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贮木场 铁力林业局贮木场,是1948年初成立的。是铁力林业局唯一的贮木场,担负着全局
的木材吞吐任务。到1985年末有职工875人,行业青年51人,家属4,627人,全场总人
口为5,553人。贮木场位于铁力林业局东部地区。森铁线路与国铁专用线相连接的地
方。全场总面积为40平方米,有效面积247,000平方米。场中间有铁路专用线一
条,通往国铁铁力车站。生产一段有一条长达六百米的蚂纹道(传送带);三段有一
个,基本实现了“三清”(树种清、材种清、材长清),一化(商品化);达到了帐
货相等,年年较好地完成国家任务。到1985年末共为国完成音商品缴库木材1,700多
万立米,作到了吞吐平衡,为支援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贡献。三十多年贮木场生产
变化主要经历了五个阶段:
一、建设时期。(建场初期到1954年)。年产木材18万立米。生产工
具只有八门杠子,搬勾、压角子等笨重体力劳动生产工具。卸小火车和装大火车都
是“哈腰挂蘑菇头”。当时大部分工人加工厂分过来的,其余是临时工,流动性
较大,生产管理无型,生产水平不稳定。
二、兴旺时期(1955年到1960年)。进入五十年代中期,贮木场基本取消了笨重
的生产工具,实行半机械化或机械化生产。1958年木材生产吞吐量达2,800立米有时多
米,最多的1959年达904,000多立米。日装大火车两列,载重量达2,800立米,有时多
者达三列。在冬季生产大忙季节时,全场“摊煎饼”,“吃大片汤”,满贮木场全是木
头,楞头将近三百多个,最大的在二万立为以上,这是贮木场兴旺时期。但是由于
1958年“大跃进”的影响,贮木场生产出现了昌进,职工积极性受到了挫伤,使贮木
场受到了一定的损失。
三、改建时期(1961年至1970年)。这十年中是贮场改革的十年。由于生产不
断发展,企业管理也随着发生了变化,整个贮木场修建了高站台,生产实现了机械
化,减轻工工人的劳动强度。于1965年修修建了一条长达六百多米的自动蚂蚁道、御、
造、运全部电动化;1969年生产三、四段修建了两条电平车运材道,全部实行了电平
车运材,消灭了“车后喘”的体力劳动。
四、恢复时期(1971年至1979年)。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冲击、贮木场受到了
一定的损失。生产停滞不前管理水平倒退。出现了保摊守业的局面。粉碎“四人帮”
后,生产又有了起色。从1976年开始至1978年,利用三年的时间,修建了桥式吊一座,
用于御小火车和汽车,既节约人力、物力,又保证了安全,提高了生产效率,促进
五、全面发展时期。进入八十年代以来,贮木场和木材生产飞跃发展,进入了林
农、牧、副和木材综合利用全面发展的新阶段。贮木场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不仅
有丰富的木材,而且有很多木材剩余物,搞综合利用门路广阔,流通领域,服务行
业等都有很多的事能办。同时发展商业和第三产业也有条件,贮木场利用这些条件,
广开渠道,大搞多种经营和综合利用,既扩大了再生产,又安置了行业青年的就业问
题。由于贮木场有着这些生产渠道,共解决了2,000多名青年就业的问题(于1985年初
分给木制品加工厂)使知识青年就成了自己生产,生活的证主宰者、青年人安居乐业,
家和企业也得了好处。
铁力林业贮木场,在八十年代初期,实行两套管理体系,各套人马,分工明
确、各尽其职,各负其责。一是木材生产战线,主要承担木材生产任务。机关设8人
股室,生产一线设7个工段,近百个班组,实行场、段、组三级管理生产;二是木材
综合战线,(于1985年初分给木制品加工厂),主要大搞木材综合利用。机关设3个
股室和7个生产车间,吃掉木材剩余物,扩大再生产,解决待业青年就业的重大问
题。几年来,各项生产上得很快,呈现出新的气象。到1985年底,共为国家完成木材
缴库1,614,123立方米,木材支拨1,494,875立方米;原条出材率达91%;木材售价提
高到89.31元;装车载重达3.5立方米;经济材出材率70%;木材综合成本也较好地
完成。特别是通过整党和整顿企业工作,调动了广大党员和职工革命的积极性,较好
完成了各项生产计划,为社会主义现货化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img 6W800WY.jpg^JPEG^L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