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六节 表演团体

第六节 表演团体


专业表演团体
南岔林业文化工作队
1949年6月,南合林务分局工会从佳木斯招聘与接收解散的汤原县文工队的部分演员,
组成了南岔文工队。队长于文元。主要演员有于长惠、主静珠、吕艺生、张丹、耿夫、李光、李凤
芝等近20人。同年9月,由鲁牧、李光、耿夫等人集体编导了表现林区民主改革的话剧《林区
除奸》。剧团在南岔及伊春、浩良河、翠峦、乌马河等地演出。
1949年冬,文工队在东北林业总局局长张子良带领下,深入美溪五道库各伐木点。与工人
同吃、同住,每日演出2至3场。何时根据生产中的灵动模范和技术革新的先进事迹进行创
业。主要创作人员是周围(周德清)。
1950年1月,全队沿铁路线演出至哈尔滨后,被编为东北林业总局文工团。
南岔剧团
1950年,市岔工商联受区政府委托,建立南岔剧团。演出节目有哀剧与评剧,团址在现书
店北,木板房1000平方米。负责人宋乃才、杨天君、吕德鑫。主要演员有贺新乔、姜成志、胡小
楼、碧灵云、陶荣、王洪声等20余人。同时也邀请铁力、庆安、绥化等地的演员前来演出。
南岔剧团在南岔、带岭、伊春等地演出了全本《金鞭记》、《花木兰》、《八宝公主》、
《红娘》等。
1951年9月,经协商,剧团的部分演员与道具由伊春林业管理局接收。
京剧团
1958年9月1日,根据伊春市人民委员会指示,将原伊春市评剧团所属京剧队交给南岔
区人民委员会。改为伊春市南岔区国营京剧团。团长陆星武。主要演员有艳淑华、梅友竹、王
少仙、杨树清、司鼓林明礼。后又调入赵云秋、张麒童、江爱珍、吴雨生、吴志超、吴星推、赵文龙
等。至1958年末,演职人员由建团时30余人发展到60余人。他们在各区、局演出了《包龙
图》、《穆桂英大破天门阵》、《四郎探母》、《勘玉铡》《十五贯》等剧目。
1960年,京剧团由区人委移交给市文教局,并改称为伊春市京剧团。团址仍设在南岔。排
演了《甲午海战》。《满江红》及现代京剧《林海雪原》、《徐秋影案件》、《养猪姑娘》等。
1960年-1962年,应求剧团的邀请,京、沪、南京等地的名演员谭芷玲、王仲臣、周志麟、胡继
戎。张麟坤、林素梅、刘韵彤、金笑梅等加入该团。排演了全本《西游记》。全本《七侠五义》,全本
《火烧红莲寺》、《群英会》、《挑滑车》、《八大锤》等。
1964年,京剧团改为伊春特区京剧团。在全省现代戏曲会演中,由戴洪斌、王杰与吴志超。
吴雨生根据刘杏厚小说《红松绿水》改编成京剧《红松岭》,获得创作奖和表演奖。该剧由吴雨
生、沈瑞波执导。同年,剧团排演了《黛诺》、《杨立贝》、《八一风暴》、《红灯记》、
《芦荡火种》、《游乡》、《补锅》等现代剧目。
1965年全体职工自建了砖瓦结构800平方米的剧场(现南岔电影院)。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停止演出活动。
1968年,京剧团受伊春市革命委员会委托,排演了《沙家浜》、《红灯记》,参加黑龙江省拥
军慰问团,赴边防前线珍宝岛,为当地军民慰问演出。
1968年冬,全体职工到南岔木材水解厂接受劳动锻炼。1969年秋,京剧团撤销,大部分演
职员到伊春参加样板戏学习班,其余职工在南岔区内分配。
业余表演团体
南岔林业业余文工团
该团建于1959年,负责人安岐山、韩永发。队员从各基层单位抽调,脱产。由开始时20余
人发展到70余人。演出形式有:演唱、舞蹈、曲艺、戏曲、杂耍等。主要演出有评剧《茶瓶计》、歌
舞《人民公社好》、歌剧《洪湖赤卫队》、《杜鹃山》、《彩虹》等。
剧团除在市区内演出外,先后到过聊城、范县、冠县、禹城、哈尔滨、绥化、青冈、德惠、呼兰
等地进行慰问演出。
1963年8月,因经费困难,文工团全体人员被安排在225贮木场,边工作边排练,至1964
年春宣布解散。
林业业余管乐乐队
1953~1963年,在局工会领导下,活跃着一支由局机关音乐爱好者组成的业余铜管乐队。
负责人李村,主要队员有徐光哲、许国书、王桂林、冯恩选、王珊、马树连等10余人。局工会备
有小号、长号、园号、单簧管、萨克管、架子鼓等乐件。乐队在重要会议、纪念节目及游行、舞会上
进行演奏。
  文艺宣传队
1963年,区团委和文化馆把社会青年和团校(街道办)学员组织起来,组建一支文艺宣传
队。演员10余人,负责人盛永杰。
文艺宣传队分演员和乐队2个组、排练了歌舞、曲艺、小戏剧、器乐演奏等20余个节目,深
入到林业生产第一线和农村进行演出。主要演出节目有独幕话剧《两块六》。
毛泽东思想宣传队
1969年末,南岔区革命委员会建立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负责人冯化庭、程玉良。主要演员
有关韧、王兆义、阎桂凤、黄兰香、杜百顺、郝显龙、孙和云、葛枫魁、吕庆国、刘文祥、唐治霞、王
长德等。20余人。演出有:表演唱《一根坑木》、《风雪追亲人》(编剧葛枫魁,作曲袁亚斌),表演
唱《看戏》(编剧葛枫魁、作曲范垂智),小歌剧《路边》(编剧韩树斌,作曲孙和云)等。其中话剧
《单晶硅》(编剧郑谷)、男独舞《非洲战鼓》(编舞王长德)在全市汇演中获奖。
宣传队曾在全区各基层单位及佳木斯、七台河、乌伊岭、带岭、朗乡、大丰、新青、嘉荫等地
演进。1972年大部份骨干队员被分配到商业科,为区商业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并由葛枫魁执导
排演了大型六场话剧《金训华》。
毛泽东思想红孩子宣传队
1967年末,建于向阳林场学校,后为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负责人:韩树斌。全队小演员
18人,平均年令13岁。学生们集中课余时间进行演出,演出有快板潮声、小合唱、二重唱、表
演唱。。舞蹈等形式。1971年,排演了京剧《红灯记》,主演:李庭秀、黄静华、张淑霞、王海涛。队员
们由老师带领,背着书包,边上课,边演出,活动在全区各个单位。宣传队于1972年解散。
南岔镇毛泽东思想宣传队
1971年1月,南岔镇建立毛泽东思想宣传队,人员由镇内30余名中小学校师生组成。脱
产停课排练。他们演出了京剧《智取威虎山》和《红灯记》选场。年末该队解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