮助下,参加了抗日救国军,被编为第二补充团,苏怀田任团长。

伪满大同元年(1932年)驻宝清的护路军总司令丁超已暗地通敌,破坏抗日。丁得知抗日救
国军第二补充团要去穆棱解除谢杰斯煤矿武装的消息后,为讨好日军,派护路军王孝之和车之
久团,连夜赶到石头河子村,拂晓包围了补充二团。王孝之派一名营长和一名联络参谋到补充
二团驻地,声称:“谢杰斯煤矿属护路军管辖,受护路军保护,抗日救国军到矿里搞什么活动,
必须和总司令丁超谈清楚。”团政委李延平和副团长兼第三营营长杨泰和当即反对,并揭露护
路军的诡计,苏怀田被骗,率队(一二营)刚到平阳镇就被护路军王孝之和车之久团包围并解除
了武装。7月17日,团长苏怀田、副团长田宝贵等36名排以上干部在平阳镇惨遭杀害。

苏怀田等36名烈士,忠心报国和坚贞不屈的精神永远流传在人民中间。1982年10月 1日,
中共鸡东县委、县政府在烈士殉难地建立了纪念碑,以敬仰英灵,怀念烈士。

朱 守 一

朱守一,原名周子歧,汉族,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出生于沈阳一个农民家庭里。

民国十五年(1926年),朱守一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在学习期间,勤奋读书,追求进步,
寻找救国真理,经常参加进步活动。民国十七年(1928年),反动当局到处捕杀爱国青年学生,
朱守一被迫离开哈尔滨工业大学去沈阳,在兵工厂任机械师。民国二十年(1931年)光荣地加入
了中国共产党。

“九·一八”事变后,朱守一以机械师的身份为掩护,主动接近工人群众,经常向工人讲
抗日救国的道理,启发阶级觉悟。由于朱守一的努力工作,沈阳兵工厂暴发了工人反日大罢工。

经过罢工斗争,兵工厂工会组织被封闭。为了保存力量,党组织决定朱守一离开沈阳,回
家乡宁安隐蔽。朱守一到宁安兴隆镇的第二天,就和宁安地下党接上了关系,不到 8个月时间
建立了17个反日会支部,发展会员70余人。

伪满大同元年(1932年) 8月,朱守一任绥宁中心县委书记,在东京城一带建立起抗日武装
——北满工农义勇队(宁安工农义勇队前身),活动于宁安、穆棱、汪清等地。

伪满康德元年(1934年) 6月,中共满洲省委为了加强对吉东地区游击队的领导,打击日本
侵略者,派朱守一任密山游击队队长,活动于密山、哈达河一带。同年 8月,密山赤色游击队
在准备领导哈达河群众暴动,攻打哈达河街基时,发现日军讨伐队20余人向哈达河方向移动,
朱守一率领队伍在哈达河二段山脚下,与日军讨伐队展开了一场鏖战。朱守一亲自率领一个排
抢占了有利地势,激战一个上午,敌人未能攻占制高点。在日军讨伐队弹尽无援,溃退到张家
大院时,反动地主张老四敞开大门,把日军讨伐队放进院里。我游击队一名战士击毙了日军讨
伐队小队长黑田。在朱守一率队乘势追击中,不幸中弹牺牲,年仅29岁。

全国解放后,为了纪念这位抗日战士,中共鸡东县委、县人民政府在烈士牺牲地修建了墓
碑。

何 忠 国

何忠国,男,湖北人,汉族,生于宣统元年(1909年)。他在青年时代开始接受马列主义,
积极参加各种革命活动。民国十六年(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他根据党的指示,深入
到工矿,从事工人运动。曾去联苏学习,回国后,党派他到东北抗日同盟军第四军担任军政治
部主任兼一师政治部主任。

何忠国到四军时,正值中共满洲省委巡视员吴平(又名杨松)到中共密山县委和抗日同盟军
第四军视察工作,配合吴平对四军进行了整顿,经过两个多月的工作,使部队的精神面貌发生
了变化,提高了广大指战员的思想觉悟,加强了战斗力,为开展抗日游击活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和组织基础。

何忠国坚持言传和身教,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节省了抗日活动经费。行军途中,把
马让给体弱的战士和伤病员骑,将自己的棉衣给伤病员穿,在战士中享有很高的威信。

伪满康德二年(1935年)初,何忠国率领部队转战于密山、勃利、穆棱、依兰等地,同日军
进行艰苦的斗争。他指挥部队炸毁了滴道河日军军火仓库和穆棱三道河子大桥,捣毁了敌人的
军火物资,破坏了日军的交通要道。

伪满康德二年(1935年)4月 27日,何忠国率领一师二团向青龙沟一带转移,途径依兰县重
镇阁风楼,(这里是日本侵略者运输木材的要道,镇内驻有伪警备连),当我军到达阁风楼时,
伪警备连出来阻击,何忠国率部队激战 3个小时,占领阁风楼,击毙伪军20余人,缴获步枪30
余支,没收了镇内日本洋行的财产,将其中的一部分给了群众,群众受到教育和鼓舞,不少群
众参加了抗日军队。

同年6月 17日,何忠国率一师二团在勃利县刘店宿营时,发现日军,我军指战员一齐开枪
射击,击毙日军8人,缴获轻机枪1挺、步枪5支、掷弹筒1个。战斗结束后,向马鞍山屯转移,
有 200多名日军围攻我二团,何忠国带领部队主动出击,抢占了马鞍山,这时日军又以数挺机
枪向我阵地疯狂射击,我军进行猛烈还击。在战斗中何忠国中弹受伤,忍着剧痛,继续指挥战
斗,又连中三枪,伤势严重,不幸牺牲,年仅30岁。

杨 泰 和

杨泰和,男,别名杨景荣,汉族,光绪三十年(1904年)8月 17日出生于吉林省吉林市一个
农民家里。宣统二年(1910年)杨泰和全家搬到密山县杨木岗。

伪满大同元年(1932年),杨泰和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同苏怀团、田宝贵等人,在平阳镇一
带组织了地方抗日武装。队伍建立不久,便发展到四五百人。同年投奔了抗日救国军,被编为
补充第二团,杨泰和任副团长。1932年苏怀田牺牲后,杨泰和率部去李延禄部。

伪满大同二年(1933年) 1月,王德林领导的抗日救国军溃散时,保留下来一个由地下党员
李延禄所领导的抗日救国军第一补充团,后改为抗日救国游击军,杨泰和担任第一团团长,根
据中共吉东局的指示,杨泰和带队到密山小石头河子、黄泥河子等地开辟新游山区。杨泰和动
员了他的堂兄杨泰贵、妹夫陈兴一等,参加了抗日部队。杨泰贵于伪满大同二年(1930年)加入
中国共产党,并担任了抗日游击军的营长。伪满康德元年(1934年)在攻打密山县城的战斗中,
英勇牺牲。陈兴一,也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伪满大同二年(1933年) 7月,中共满洲省委将抗日救国游击军改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四
军,杨泰和担任第一团团长。伪满康德元年(1934年)10月“东北人民革命军”改编为“东北抗
日同盟军”第四军,杨泰和担任一师师长兼第一团团长。

在开辟密山抗日游击区的斗争中,杨泰和紧紧依靠当地人民群众的支持,避实就虚,机动
灵活地打击敌人。伪满康德元年(1934年)春,杨泰和率队将密山县石头河子伪自卫团全部缴械,
巩固了抗日游击区。

杨泰和素以指挥有方,英勇顽强,机动灵活和身先士卒而闻名,特别是在平阳镇、黄泥河
子、大石头河子、密山一带,杨泰和的队伍名四方。伪满康德元年(1934年) 9月,四军决定由
杨泰和指挥,攻打密山县城,他根据敌我力量对比,采取声东击西的战术,派一支队伍,进入
平阳镇郊,将四军印制的《告伪士兵书》在平阳镇郊广为张贴。同年10月 6日午夜,杨泰和率
部队攻打密山,兵分四路,使城内守敌首尾不能相顾,包围了伪警备队营部和日本守备队,经
3个小时的激战,占领了密山县城。战斗结束后,杨泰和指挥部队在城内开展了抗日宣传活动,
贴标语,撒传单,进行街头讲演。有200多名群众和伪军,参加了抗日队伍。

伪满康德二年(1935年)初,四军决定组建骑兵部队,为了解决战马问题,杨泰和率领一师,
攻打了勃利县青山沟伪森林警察队,乘胜缴获了伪林业组合拉运木材的好马500多匹。5月24日,
杨泰和又率领一师第一团攻打滴道车站,俘虏了敌哨兵,包围了车站的警护队,乘敌人熟睡突
然发起了攻击,使绝大多数伪军放下了武器。守卫车站的日军被全部消灭,毙敌12人,缴获步
枪10支。

伪满康德二年(1935年) 9月中旬,杨泰和率队去依兰县五道河子参加四军召开的会议,路
经勃利县缸窑沟时,突然遇敌,他掩护部队转移,因敌众我寡,壮烈牺牲,时年32岁。

张 奎

张奎,男,别名老姜,汉族。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生于山东省掖县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童年时代在学校读书,因家庭生活困难,中断学习。为寻求生活出路进入工厂。“九·一八”
事变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被派去苏联学习。回国后,伪满大同二年 (1930年)6月被任命为
“抗日救国游击军”参谋长。同年年末,被调到哈达河(今鸡东县新华乡)工作。伪满康德元年
(1934年)初,张奎打入平阳镇伪军骑兵第四旅机关枪连,以当炊事员为掩护,配合胡伦同志在
伪军中进行策反工作。先后有13名士兵参加了“反日会”,有62名士兵携带轻机枪 6挺、手枪
和步枪52支参加了抗联四军。

伪满康德元年(1934年) 8月,满洲省委决定调军参谋长张奎兼任密山县抗日游击队长。同
年 9月,张奎率队攻打日军讨伐队的据点张家大院,活捉反动地主张老四。关押中张老四逃跑,
在追击时被张奎击毙。

伪满康德元年(1934年)12月,东北抗日同盟军第四军成立时,密山游击队改编为第一师第
二团,张奎任团长。转战于穆棱、林口、依兰、勃利、方正等地。曾率队攻打过阁风楼、二道
河子、刁翎、稗子沟等。张奎在作战中积极勇敢,身先士卒,弹不虚发,战士们都称他为“二
百步穿杨神枪手”,每次战斗均给敌人以沉重打击。

张奎善于做政治思想工作,坚持官兵一致的原则,经常找干部、战士谈心,帮助解决实际
问题。行军时,替有病和体弱的战士扛枪、背行装。宿营时给战士们打水、做饭,自己睡在地
上,把战士让在炕上。发放物品时,经常把分得的东西给战士用,自己的衣服补了又补,缝了
又缝。

伪满康德三年(1636年) 4月,张奎率队在牡丹江东岸活动时。得知日军讨伐队要围剿四军
二团的消息,张奎决定,全团必须连夜从依兰的莲花泡(现桥口境内)横渡牡丹江,完成部队转
移任务。当时仅有一支小船,张奎亲自在东岸指挥,全团战士安全渡江后,天已拂晓,这时日
军讨伐队已经追击上来,张奎等 3名同志最后上船,因风浪大,船速快,行至江心翻船,张奎
等3名同志不幸坠江牺牲。张奎时年36岁。

李 成 林

李成林,男,原名金东植,别名金大伦、孙靖海,朝鲜族,光绪三十年(1904年)生于朝鲜
咸境南道咸兴市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民国四年(1915年),李成林(10岁)因生活无着,全家逃荒到吉林省东宁县。民国八年(1919
年)李成林于东宁县小学毕业,翌年进入吉林省第四中学读书,民国十二年(1923年)冬毕业。

李成林在学校读书期间,阅读进步书刊,积极参加革命活动。民国十五年(1926年)春考入
广州黄埔军校学习,民国十六年(1927年)6月离开广州回到宁安县。

李成林回宁安后,便参加了党的地下秘密工作。民国十九年(1930年) 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九·一八”事变后,根据中共中央和满洲省委的指示,为了团结各阶层广大爱国人士共
同抗日,李成林受党的委派,到王德林部队去开展工作,建立党的组织,领导抗日斗争,并改
名金大伦,任抗日救国军总部宣传部长。

伪满大同元年(1932年)秋,组织调他到密山做地下工作。大同二年(1933年)年末,密山区
委改为密山县委时,李成林任县委宣传部长。

在中共密山县委领导下,于1934年 3月在哈达河北沟张老奤菜营正式成立了密山游击队。
队长张宝山是旧兵痞出身,在一次与日军作战中叛逃。李成林受县委的委派整顿密山游击队,
根据中共吉东局的指示,改密山游击队为“密山赤色游击队”。

伪满康德元年(1934年)夏,李成林调任勃利区委书记,同年10月中共满洲省委决定改勃利
区委为勃利县委,任命李成林为县委书记。

伪满康德三年(1936年)6月,李成林从勃利大四站去依兰黑背开会,行至勃利县马粪包(现
勃利县福兴村北沟)被3名特务暗害,时年32岁。

朴 凤 南

朴凤南,男,曾用名姜哲山,金满珠,光绪三十年(1903年)生于朝鲜咸境北道明川郡一个
贫苦农民家庭。日本侵略者吞并朝鲜后,朴凤南随同父母背景离乡来到吉林省和龙县平康村。

民国十三年(1924年),朴凤南于本村小学毕业。当年考进了延吉龙井大成中学念书。受进
步思想影响,在学校参加了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秘密活动,并加入了共青团。民国十六年(1927
年)中学毕业后,来到宁安县腰岭子屯,以教书为掩护进行革命活动。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他经常到群众中宣传革命道理,同农民一起干活,很受群众迎欢。

民国十九年(1930年),朴凤南同志任中共宁安县委宣传部长,积极领导宁安的革命斗争。
伪满康德元年(1932年)11月绥宁中心县委派朴凤南等同志到哈达河筹建中共密山县委。朴凤南
等在哈达河一边劳动,一边工作。在哈达河、平阳镇、杨树河子等地,发展群众性的秘密抗日
组织—— “反日会”,从而使这一地区的抗日斗争, 呈现了一个崭新的局面。伪满大同二年
(1933年)10月朴凤南担任了密山区委书记。同年12月,在哈达河成立了中共密山县委,朴凤南
任县委书记,并同县委其他同志整顿发展党组织和“反日会”组织。在六七名党员的基础上,
很快发展到30多名,建立7个支部,到1934年党员发展到110多人。

根据满洲省委和吉东局的指示,伪满康德元年(1934年) 3月20日,以宁安工农义勇队为基
础,吸收哈达河“反日会”的青年骨干,正式成立了密山抗日游击队。朴凤南直接领导了游击
队的组建和这一地区的武装斗争。

伪满康德元年 (1934年)10月,朴凤南被调任东北人民革命第四军政治部组织部长。康德3
年(1936年)秋,部队奉命去依兰县土龙山附近的自家大院收缴地主武装,朴凤南同志在战斗中
不幸牺牲,时年33岁。

金 根

金根,男,原名金光珍,曾用名金弦,朝鲜族,光绪三十二年 (1902年)1月生于朝鲜咸境
北道庆兴郡的一个农民家庭。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初,金根随全家迁到吉林省和龙县上泉坪(现光照屯)。同年 3月在
光齐峪私垫念书,民国五年(1916年)以后,先后在延吉中学、吉林农工业学校和南京大学读书。

民国十三年(1924年)到民国十七年(1928年),金根先后担任北獐洞、杰满洞、大扇洞小学
校长,办农民夜校,在农民中进行革命的启蒙教育。“民国十八年(1929年),在大成中学以教
员作掩护进行秘密活动。民国十九年(1930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九·一八”事变后,积极组织抗日武装,在汪清罗子沟组织了革命军事委员会和创建了
汪清游击队,于1931年底到穆棱县梨树镇、下城子等地活动。

伪满大同元年(1932年)春,金根到宁安东京城,经过几个月的宣传活动,成立了“反日会”、
儿童团等组织,在东京城建立了23人的北满工农义勇队,金根任队长,这支队伍活动于宁安、
穆棱、汪清等地。金根率队于穆棱县新城村,消灭了一个反动地主。伪满大同元年(1932年)秋
与李廷禄领导的抗日救国军一起活动。大同二年(1933年)春曾率工农义勇队到汪清参加了马家
大屯战斗。

伪满康德元年(1934年)3月,成立了密山游击队,金根任参谋长。游击队成立后,在杨树
河子与150余名伪军进行6个多小时的战斗,击毙伪军营长、连副各一名,士兵10余名。不久游
击队长张宝山叛逃,金根同志领导游击队,会同抗日山林队缴了叛队的武装,使游击队得到进
一步巩固。

伪满康德元年(1934年)10月,东北抗日同盟军第四军成立时,金根任参谋处长。康德二年
(1985年) 3月代理二团团长,率领一部分朝鲜族队员活动于勃利一带。勃利稻田公司附近集居
百余户朝鲜族,还有三四户地主拉起的几十人的自卫团武装。中共密山县委决定为人民除害,
攻打稻田公司,公司经理和自卫团长得知消息后,率领16名自卫团员乘汽车去勃利县求援,金
根率队在途中伏击,经理和自卫团长等18人被我军全歼,缴获步枪18支,并烧毁了汽车。

伪满康德三年(1936年) 8月,金根任抗联八军一师政治部主任,活动于依兰、勃利一带。
日军除用大排队围剿外,还派延吉治安工作班金东根等16人到金根部队说降,被金根部队全部
消灭,并烧毁了汽车。

伪满康德四年(1937年)10月12日,特务和叛徒相互勾结,在桦川县七星砬子将金根同志杀
害,时年36岁。

刘 曙 华

刘曙华,男,汉族,化名老曹、李明学。民国元年(1912年)生于山东省济南市,青年时代
就参加了革命,曾去苏联学习过。伪满康德二年(1935年)4月担任中共密山县委书记,同年8月
4日去哈达河二段 (今兴隆)工作时,途中与伪军遭遇,敌人搜出传单和反日会员名单,当即被
逮捕,押到梨树镇宪兵队,随后,敌人根据反日会员名单,逮捕了李贵、孙洪山、王老疙瘩等
人。审讯时,敌人用灌辣椒水、灌汽油、过电等酷刑,刘曙华拒不招认,保住了密山地下党组
织,李贵等人被释放出狱。同年10月19日,敌人将刘曙华假释放后继续跟哨,中共密山地下党
组织得知此消息,派五军稽查处长冯培让于伪满康德三年 (1936年)2月将刘护送到林口奎山游
突区。

刘曙华于伪满康德三年(1936年)3月担任中共穆棱县委书记。同年7月任抗联五军二师政治
部主任,9月任八军政治部主任、五军党委委员。

伪满康德五年(1938年) 8月,八军三师师长王子孚投敌叛变,捆绑逼迫刘曙华叛变,刘坚
决反对,王子孚的阴谋未能得逞,便将刘曙华杀害于勃利县通天沟,年仅27岁。

金 百 万

金百万,男,原名金亨国,朝鲜族,宣统元年(1906年)生于吉林省穆棱县百草沟的一个贫
苦农民家庭。民国八年(1919年)春,入八面通小学读书。毕业后在家种地。民国十九年 (1930
年)参加了革命群众组织——反日会。民国二十年(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伪满大同元年(1932年)末,根据绥宁中心县委的指示,金百万到哈达河筹建密山游击队。
大同二年(1933年)7月,为了搞到枪支,金百万等4人,在哈达河通往二人班的途中进行了伏击,
当场击毙哈达河伪大排队队长于仁江等6人,缴获手枪1支,步枪5支,子弹数百发。同年9月,
金百万被派到勃利县大四站活动。一天中午,路过一所伪军营房,发现伪军正在屋里赌博,金
百万突然闯进屋里,顺手抓起门旁的枪支,一次缴获步枪11支。

伪满康德元年 (1934年)3月,于哈达河张老奤菜营成立了密山游击队,金百万任副队长。
不久,在杨树河子与伪军遭遇,发生激战,击毙、击伤伪军官兵10余人。战斗之后,混入游击
队内部的旧兵痞张宝山裹胁10多名队员叛逃。在密山县委领导下,金百万联合部分抗日山林队,
收缴了叛队武装,整顿了队伍,使游击队得到了巩固和发展。

同年10月,金百万等率密山游击队同李延禄领导的东北人民革命军第四军联合攻打密山县
城,游击队突破县城北门,缴获步枪10支。年末,密山游击队被改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四军
第二团,金百万任二团一连连长。不久,金百万被调任三团政委。

伪满康德六年(1939年) 9月,金百万在执行任务时,被叛徒杀害于勃利县通天沟,时年27
岁。

黄 玉 清

黄玉清,男,原名韩亨镐,朝鲜族,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生于朝鲜咸境北道吉洲郡的一
个贫民家庭。因不堪忍受日本帝国主义的奴役与压迫,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 随同父母迁
到吉林省穆棱县向阳村。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至民国元年(1912年),黄玉清在穆棱县向阳村
私塾读书,后因家境贫寒,回家务农。

黄玉清青年时代,就受到进步思想的影响,民国十九年(1930年)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翌年黄玉清担任了中共穆棱县下城子区委书记,不久,又担任了中共穆棱县委宣传委员。

黄玉清遵照党的指示,于伪满大同元年(1932年)11月到密山哈达河(今鸡东县新华乡),从
事党的地下活动。中共密山县委成立时,黄玉清被选为密山县委委员兼白泡子区委书记。

伪满康德元年(1934年)秋,黄玉清被调到东北抗日同盟军第四军工作,翌年 5月,被任命
为第四军政治部主任。

黄玉清在四军工作期间,忠心耿耿,任劳任怨,和蔼可亲,平易近人,深得领导和战士们
的信任和爱戴。他除了做部队的政治思想工作外,还经常领导和指挥战斗。伪满康德三年(1936
年)6月21日,他会同三军四师奇袭了哈达河伪军二十六团,活捉了苏团长,击伤伪军14人,缴
获一批武器、弹药和其他军用物资。伪满康德四年(1937年) 1月,他又率领部队袭击了四人班、
偏脸子等地的伪甲所,处决了几个顽固与人民为敌的汉奸走狗,并为部队募集了大量款项。

伪满康德六年(1939年)12月,被任命为东北抗联第二路军总政治部主任。

在极端困难的环境中,黄玉清率领总部留守部队同五军三师九团紧密配合,指挥部队与敌
人进行顽强斗争,给日伪军以沉重打击。伪满康德七年(1940年 )4月20日,黄玉清等20余名同
志,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被日伪军困在宝清县太平沟南的石灰窑里,在激烈的战斗中,黄玉
清不幸中弹牺牲,时年41岁。

李 银 峰

李银峰,男,汉族,民国十年(1921年)生于河北省保定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里。他在民国
十八年(1929年)8岁时入本村小学校读书。由于日本侵略军占领了保定,辍学。于 1941年参加
八路军,1943年党派他去延安抗大总校学习,并担任四大队三支队的区队长。他学习刻苦,接
受新事物快,办事机灵,扎实能干,经常同学员促膝谈心,在学员中有很高的威望。1945年12
月,李银峰随同延安抗大干部团来到牡丹江地区开辟工作。

1946年 3月,李银峰被任命为牡丹江军区三支队十七团二营教导员。为了消灭谢文东、李
华堂、张雨新、孙荣久等顽匪,牡丹江三支队十七团于1946年初进驻鸡宁、滴道、城子河等地。
李银峰率领三个连深入到哈达岗、平阳站一带活动,发动群众开展反奸、反特和剿匪斗争。

1943年 5月,谢文东部一批土匪从东海沿铁路向二营驻地进犯。李银峰率部从车家屯回到
平阳站,一直处于紧张的战备状态。5月 15日拂晓,四连步枪班、机枪班占领了大顶子山顶峰。
六、七点钟,大顶子山东的敌人以半包围之势,向我军扑来,李银峰当机立断率部反击,把半
山腰的敌人打得连滚带爬,有的被打死,有的滚到山下,四处逃命。九点多钟,有一股土匪从
张家街向大顶子山扑来,李银峰教导员下令反击,在不到 30分钟的战斗中,消灭100多敌人。
突然一颗炮弹落到李银峰身边,弹片击中腹部,因流血过多,不幸牺牲。

十七团二营的干部、战士和新兴村的广大群众对李银峰同志的牺牲,感到十分悲痛,当地
群众和人民政府为悼念李银峰同志,于1955年将新兴村改为银峰村(现为银峰乡)。

李 南 国

李南国,男,朝鲜族,1950年生于松江省鸡西县六区(现鸡东县鸡林乡)团结村一个贫农家
里。1970年12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75年 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班长、排长、副连长、
连长等职。1985年9月 28日,在老山地区八里河东山35号阵地与越军作战中炮观阵亡,时年34
岁。

1985年春,李南国所在部队奉命开赴老山前线。在对敌作战中英勇顽强,指挥战斗机智勇
敢,身先士卒。在35号阵地作战中,冒着敌人的炮火12次到前沿阵地观察敌情,19次为炮兵指
点目标,摧毁敌军阵地。作战97天,他指挥炮兵摧毁敌高级工事 2处、堑壕71米,缴获高射机
枪1挺、重机枪2挺,毙敌47人,伤敌84人,多次受到上级表扬。

1985年9月28日16时 15分,李南国在哨位执行观察任务对,遭到敌人炮击,他把身旁的二
位班长推进防炮洞时,自己头、臂、胸三处被弹片击伤,壮烈牺牲。部队党委根据李南国的一
贯表现,为其追记二等功。


胡 伦

胡伦,男,曾用名胡志敏,胡明德,汉族,1900年3月生于四川省广安县。

民国八年(1919年)7月,胡伦进入重庆留法予备学校。民国九年(1920年)8月离开重庆,去
法国勤工俭学。民国十年(1921年) 7月由赵士炎、袁庆云介绍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后转
为中共党员。

胡伦到法国后,入历乃德钢铁厂当工人,他自学马列主义理论,致力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
时刻关心祖国的前途和命运。民国十三年(1924年) 8月,中共旅欧支部派胡伦去莫斯科东方大
学读书,民国十四年(1925年)10月回国后,任中共河南省委委员,军委书记。民国十五年(1926
年)12月在开封被捕。翌年2月奉系军阀张作霖进占开封,胡伦乘乱逃出监狱。 3月,胡伦被派
往武汉北伐军总政组织部任工作组长,带领农训班学员随军北伐。同年12月,胡伦被调到上海
党中央任秘书。民国十九年(1930年)1月在满洲省委任工委委员。同年4月满洲省委遭到破坏,
胡伦在哈尔滨被捕,押送到奉天军法处。他在狱中进行坚贞不屈的斗争,敌人对他施用酷刑,
他始终没有吐露真情,保全了党的组织。民国二十年(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经过党的
营救,于同年11月获释。伪满大同元年(1933年) 5月,满洲省委派胡伦去吉林省乾安县伪民团
团长郭宝山(蒙古族)部开展工作,因胡伦和郭宝山曾在同一监狱坐牢,彼此关系密切,胡伦受
到郭宝山的器重,担任了郭宝山部的参谋长。同年 7月郭宝山移驻密山县平阳镇,郭被委任为
警备骑兵旅旅长,胡伦担任该旅机关枪连连长。郭宝山聘请胡伦的爱人蒲秋潮(中共地下党员)
做家庭教师。胡伦及其爱人利用合法的身份,为党收集了不少有价值的情报,通过地下党转给
四军。

伪满康德元年(1934年)上半年,胡伦接到中共密山县委的指示,要他将机枪连策反出来,
参加抗联四军。经他和蒲秋潮的工作,终于把机枪连两个排策反出来,率领62名士兵起义,携
带手枪2支、轻机抢6挺、步枪50支、弹药万余发、马64匹,经地下党派往抗联四军,胡伦任四
军参谋长,蒲秋潮任四军政治部办公室主任,带领部队转战在鸡、密、勃、依一带。

伪满康德二年(1935年)秋,抗联四军党委派胡伦同志化装去上海找党中央,路经哈尔滨,
不幸被捕,押到日本宪兵队,后又押到吉林监狱,受尽了酷刑始终没有认供,后被以叛军名义
判刑五年。1942年3月释放。胡伦在吉林市朝阳路振华钟表店做修理工,同年9月去延安。1945
年“八·一五”光复后,被派到东北,历任合江省军区参谋长,后勤部长、政委,省财政厅长。
全国解放后,历任东北军区工业部军工党委委员,重庆七九一厂党委书记、厂长,政协重庆市
第五届委员会副主席。1977年9月1日,在重庆因病逝世,终年77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