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四节 集材

第四节 集材



本局集材方式,过去以拖拉机为主,辅以人力、畜力和新工具集材。1977年之后,彻底摆脱
了畜力集材,全部使用拖拉机集材。
一、拖拉机集材
本局拖拉机集材,先后使用过八种型号,即:KT-12型、凸T-40M型、凸T-50型、凸T
-60型、集材-50型、集材-80型和东方红75型等。投入使用时间最早的是KT-12型,
1954年友,双两局多达155台;1963年开始使用凸T-40M型,在1971--1975年间多达79
台;1971年开始使用集材-50型,至1985年多达94台。
季节性集材 1951--1955年间,友、双两局的伐区集材均在冬季进行,即每年11月上
山,翌年3月末下山,一年只干半年活,有效集材时间只有3个月。拖拉机用一季闲三季。下山
后,对拖拉机进行检修,对人员进行技术培训。
常年集材 为实现拖拉机常年作业,双子河、友好两局先后进行过多次夏季集材试验工
作,并为东北森林工业系统集材生产提供了经验。
1953年5月31日,东北森林工业管理局,会同伊春森管局及双子河机械化分局人员在双
子河局第六车间进行拖拉机小集中试验。使用的是KT-12拖拉机。
试验地点距离第六车间1500米处,由于阴雨连绵,道路不好,拖拉机在1500米的行程中
往返用了3.5小时。
拖拉机开到新工具集材(木轨双滑杠)的始点后,为了试点起见,把拖拉机固定在新工具道
旁,由上坡向下坡划出50米的距离。因这个伐区是择伐作业,造材的件子已大部集中到新工
具的附近,实际标定时间为:拉绳11分钟,捆木15分钟,绞绳19.5分钟,解绳4分钟,打误
7.5分钟,共计57分钟,牵引5-8米材长件子10根,材积6.251立方米(其中红松8根,榆
木2根)。
利用拖拉机进行小集中的成本核算与牛力集中和人力集中对比;拖拉机每小时集中
6.251立方米,一日按有效时间7小时计算,可集材43.757立方米,其每立米生产成本(含小木
拌150公斤,毛必鲁油2公斤,黄干油1两,600号油0.5两,工资、拖拉机折旧费)为7477元
(东北流通卷);而用牛力集中,日定额6立方米,每立米生产费(含畜力工资、人工资)9928元;
用人力集中,日定额4.5立方米,每立米生产费则为8327元。
1954年,在东北森林工业管理局决定的“各级稳步发展机械化”的方针中,强调指出要实
行拖拉机常年作业。当年,双子河森工局第二伐木场和友好森工局九公里伐木场开始进行了拖
拉机夏季集材试验。试验成功后,两局均用KT-12拖拉机先后于九、十月间上山开始作业。双
子河第二伐木场是从7月开始用4台KT-12拖拉机试行夏季集材作业的,直至10月共集材
2万多立米。同时在10月间又选择一处距离为2200米的泥水较多的伐区,铺上木杆道,也同
样可以运行。
双子河第二伐木场拖拉机夏季作业与冬季作业比较,夏季平均每年集材4.4立方米,日集
材量23.63立方米;而冬季每车则为5立方米,日集材量48.75立方米。机车运行速度,一般
夏季多用二速,而冬季则用三速、四速。夏季在2200米的木杆道上往返一次需90分钟,而冬
季1小时可行6-8公里。夏季材质不冻,不易别环件子,据统计冬季件子折损约20%,夏季仅
0.2%。
1955年,两局部分伐木场实行拖拉机夏季集材。友好局对拖拉机夏季作业生产效率进行
了标定,如选择好林场,铺好木杆道,效率较高。第八伐木场于6月份由于没有选好林场,木杆
道铺的不当,在501-600米距离,日定额33.30立方米,最多完成32.49立方米,最少16.46
立方米,平均24.47立方米,仅达定额的73.5%;而8月份选好林场,铺好道,最高达46.06立
方米,低达31.51立方米,平均38.79立方米,达定额的116.5%。
1956年,两局全部实行拖拉机常年集材作业。拖拉机型号均为KT-12型,其功率是35
马力,卷筒的容绳量为60米,钢丝绳的正常牵引力为3500公斤,钢丝绳的运行速度每秒钟为
0.25米。每台集材施拉机配备司机、助手、集材员各1人。拖拉机集材作业实行两定,即:
①定量。在正常情况下,一次的拖载量为5一6立方米,如从山谷或其他有碍运行的地方
集材时,则实行倒运作业;
②定号。就是指定每台拖拉机的集材地点,不许丢件子。
是年,友好局对各场的集材作业总结出5条经验:
①集材员事先选择好伐倒木倒向和一次拖集数量,作好捆索准备。
②司机将拖拉机停在与代倒木的倒向成直线之处,不得斜绞拖集。
③拖拉机尽可能靠近已准备好的伐倒木,不得将卷筒上的钢丝绳放空,最少保留3-5
圈。
④搭载板必须在车停稳后,再行放下,不得放在伐根、树根、石头和不平坦之处。
⑤如伐区距离拖拉机长期停放地点远在3公里以上时,则在山上楞场或装车场附近修临
时性拖拉机停留站,以便维修和提高集材之效率。
1957年3月18日,林业部工作组及友好局在第九伐木场召开现场会,推行四项集材经
验,即:
①高坡集材,凡在10度以上的高坡,可固定施拉机利用绞盘筒与集材杆集材(有效距离
400米)。
②实行伐倒木集材,到装车场集中打枝丫,枝丫捆成捆装车下运。
③小径木集材,一是拉大带小,二是用双钩索带(小索带钩环)和4分钢丝绳,实行小径木
成捆集材法。
④推行快速集材法,每台拖拉机备有3套捆索,在250米距离内20-30分钟往返一次。
1963年7月始,按照东北林业总局规定,本局拖拉机集原条,均做到大小件子一齐拉,集
一号净一号。夏季集材,首先选择地势高、干燥地带,缩短集材距离,尽可能不铺或少铺木杆道。
一般只许用大枝丫、树头和无利用价值的倒木铺设。必要时,在装车场两端和个别低湿地带,可
用10-20%的杨、桦、水冬瓜等价值较低的阔叶杂木铺设木杆道。
1964年,实行木材生产“一条龙”技术标准时,强调拖拉机不准下集材道;单根绞集,但在
一个延长线上不损伤幼树的前提下,允许多株绞集;横山倒的件子,不准强行绞集,用背拖方法
或造成件子集出;集材载量,夏季不超8立方米,冬季不超12立方米。
1972年始,拖拉机集材统一执行《黑龙江省林业伐区作业管理规程》中的8条技术标准。
1980年之后,统一执行国家林业部木材生产局规定的代区拖拉机集材14条技术标准。
双班作业 是在机械不足的情况下实行拖拉机双班作业,歇人不歇车,以挖掘现有机械的
潜力。
1954年始,友、双两局均在冬季实行拖拉机双班作业。双班作业时间,一般分为两种:一种
是昼半班、夜半班:另一种是昼夜班。友好局建立了双班作业专责制,即每台车选出1名司机
负主要责任;两班作业人员,每班3人,1人负责工具保管,1人负责机车各部注油与走行部位
的检查,1人负责添小拌子、清炉、上水等。
1956年,双子河局第四伐木场(现东卡林场)双班作业的经验,在伊春森工第二届先进生
产者代表大会上进行介绍。其特点是:实行小混合劳动组织;6台拖拉机,集材3台,装车1台,
后备2台;夜班照明设备,初期,集材靠机车大灯,捆木工用手提灯(围灯)及手电筒照明;装车
作业只在单架杆顶端安装上拖拉机大灯进行照明,装车机前的两个大灯也可以进行照明。后
来,用瓦斯装置的电站进行照明。放车时,放车工每人一只电筒,曲线地段每隔50米设一盏电
灯。
1958年,友好局在翠源林场召开双班作业司机现场会,交流拖拉机双班作业和自集自装
经验,会后在全局推广,年底实现自集自装拖拉机12台,双班作业32台。
1960年起,反对拼资源、拼机械、拼劳力的“三拼”倾向,拖拉机双班作业逐年减少,至1963
年停止。
东方红拖拉机集材 1962年3月,友好局首次在永青林场试用国产东方红拖拉机集运伐
①修改伐区工艺设计,采伐带加宽为60—80米;集材道宽为4.5—5米;每间隔20--30
米选留一棵胸径24公分以上的自然立木,做为集材架杆;在集材架杆底下打出一块30×25米
场地,做为临时装车场。
②集运工具为倒挂子爬犁,用桦木制作,在爬犁底包上0.5厘米厚铁板,保持光滑耐用。
③集材作业,将3吨单组滑车捆绑在自然立木架上(约距离地面2米),助手通过滑车把
大绳拽进伐区,一次统集3-4立方米,每车需绞集2-3次。
是年冬运期问,友好局部分林场采用东方红拖拉机牵引原木集材。因该机械具有体轻、牵
引力小、油槽离地面近等特点,修道必须直、平。地势坡度,五度以下牵引倒挂子为宜,五度以上
用三角架牵引大爬犁,一般地势可集原条。各有利弊,大爬犁载量高,装卸慢,倒挂子和集原条
载量低,装卸快,趟数多,日班平均产量在80立方米左右。
1975——1985年间,本局仍采用少量东方红拖拉机集材,以解决集材机械之不足。有的集
运原木,有的倒运原条。
二、畜力集材
本局畜力集材,经历了22个年份。即原双子河局自1952——1964年,友好局自1954——
1976年,其间1967——1969年停用。其畜力来源,绝大部分系本省10几个县份,少量是本区
农业大队和本企业的自有畜力。双子河局于1952年首次使用的畜力套子来自勃利县,有牛、
马1016头(匹),人员927名。后来又有呼兰、兰西、肇州等县的套子来此,历时13年,集材总
量为654711立方米。友好局畜力套子,先后有集贤、明水、绥化、庆安、富锦县、杜尔伯特蒙古
族自治县和双鸭山丰乐人民公社及本区爱国大队等,历时20年,集材总量为817414立方米。
两局畜力集材总量为1472125立方米,约占35年中全局总集材量的7%。
畜力集材,使用爬犁,借助冰雪的自然滑力,将木材从山场运至山楞和中楞场。牛爬犁一般
由山场运至山楞或直接连植运到中楞。马爬犁一般用于拉下楂,即由山楞运至中楞。
畜力集材爬犁,有“疙疸爬犁”(又称硬杆爬犁)和“倒挂子爬犁”(又称软杆爬犁)。其制作方
法:“疙疸爬犁”只用两根带树根的桦木杆和一道横梁,以树根为脚。(初期用方木楔子固定横
梁,后来以圆柱形金属杆螺栓而代之)。故称“疙疸爬犁”。“倒挂子爬犁”为两道横梁,又有牛拉
与马拉之分,牛爬犁全长3.5-3.7米,底间距70厘米,腿高20厘米,横梁长1.3米,两杆用色
木、柞木制成,其载量一般为1-2立方米;马爬犁全长4米,底间距70厘,横梁长1.4米,腿高
25厘米,其载量一般为2立方米。
畜力集材作业方式
①集前吊卯(归堆)。集材前,要把造材后的件子吊卯,根据集材方向,将原木大头吊成与
集材道成30度角,并在集对方向一端垫进离地高30厘米的垫木。在“夏采冬集”的低湿地带
应两头垫木,以免木材与地冻结。
②山上集材(俗称上楂子),是由采伐现场到山下楞场一段集材作业。在伐区将吊好卯的
原木绑在爬犁横梁上,经过小道、集材主道运至山下楞场。此道工序一般由牛爬犁集运。
③雪道运材。一般是用马牵引爬犁在雪道上将原木由山下楞场运到中楞场。此种方式,
主要发挥雪道滑度和马的牵引效率的结合作用,以保持雪道上有充分的雪量和一定的平滑程
度为宜。
④冰道运材。也是从山下楞场运材到中间楞场。重载爬犁行走在主道上,回空爬犁行走
在副道上。冰道保养,每段设专人整修、保养,上坡路及易“打误”地方,在牲畜行走道上修出马
蹄窝,以发挥牲畜之牵引能力。
⑤连楂滚运材。是由采伐现场将木材直接运到中间楞场,减少一道工序。此方法,适合于
距离较近而且坡度本大的区段,否则反会浪费劳力,影响集运材量。
为改变季节性的突击集材作业方式,使一年四季的集材作业逐渐趋于平衡,减少畜力入
山,友、双两局先后运用各种新工具集材,以解决机械设备之不足。
1952年冬季,伊春森工管理局组织各分局赴辽东临江分局柳毛河车间参观新工具集材方
式,归来后,即组成两个试点小组,其中双子河分局的第三作业所为一个试点单位。推广新工具
种类有自动爬犁、木轨双滑杠、木坦克、冰槽自动爬犁,其中以自动爬犁和木轨双滑杠效率最
高,每次平均集材6立方米左右。当年新工具集材共1000立方米。此次试点没有推行。
1954年,友好局在烟筒山伐区(系小兴安岭主脉)作业时,因山场坡度一般在15—20度,个
别地方在30度以上,集材难度大,唯一的方式采用了新工具进行常年运搬。
1958年,本局再次兴起新工具集材。友好局首先在新青林场进行试点,试验成功8种新工
具,完成集材4000立方米。林业局在该场召开了现场会。
当年,西岭林场单轨车集材比马套子集材提高效率两倍。双子河局在密林等林场试行新工
具集材,共9个种类,其中双线自动回空小平车、单线自动回空小平车、单线多节式平车等相继
投入生产。自动回空小平车系推广柴河林业局之经验,在400-500米的距离,一天可集材160
一200立方米,相等于20—25付马套子的集材量。
1959,在集材作业中,由于油脂、燃料、材料短缺,提出了“材料抗旱”,实行“以木运木”
集材方式。双子河局在季节性作业的林场实行新工具集材与畜力集材相结合。并总结了“适天
时、适地利、适基础的创造性的推行新工具”的经验。全年新工具集材量为42506立方米,比
1958年增长9.6倍。
1960年,根据穆棱林业局现场会议精神,推行新工具流水线集材方式。双子河局在三个马
套子作业的林场中,形成了以轻便集中车、窄轨平车、人力手扶车、自动回空、天桥车等为主的
新工具网。全局新工具集材完成11884立方米,相等于50付马套子一冬的集材量。
是年,友好局集材新工具有窄轨平车、木滑道(也称木槽滑道)、木轨滑杠、钢轨滑杠、双轮
手扶车等。当年7-9月,双兴岭林场利用钢轨滑杠集材2000立方米。
1961--1963年间,友、双两局曾利用冰雪滑道(亦称冰雪槽道)集材。此项经验是从柴河
林业局学来的,也是在拖拉机集材没有油的情况逼出来的一条路。作业地址:友好局主要在双
兴岭、友谊、对青、春明、红月等林场;双子河局在石头河等林场。1962年,友好局以冰雪滑道和
森林爬犁完成集材任务104985立方米,占全局冬季集材计划的42.2%。同年,总结推广了双兴
岭林场冰雪滑道集材中的两条基本经验。一是,劳动组织上,实行5道工序(伐木、造材、小集
中、滑放、归楞)连续作业,包干到底的经验;二是,利用缓坡地势,主道修的直,坡脚下设曲线槽
道,木材自然横开,有利归楞,不用人抬,少损失木材的经验。当年11月中旬,伊春林管局组织
各林业局到该场参观学习冰雪槽道集材经验。此种集材方式的缺点是破坏地表,造成水土流
失。
1953--1956年间,本局曾采用平车集运材。平车集运材主要从山楞运至中楞。1953年冬,双子局苍松
车间(密林)开始试行平车集运材,1954年修有平车干线3公里支线2公里。是年,从吉林省八家子森工分局请来
两名放车工(后来调入)。平车装有木闸。从山上往下放车,初期1次放1辆,后来次连结放2-3辆。每辆平
车载量为2-4立方米。平车回空均用马拉。该车间先后以平车集材近3万立方米。
友好局于1954--1955年间,在第四伐木场(美林,后称老第四)使用平车集运材。修有平车线2.5公里。平
车无闸,以无棍别轮的方法控制车速,但坡度大时,屡出险情。该场两年以平车集材2.8万立方米。
平车(俗称“轱轳马子”),有两轴四托轮,车架长2米,宽1.2米,无立柱,装上木材用棕绳捆牢。平车线与
森铁线同,但轨型小,轨枕简易,多为小径木。
(见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