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概述

概述



翠峦区(林业局)是国家木材生产基地之一。翠峦区和翠峦林业局实行政企合一管
理体制,行政区归伊春市管辖,林业局为黑龙江省所属森工企业。解放前,翠峦林区人
烟稀少,1948年4月,合江省南合林务分局派目军、刘苏、汪兴太等11人,组建翠
峦流送作业所,组织工人拣漂流术,从而拉开了翠峦林区大规模开发建设的序幕。在党
中央和省、市委的直接领导下,翠峦林区经济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林业、工业、农     
业、商业、交通运输业以及文教、体育、卫生、邮电等各项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    
展迅猛。1950年,翠峦区工业总产值449.9万元,到1985年末,翠峦区工业总产值达   
到2 912.9万元,是1950年的6.47倍,国内生产总值为8 730万元。



翠峦区(林业局)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伊春市西部。地理坐标东经128°12′30"   
~128°44′50″,北纬47°23′50″~47°59′10″东邻乌马河林业局,南与西南和   
铁力、庆安两县交界,西与松花江林业管理局绥棱林业局接壤,北与友好林业局相连。全    
区行政区划面积为1560平方公里。
翠峦区为燕山运动,喜马拉雅山与新构成的属小兴安岭隆起格皱带侧翼,东西走向     
9条“多”字形山群构成现代地貌轮廓。区域地势东低西高,平均海拔 375米。境内有    
9座大山,最高峰解放山,海拔994.5米。境内有较大河流10条,全长227.6公里,    
其中翠峦河为境内第一大河,全长64公里。   
翠峦林区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温差较大,全区年平均气温为摄氏0.4度。最低
气温零下33℃~42℃,极端最低气温零下46℃;最高气温零七30t~33t,极端显
高气温零上38℃。1月份平均气温零下24℃,7月份平均气温26.6℃,年最大温差
44.4℃。全区年平均降水量500~700毫米,无霜期110~120天。
1985年翠峦区土地总面积156 081公顷,其中林地145 312公顷,耕地4 394公
顷,其他用地6 420公顷。翠峦区境内已发现的金属、非金属矿床和矿点10余处。
现已开发利用的有昆仑气铅锌矿,开源河珍珠岩矿和抚育河石灰岩矿。藏量较丰
富的有铅锌。铜。铁、石灰岩和天然大理石5种。
在翠峦区境内森林里和原野中栖息着各种珍稀动物,生长着有利用价值的经济植物
和名贵药材。野生兽类有马鹿、黑熊、野猪、漳子、诸树、水獭、鹰、紫貂、野兔。
黄鼬、松鼠等。野生鸟类有啄木鸟、花尾榛鸡、野鸡、猫头鹰、野鸭、鸳鸯、雉鸡、鹌
鹦、杜鹃等。野生冷水鱼类有细鳞、川丁于、柳根子、七星子等10余种。有经济价
值的野生植物人参、党参、柴胡、三棵比五味子、车前子、百行、血见愁等百余种。
   1942年,翠峦仅有人口 800多人,截至 1985年未,全区人口增至50 992人,其
中翠峦镇内36 866人。共有7个民族,汉族人数占全区总人口 99%,其次是满族、朝
鲜族、回族、蒙古族、侗族、锡伯族6个少数民族,人口总数占全区总人口 1%,1975
年全区人口出生率24.42%。,自然增长率19.35y00,截至1985年末,全区人口出生率    
下降到10.70‰,自然增长率降到7.08‰。



翠峦林区,自唐代正式纳入中国版图,属河北道黑水都督府,为黑水末河黑水部活  
动区。辽、北宋时属东京道铁骊王府,为女真乌隈于厥部活动区。金、南宋时为上京蒲  
与路电河猛安。元代属辽阳行省水达达路桃清代属兴东道,1928年(民国十七年)国   
民政府废道,翠峦隶属三江省汤原县。1945年“八·一五”东北光复后,翠峦隶属汤原    
县南岔区(第五区)管辖。1948年4月,成立翠峦流送作业所;1949年6月,成立  
翠峦林务所;1950年,改称翠峦森工分局;1952年12月,成立伊春县第四区人民政府  
时,翠峦为伊春县辖的一个镇;1953年7月,改称翠峦森林工业局;1956年10月,   
建立翠峦林管区;1958年1月,翠峦森工局和林管区合并,4月改称翠峦林业局,10
月,成立翠峦人民公社;1964年8月17日,翠峦区(林业局)实行政企合一体制;    
1967年7月14日,成立翠峦区革命委员会;1971年1月,恢复翠峦林业局党委;   
1980年9月22日,撤销翠峦区革命委员会,恢复翠峦区人民政府至今。
  

   
1985年翠峦林业局施业区总面积顷。全局活立木总蓄积量965.2万立方米,   
森林覆被率为 65.36%。主要树种有红松、云杉、冷杉、兴安落叶松、水曲柳、黄菠     
萝、胡桃揪、椴树、榆树、色树、柞树、杨树、桦树等15种。1949年翠峦林区木材生   
产总量109336立方米,1985年木材生产总量309610立方米,为 1949年的 2.83倍。  
林产工业逐步兴起,到1985年全区已形成了制材、胶合板、刨花板及林产化工四大生   
产体系,全区有生产厂点12个,能生产11类23种产品。
翠峦开发初期,木材生产主要靠手工作业,由人力装车,畜力集材,水路运输,逐
步发展到汽车运材和油锯采伐。截至1985年末,木材生产机械化水平达到 100%。
  1956年,翠峦始有人工造林秋整地,1957年春进行更新造林,营造红松人工林
总面积9.1万公顷。
  1953~1980年间,全区共发生火情。火灾57起,年过火林地面积12 537.16公
顷。1981~1985年间,全区共发生火警2起,年过火林地面积1.8公顷,年平均发火
次数下降了72.5%,年林地过火面积下降99.9%,截至 1985年末,翠峦林业局实现
连续8年无森林火灾,1982年被评为黑龙江省护林防火先进单位,1983年被评为全
国护林防火先进单位。
1956年地方工业兴起时,多为手工业,主要行业有修表、刻字、修车、修鞋、被服
等。目前形成了建材、木器、针织、食品、酿造、制鞋、皮革、工艺美术等较完整的地
方工业体系。 1956年翠峦区地方工业总产值29.9万元,1985年地方工业总产值
247.1万元,是1956年的8.3倍。
建局初期,翠峦山场、经营所用座机发电照明 。 1955年 1月始建翠峦发电厂,仅
有1台450千瓦机组,供121场、铁业社、居民用电。1958年1月发电厂机组增至4
台,机组总容量增加到1725千瓦,主变电量320O千伏安。除供翠峦区用电外,还供
伊春市区以及乌马河林业局、双子河林业局、友好林业局用电。1963年从河北省保
定市调拨十八列车发电站到翠峦发电,发电机组容量2 500千瓦,主变电量3 200千伏
  省保定市大修,翠峦地区生产生活用电,由伊春市电业局统一供给。
1950年全区有耕地225亩,全部种植蔬菜,1985年全区有耕地23 415亩,除种   
植马铃薯、白菜、萝卜、茄子、辣椒等蔬莱,还种植黄豆、小麦、谷子、玉米等大田    
农作物。全区有农机具308台,电机井15眼,修筑永久性大坝350延长米,修筑农田  
路2 890延长米,挖排水渠6 590延长米。  
翠峦辖区内有国铁线路5条,全长1.8公里,承担本区的客货与原木运输任务。本   
区公路交通发展较晚,1958年始修翠峦镇内通往山场部分公路,截至1985年末,全   
区公路总长为555.7公里。   
本区邮电业始于1951年2月,到1985年末,邮路总长21.6公里。邮政业务有10  
余种,翠峦至伊春间12路载波机自动程控电话500门。林业电话(包括所有企业内部  
电话)300门,供电复式电话交换机1台,500门供电复式电话交换机2台。林业电话
线路干线总长132杆公里、503对公里,支线180杆公里、180对公里。  
1949年翠峦始建商业网点,截至1985年末,本区镇内有商业网点7个,山场小卖   
店24个,个体食杂店147个,经销商品4 800多种,年销售额2 486万元。  
建局初期,翠峦没设立小学校,1951年2月成立翠峦森工分局第一完全小学,有  
教师7人、学生200人。1957年在小学校里增设初中班,有专职教师2人、学生50  
人。截至1985年,全区有小学校7所、山场中心小学校10所、简易小学校1所、中  
学学校3所、小学校含初中班2所、职业高中1所、技工学校1所、教师进修学校1  
所、在校学生11 492人,教职工总数1143人。1951年全区教育经费支出1.2万元,   
1985年支出212.4万元,是1951年的177倍。1963~1965年,翠峦区连续3年保持   
了全市中学教育质量第一名,高考升学率达到 78%以上。    
1964年11月,翠峦林业局组建技术研究室,至1985年末全区有科研机构8个,
其中自然科学研究机构7个,社会科学研究机构1个。全区各类专业科技人员627人,
其中具有高级技术职称4人、中级技术职称18人。累计取得各类科研成果奖18项,其
中获国家级奖4项、省级奖3项、市级奖11项。区属科学专门协会、学会、研究会 8
个,会员216人。
1950~1952年,翠峦森工分局仅有一些工人群众和农村支林套户,在工余时间自
发进行演唱活动。1952年始翠峦镇内有民间艺人来此创办个体茶社,说评书。1953
年8月成立翠峦森工局文化服务工作队,深入山场为一线工人演出文艺节目。1954年
成立翠峦森工局职工业余剧团,演出的主要节目有京剧、大型评戏、拉场戏、话剧及歌
剧等。1961年后,翠峦职工业余剧团创作并演出了大型话剧《千万不要忘记》和《年
轻一代》,有8个剧目不仅在伊春市文艺汇演中获奖,还参加了黑龙江省文艺汇演,其
中优秀节目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音向全国播放。原局党委宣传部干事李耀先,自
1965年从事新闻创作以来,先后创作小说、散文、诗歌、曲艺、戏剧作品 500余篇
(首),作品讴歌了飞跃发展的翠峦林区各项建设成就和勤劳勇敢的翠峦人民,他的许多
作品被选入市、省及国家级诗文选集里。
  50年代,翠峦区组建体育管理机构,林业工会设1名专职人员具体负责体育工
作。并修建了简易篮球场地,安装简易篮球架。50年代中期以后,翠峦区各种体育场
所逐年增加,不仅增设了网球场地、简易乒乓球场地,而且其他各项体育活动也随之兴
起。从个人到团体,从田径、球类、气功到武术,活动项目由最初4项发展到20多项。
截至1985年末,全区有249名体育运动员荣获64项国家、省、市体育运动竞赛奖。
其中国家级 36人 3项、省级 62人 7项、市级151人54项。群众体育活动蓬勃发展,  
1974年挡石河经营所被评为伊春地区开展群众体育活动先进单位,连续两次被评为黑    
龙江省开展群众体育活动先进集体。1975年和1982年,两次被国家体委和中华全国  
总工会评为全国开展群众体育活动先进集体。    
翠峦开发初期到建国前缺医少药,1949年11月建立翠峦卫生所,从有10几平方米  
医务室、4名医护人员,几把镊子和小型注射器,仅能治疗一般常见病和轻伤,发展到   
翠峦林业职工医院、区卫生防疫站和区妇幼保健站等比较完善的卫生医疗网络。先后引    
进心电图机、脑电阻仪、X光机等现代医疗设备。全区医护人员发展到475人,其中具  
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专业人员147人,高级主治医师2人,中级主治医师8人。  
翠峦区是黑龙江省革命老区之一,也是东北抗日联军从事抗日活动的主要地区之   
一。本区有抗联遗址2处,即1936年5月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第六军在翠峦南山建    
立的抗联革命根据地(称“老营盘”)和1937年3—8月在翠峦创办的东北抗日联军   
政治军事学校(第三期)校址。    
回顾翠峦区的历史,是一部翠峦历届党政班子和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林区的创    
业史,自1948年开发建设以来,为支援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及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做    
出了贡献。建局38年来,共为国家生产木材1294.5万立方米,上缴利税18 654.4万  
元。但是由于国家社会主义建设急需木材,
 加之受计划经济控制执行国家木材生产指令性计划,林业大面积采伐造成采伐量超过木材生长量,致使翠峦森林蓄积逐年减少。从1979年开始国家加大下调木材生产指标,
采育失调矛盾仍未得到缓解。翠峦人民在开发和建设林区的实践中,
总结出推动林区生产发展的典型经验。50-60年代,翠峦作业所工人刘金贵在采伐中
首创用弯把子锯伐树,降低伐根和“一面倒”作业法,得到东北林务总局副局长张子
良的肯定,在全东北林区推广了这一经验。和平车间工人王国峰创造翻板式水闸门,提
高木材流送作业效率,被苏联水运专家评定为一等水运经验。在更新造林方面,翠峦林
业局率先推出“七定五保一奖制”在全国林区推广。在生产方式变革方面,创造了“东
方红拖拉机装原条车”、“运材汽车拖车上本车”等新型林业生产经验。并涌现出一批又
一批小兴安岭优秀儿女,其中有全国人大代表徐志芬、于祥,全国特等劳动模范刘金
贵、王国峰,全国新长征突击手常士发,祖国边唤优秀儿女刘建军等,他(她)们是翠
峦人民的光荣和骄傲,是鼓舞翠峦人民开拓进取的力量和典范,历史将永远铭记他
(她)们,翠峦人民也将永远铭记他(她) 们。展望未来,翠峦区发展远景广阔,得天
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和5.1万勤劳勇敢的翠峦人民,为翠峦区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
活力。在省、市委的领导下,翠峦人民艰苦创业,共度难关,一定能摆脱困境,共创美
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