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种苗

第二节 种苗



一、种子
(一)种源
为使林木种子生产稳定和确保优质,1955年在双子河局施业区内的59、140、141、143、
146、147等6个分区划定12666公顷为天然红松、云杉、落叶松母树林,由伊春经营局经营。在
74分区的27、28、32、33、34等5个林班划定天然落叶松母树林525公顷,由双子河经营所经
营。上述两处天然母树林已逐步淘汰。
1981年,在三合经营林场辖区内134、148、149、15D、151、152等6个林班划定天然落叶松
母树林1022公顷,在永续经营林场辖区内496林班划定天然红松、云杉、母树林62公顷,在胜
利经营林场辖区内621、622、623、624、625、626、635等7个林班划定天然红松母树林1461公
顷。
同年,为了培育种源,通过勘察,在中心经营林场辖区内8林班划定人工红松母树林84公
顷,在3、4、5、8、14、15、54等7个林班划定人工落叶松母树林359公顷。人工母树林于1985
年前抚育完结。
(二)种子采集
1.采集方式。采种方式全部为手工作业,其工具有采种刀、采种钩、安全绳、木竿、麻袋等。
一般2—3人为一组,采前必须做好一切准备工作。步骤是:
①局、场建立领导小组,制定采种方案,确定采种地点。预先进行种源调查,了解分布,掌
握采种时机,培训好采种人员,掌握操作方法。
②采种人员在全面熟悉操作要领的基础上,做好工具、物资运输等准备工作,待种子成
熟,即赴山场采集。
③采种分两期进行,夏季在5月末至6月上旬,主要采集杨、榆树种;秋季在8月下旬至
10月初,主要采集红松、落叶松、水曲柳、胡桃揪等秋熟树种。采集时间过早种子未成熟,易掠
青;采集过迟,种子会脱落,易减产。必须掌握时机,先熟先采,后熟后采,成一棵采一棵,成一片
采一片。采种以专业队伍为主,旺季,职工和家属均动员参加。
④采种为采摘和收拣两道工序,如红松种子,采摘时以绳子或脚扎子为攀高工具,缘树而
上,然后用采种钩、木竿击落果实,或用采种刀砍下果实枝,切忌伤害母树。其次,拣的人将果实
收拣集中,装入麻袋,以待运回。
2.采集地点与数量。1959年前,在采种季节组织专业队伍自采自用。1960年,双子河、友
好两局组织120多人到大兴安岭顾其布林业局采集樟子松球果2万多公斤。1961年,本林区
红松种子丰收,集体与个人采集5万多公斤。1968年组织助多人到五营林业局采集红松种子
2.5万多公斤。1971年本林区红松种子丰收,集采15万多公斤,除自用外,余者调出。1973年,
组织100多人到大兴安岭塔河林业局采集落叶松球果1万多公斤。1974年收购本地红松种子
20万公斤,自用3万多公斤外,余者调出。并在本林区采集云杉种子600多公斤、落叶松种子
400多公斤,全部自用。1985年,就地收购红松种子1万公斤,采集丁香种子44公斤,全部自
用。
3.种子验收。1979年10月成立林木种子站之前,林木种子验收工作,由各林场种菌技术
员兼管。林木种子站成立后,由站技术员、化验员负责。验收方法:主要以目测、手摸、抽样三种,
前两种方法,主要根据种子色泽、饱瘪、种子的杂质多少,确定其成熟种度、纯度与含水量;抽样
测法,将种子若干粒分成若干组为样品,摊于纸上,大粒种子砸开,小粒种子用“压油法”来测定
种子的饱满度与发芽力。上述方法,准确率不高。设站之后,增设天平、光照发芽器、烧杯、量杯、
恒温箱、烘干箱等各种检验器以适应需要。
林木种子站附属于营林处,配备专人负责母树林经营、物候观察、种子产量预测、技术指
导、检验、收购、入库等项工作。
二、育苗
(一)苗圃建设
1955年,友好局始建朝阳苗圃(原名苗圃队),当年育苗3公顷,1956年,双子河局始建中
心苗圃(原名双子河管辖的、十八林场)。1958年之后,又建有友谊、永青、青杨、三合、广川等苗
圃。目前,全局共有规模大小不同苗圃7处,为本局开拓营林事业奠定了基础。
经过多年的苗圃建设和管理,根据各苗圃的立地条件,规划朝阳、中心为大型苗圃,友谊为
中型苗圃,永青、青杨、三合、广川为小型苗圃。侧重对大型苗圃加强科学技术管理和建设。1963
年,朝阳苗圃营造防风化绿化网,东西向苗床改为南北向苗床,改造了苗木生长环境,圃貌亦有
所改观。
1964年,东北林业总局和伊春林业管理局 朝阳苗圃召开现场会议,主要介绍了苗木生
产状况结合立地条件,把樟子松苗3年出圃改为2年出圃;红松苗4年出圃改为3年出圃;落
叶松苗2年出圃改为1年出圃;樟子松苗木窑藏越冬等经验。
“文化大革命”期间,苗圃生产陷入瘫痪状态,有的苗圃地被农业挤占,朝阳苗圃改为良种
场。
1976年后,为加速改变苗圃的落后面貌,每年都从育林投资中拨出专款加强苗圃建设。
1982年以后,朝阳苗圃改土面积18公顷,实现了固定管道喷灌和整地、做床、播种、起苗等作
业机械化。苗木生产机械化程度达到50%以上。1983年朝阳苗圃被评为市标准化苗圃,列全
市第二位。1984年,朝阳苗圃产成苗952.2万株(包括桃红、丁香122.4万株),达到历史最好
水平。1985年,朝阳、中心苗圃被评为省级标准化苗圃,友谊、永青、青杨、广川、三合苗圃被评
为局一级管理。
苗圃建设技术革新:朝阳苗圃副主任郑锡赞,1957年发明了苗木覆细土防寒越冬法,效
果良好,1958年全局普遍应用。1978年,朝阳苗圃车工李明玉改进1台苗床打药车,方便适
用,效果很好。1980年,营林工程师张德民和育苗技术员石振华,在友谊林场苗圃进行了红松
苗秋季换床试验,并获得成功。此经验在全局和伊春各局推广应用。同年,营林处种苗技术
员在中心苗圃进行了红松苗秋季换床试验,也获成功。1983年,营林助理工程师王永春和朝阳
苗圃技工杨振邦共同创造了云杉1年生小苗春季换床的经验(春换床成活率为97.3%,秋季
换床为95.6%),提高成活率1.7%,比过去云杉2年生春换床提高成活率24.9%,已在全局
推广应用。同年,王、杨二人,从哈市园林处引进桃红、丁香种子进行育苗试验,获得成功,为培
育本地区绿化城镇美化环境创出新路。
(二)苗木生产
苗木是营林生产的基础。本局从种子处理到苗木防寒,达到常年循环性作业。
1. 种子处理。种子处理前,需先筛选,一般用簸箕或筛子,去其杂质,对红松可用水选法,
漂去其空粒。
1958年,对红松和水曲柳种子采用综合催芽法,在播种前4个月,以常温浸种24小时,按
一(种)比三(沙)混拦置于25℃下催芽30--40天后,再转入0℃--5℃低温下处理,直至播种。
1963年后,对红松、水曲柳种子采取隔年埋藏方法。对落叶松种子实行雪藏方法,做法:在
苗圃的背荫处用木材或砖彻成小窑,深1米左右,将种子与雪按一比三配比拌匀,倒入窑中,窑
底先铺12厘米厚的底雪,上盖20厘米净雪,再用草盖严,待来春发芽,以备播种,樟子松、云
杉、冷杉及一般阔叶树种子亦多用此法。播种前,使用0.5%赛力散拌种消毒,并挤净植物残
体。
2. 翻地做床。1979年前,做床多以畜力翻地,人工做床。作业前,先选点定桩、挂绳区划,
之后按区划以铁锹挖出步道,两边形成床面,再用平床耙搂平,用压实器压实,即成苗床。其规
格为:床底宽1.2米,床面宽1.1米,步道30厘米左右。
1980年后,采用机械翻地,深度为25厘米,土壤细碎均匀,直径2--3厘米的土块,每平方
米不准超过12块,细碎土厚度为20厘米。做床规格:长30米,上宽1.1米,底宽1.2米,床高
15--20厘米。步道宽60厘米,管道宽1.5米,床与床的副道沟80厘米。
做床的具体要求:每20米长的苗床,床道弯曲度和床面的高差都不准超过5厘米,床面深
15厘米,床土要细碎,直径2厘米的大土块,每平方米不准超过5块。做到三平、三细、三直;三
平是:床面平、步道平、副道平、三细是:碎土细、做床细、施肥细,三直是:床边直、步道直、副道
直。
3. 播种。在做好床的基础上,适时播种。本局红松播种为4月末至5月初,落叶松为5月
中旬,水曲柳为5月初。红松、云杉、樟子松多用条播,杨、榆树多用散播。条播苗木留有相当的
行距,便于土壤管理及苗木保护和机械作业,比散播省种子,苗木行距大受光均匀,有良好的通
风条件,起苗操作方便。本局总结历年经验,对播种的具体作法是:
控制种子量,下种均匀;
覆土适度,利于保水,防止风干种子和鸟害,使幼芽出土早、整齐;
覆土厚度,红松2.5厘米,落叶松0.3厘米。镇压要求做到二压、二适、一透,二压是:
播种前镇压,播种时镇压;二适是:播种量适中,覆土厚度适中;一透是灌透底水。镇压可使土壤
和种子密接,使种子充分利用毛细管水,防止干旱。播种后,几日内还要喷洒除草剂。覆草或盖
苇帘,以防表土板结,保蓄水份,减少灌溉,防止鸟兽害。
1981年始,新播由原来7个苗圃播种育苗,集中到朝阳、中心、友谊3个大、中型苗圃播种
育苗,保证苗木质量。三合、青杨、广川、永青4个小型苗圃为换床苗圃,几年来初中证明,这种
做法效果很好。
4. 圃间管理
除草:1974年前,苗圃除草都是手工除草,作业者多蹲在步道内或坐在自备的小板凳
上,在苗圃两侧除草,装入木罐内运出。1975年开始,采取手工除草与化学药剂除草相结合的
方法进行,主要使用除草醚和阿托拉津。1981年后,苗圃除草广泛应用化学除草剂。除草的原
则是:除早、除小、除了,并结合间出病苗、弱苗、机械损伤苗。间苗本着间小留大、间病留好、密
度适中的原则。
施肥:1958年起,在苗圃翻地时,施用农家肥,但用量不等,主要用于新播。1979年后,除
施基肥外,在新播苗木出齐后,用硝铵进行两次追肥。每次每平方米施2--3钱。1981年后,每
两年对新播每亩施磷酸钙10-15公斤。苗圃的生产用地,增加30一40厘米厚的草炭土或森
林腐质土,提高土壤肥力。
灌溉:初期,苗圃灌溉,用人担水和手推车运水、畜力运水进行浇灌。1975年后,逐步形
成固定管道喷灌,排水适当,并筑堤防洪。种子发芽与出土前,以生态灌为主,遵循量小次多的
原则,垄式育苗用侧灌方法,进入8月中旬后,由于苗木土壤含水量不低于萎蔫量时停止喷灌。
病虫害防治:本局红松、落叶松、樟子松、云杉的幼苗枯立病年年都有,一般控制在14-
15%左右,发病时间,在苗木出土l-20天后出现,即在6月上中旬。防治药物有石灰、波尔多
液、多菌灵、辛吉尔灭、赛力散等。针叶树木生虫子,水曲柳、杨树等阔叶树常见的虫害有黄狮
虫、卷叶蛾。防治药物有六六六粉、敌百虫、锌酸磷。
自然灾害:1961年8月下旬,朝阳苗圃遭到严重水灾,受害面积达210亩,损失金额4
万多元。1985年5月下冰雹,使该圃新播55亩落叶松全部受害,损失金额42627元。
5. 掘苗防寒。本局掘苗防寒工作除常绿红松、云杉上山苗在春季起苗外,一般在秋季进
行。瞅季起亩多在寒露之后,霜降之前进行,在土壤冻结前基本结束。起苗的顺序是:先起翌年
更新造林用苗;后起换床幼苗。春起苗一般在土壤化冻15-20厘米时开始,至苗木萌动前结
束。先起萌动早的苗木,后起萌动晚的苗木;先起换床苗,后起上山造林苗。
苗圃起苗作业,有人力和机械两种方式。人力起苗,以起苗叉为作业工具,起苗叉为铁头四
齿、木把高齐人肩。起苗时由一人操作起苗,掘起后收拣,按苗木等级捆成捆,便于运输。苗木
出圃,属于苗圃作业最后项目,包括起苗、选苗、包装、运苗、假植诸项。本局1975年前,起苗多
为手工作业,1976年后,面积较大的苗圃改为以自制的起苗犁起苗,用东方红75型拖拉机牵
引,效率较人力起苗提高3倍以上。起苗作业,要随掘随拣,随捆随假植。苗木打捆时,换床小
苗每捆百株,上山成苗每捆以50株为准,用湿草或麻绳打要缚之。在运输时,先将苗捆对根重
迭摆放,间夹湿草,然后用草帘包好或用麻袋直接对装苗。近几年来,为确保成活,苗捆根部实
行挂泥浆包装,装后浇水保湿。
6. 换床。换床的目的,主要是为更新造林培育健壮的、根系发达的优质苗木。1979年,本
局开始用1年生落叶松和2年生红松幼苗进行春季换床,并逐年扩大了换床面积。1980年,分
别在友谊和中心苗圃搞红松秋换床实验,1981年在全局铺开,当年红松换床率为46.3%,
1982——1984年三年间,换床率增到91.2%。1985年后上山造林苗全部用换床苗木。春季和
秋季换床的具体技术和质量要求是:
①栽一行,起于行;
②苗桶内不缺水,不准满桶装苗,苗根不准曝光;
③栽行直,行距、株距均匀;
④顺底成线,床头齐,横看直;
⑤不准窝根、折根、露根,窝根率小于2%,成活率达到98%以上,少者罚款;
⑥必须使用换床专用工具;
⑦理土深度,苗木地径1厘米,土埋要实。每平方米换床株数,红松、云杉、落叶松180--
220株。
7. 苗木贮存。初期,用窑藏越冬,1965年后,改为露天假植方法,沿用至1985年。露天假
植,即:选择地势高,背风向阳,排水良好的地方,挖一深25厘米,宽25厘米的沟。将事先做好
的苗捆,依次排放在沟内,一般每趟19捆,约五米长。在假值时,苗捆要摆稀,切勿重叠,然后
将根部理士踩实。对在床苗木,一律用覆土的办法防寒越冬。苗木贮存工作受季节所限,在霜
降前要完成全部防寒作业。翌年春后再去其防寒设施,按程序进行作业。
(见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