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中学教育 1957年前,无中学教育,从外地随家迁来的中学生皆到伊春就读。1957年秋,乌马河第一
小学戴帽初中,招2个班80名学生。1958年招收新生3个班。1959年招收新生4个班。随着
初中毕业生的出现,于1961年9月戴帽初中班与第一小学分立,中学单独建置,定名为乌敏河
林业局初级中学,招收当年初中毕业生成立高中班1个。次年,高中班归到伊春林业一中(校
址在友好林业局)。1963年,伊春林业办学校统一排序,乌敏河林业局初级中学改称伊春林业
四中。“文化大革命”间又称乌敏河中学。1968年同第一小学合并执行九年一贯制,即“五·二
·二学制”,开始招收高中学生,至1981年中学“二·二学制”结束。1981~1985年执行“三·
三学制”。1970年中小学重新分设,乌敏河中学变成完全中学。自1974年第二中学成立,乌敏
河中学易名为乌敏河第一中学,1984年更名为乌马河第一中学。
林业开发促进了教育的发展。自1966年区第二小学(贮木加工厂小学)、第三小学(森铁
小学)、育苗小学、翠岭小学、青山小学、安全小学、育林小学、红旗小学、伊东小学、长青小学陆
续办起了戴帽中学班。其中翠岭小学、红旗小学、伊东小学又发展到高中班。这些学校皆属于
场(所)办校。但由于办学经费不足,合格师资缺少,领导力量薄弱,致使原有中学质量下降,新
办中学教育质量甚低。
根据《一九七八年至一九八五年全国教育事业规划纪要》(草案)和《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
条例》(草案)精神,坚持稳步发展初中,控制发展高中的原则,对全区中学网点布局作了合理调
整。1980年按照区政府决定,撤销了翠岭、红旗、伊东学校的高中班。1983年又撤销了育苗、青
山、安全、长青4所学校的初中班。压缩中学教育规模后,全区中学教育逐步走上健康发展的
道路。
1985年区属中学2所(一中、二中),场(所)办戴帽中学4所(翠岭、育林、红旗、伊东),初
中50个班,在校生2192人;高中16个班,在校生779人。压缩中学规模后,巩固了初中教育,
保证了高中教育,教育质量有所回升。初中毕业生的合格率:1983~1984学年度是11%,1984
--1985年学度提高到13.5%。1960~1985年初中毕业6696人。1969~1985年高中毕业1782
人,为大中专院校输送人才123人。
乌马河区第一中学
乌马河区第一中学是一所林区完全中学,位于区(局)所在地东端,乌马河畔。占地面积
35724平方米,建筑面积4904平方米。有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各1处,实验室设备、仪器、药
品价值达6万元。1985年教职工123名,其中,教师76名。初中教师中专科学历以上的5名,
占12%;高中教师本科毕业的3名,占9%。共有教学班27个。其中,初中班16个,学生943
人;高中班11个,学生453人;复习班1个,复习生88人;住宿生172人。
“文化大革命”前,第一中学师资水平较高,1963~1965年,北京师范大学、苏州师范学院、
合肥师范学院、辽宁大学、哈尔滨师范学院等院校20余名大学毕业生分配到该校任教,占教师
总数的44%。区党委重视教育工作,为学校配备了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并大力投资于学校的校
舍建设和实验室、图书室建设。党委副书记邢国珍经常深入学校调查研究,面对面地做教师的
思想工作。此时办学空气浓,教师终日埋头苦干,学生用功学习,教学质量迅速提高。1964年初
中升学考试成绩为伊春各林业中学之首,升学率达84.2%。1965年排列为第3名。
“文化大革命”初期,第一中学的教育受到严重破坏,领导、教师靠边站,“工宣队”、“军宣
队”掌权,桌椅、门窗损坏严重,教学仪器毁盗殆尽,图书被抢掠一空,“红卫兵”冲向社会,校园
荒芜。
1970年,第一中学开始重视文化课,后来又被接连出现的左的思潮所干扰。1975年后,学
校大办菌场、鸡场、猪场、红砖厂、修公路、造林等,劳动过多,打破了正常的教学秩序,教学工作
始终没有复苏。
高考制度恢复后,第一中学的教学工作得到加强。区党委积极落实知识分子政策,把离校
的教师陆续调回一中任教,并大胆把有争议的知识分子充实到一中领导岗位上。区党委领导舍
得智力投资,仅1978~1985年就选送一中21名教师到大专院校代培。为改善教学环境,给一
中投资修建围墙。1980年高考,考取本科3人,专科10人,中专15人,升学率达15.4%。
1981年高考成绩大落,没有人考取大学,教师情绪低落,教学秩序得不到保证,事故接
连发生,体育教育也开始走下坡路。
1983年高考成绩有好转,升学率回升到10%。1984年、1985年徘徊不前。
乌马河区第二中学
乌马河区第二中学(含乌马河区职业高中),它的前身是乌敏河区林业局贮木加工厂小学,
1974年变为区属中学(含小学)。1983年承办职业高中(含普通初中)。1985年职业高中7个班
学生360名;初中12个班,学生550名;教职工103人,其中,教师63人。学校占地25550平
方米,建筑面积3710平方米,食堂处320平方主,宿舍5间,294平方米。设有理化实验室6
间,200平方米,实验设备、仪器药品价值4万余元。托儿所3间,幼儿食堂1处,面积160平方
米。
第二中学教学质量年段过关
自1981年秋季开始,第二中学制订了教学质量年段过关办法。即:按学期和学年度定出
各科必须达到分数和奖励分数线。分数线确定的依据是各科原有质量基础和教学计划、教学
大纲的质量要求。达到奖励分数者给予奖励,达不到分数线者停发学期和年终奖,并取消年终
评比资格。为了防止智育第一,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同时制订了各科的德育要求和班主
任工作的德育标准,强调了体育课的质量观和实施体育锻炼标准。采取了年段过关措施,促进
了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到1984年,二中初中部、附小部在全区多次统考中获得较好成绩。
@img 6W802AQ.jpg^JPEG^L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