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畜牧饲养
第二节 畜牧饲养
红星畜牧饲养业的发展历史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
1957年曾购进牛95头,马10余匹,母猪29口。但由于越冬畜舍和
饲料不足,加之有群过大,管理不善,饲养上不去,入冬后陆续死
亡,到1958年春季,所剩无几。
1958年春,区派人到齐齐哈尔购进150匹马,其中母马占40%,包
括两匹种马。农场及山上林场集体养猪总数200口左右,家庭养猪却
寥寥无几。
1959年,红星区购进来克亨鸡雏2,000只,在三号桥农场进行饲
养,产的鸡蛋供给产妇及病弱职工用。
1960年,家庭开始养鸡、猪,其数量大幅度增长,当时全区养猪
接近500口、鸡5,000只。
第二阶段:
1961年——1963年三年间,由于连续三年的自然灾害,农业欠
收,尤其是1961年遭受特大水灾,淹没了农田,粮食颗粒未收。饲
料、饲草短缺,大牲畜略有下降,马由原来的300匹下降到275匹,牛
由原来的109头下降为73头,猪、鸡数量急剧下降,几乎是所剩无
几。
第三阶段:
1964年——1969年,农业生产获得丰收,饲料紧张的状况得到缓
和,畜牧饲养业得到恢复和发展。据统计:马又增加到300匹,牛100
头,猪近100口,羊130只。在1964年,又购进朝鲜牛25头,新疆细毛
羊38只,黑白花奶牛16头,顿河种马1匹,从山市购进黑龙江挽马2
匹,卡巴金骡马5匹,但由于当时全省“三号”病疫流传,购进的马匹中
因有部分染上了“三号”病,当年就有38匹马死亡。
第四阶段:
1970年——1980年间,全区农业生产大发展,粮食产量稳定增
长、全区畜禽数量大幅度上升。据1980年末统计:全区马由1970年的
297匹,增长到346匹,牛由1970年的123头,增长到170头,羊由1970
年的130只,增长到200只,猪增长到2,448口,鸡增长到20,6OO只。
这一时期是建局以来畜牧业发展最兴盛的时期。
第五阶段:
1981年——1985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畜牧业战线
的经济体制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由原来的绝大多数畜禽由国营、集体
化饲养,向专业户、承包个体户饲养方向发展。由于大牲畜饲养比小
畜禽饲养难度大,技术性强,在这一阶段中,大牲口的饲养数量有所
下降,而猪、鸡等小畜禽饲养的数量在原来的基础上,有大幅度的增
加。据1985年来统计,全区饲养的马由1981年的312匹降为113匹,牛由
1981年的125头降为55头,羊由200只降到52只,而猪的饲养量却增长
到4,500口,鸡为35,000只,这一时期,猪的饲养数量是红星区畜牧
业发展史上最高的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