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生活习俗
第三章 民俗新风
第一节 生活习俗
翠峦区(局)开发历史较长,风俗习惯各有差异。自1948年4月开发翠峦林区以来,职工家属逐年增多,大多数人均从全国部分省市县迁徙而来。由于职工来自全国各
地,分别带来各自家乡的原住地习俗,长时间林区生活,继而逐渐形成林区工人特
有生活习俗。
[穿衣]40年代末至50年代初,山场代木工人穿黑色花旗布便服棉袄、棉裤,干部
穿灰色斜纹布中山装、制服,女人穿浅蓝色大布衬衫及黑色便取棉袄、棉裤。生活条件
比较好的人家,女人穿花洋布(当时每尺布0.33元)棉袄。工人穿胶鞋,干部穿大头
鞋,家属女人及孩子大多数穿自己家做的布1953年6月,原林业三师部分干部战士转
业来翠峦森工分局,大部分人仍穿着部队黄军衣、军鞋。
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职工干部穿着与50年代初变化不大,仅妇女穿着有些变
化,妇女普遍衣着花斜纹襟衫袄、制服裤,“趟子绒”服装曾一度风行,得到大多人喜欢。
“文化大革命”期间,毛泽东主席号召经过全国人民学习解放军,此时大多数中青年
穿军装为时尚。当时“红卫兵”把能穿上一套军工厂制做的军服当成荣耀,也有部分
“红卫兵”买绿布自做绿军装穿。职工干部仍穿黑、灰、蓝三色普通服装,山场工人穿
黑,蓝色棉大衣,林调队工人上山穿黑色棉猴大衣,干部仍以中山装为主。生产一线工
人春、夏、秋以布鞋和农田鞋为主,冬季以棉胶鞋为主,干部春、夏、秋以布鞋、球
鞋、翻毛皮鞋为主,冬季以趟子绒面棉鞋为
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上海等地知识青年来翠峦区(局)上山下乡,受其影响,
翠峦区(局)男女青年开始追求“时髦”,翠峦地区青年让上海青年回家探亲期间代购
大城市流行服装。70年代后期,涤纶、尼龙等化纤品在翠峦区兴起,群众开始追求色
泽艳丽服装,讲究高档。此时翠峦地区高档毛呢、华叽布料充足,穿高档服装的人逐年
增多。男女青年流行大喇叭裤,大多数人仍喜欢穿中山装。夏季流行穿塑料凉鞋,春、
秋穿皮鞋的人较多。
80年代,西装广为流行,男女青年盛行牛仔裤。女人普遍穿高跟鞋,男人穿尖头
皮鞋,男女均穿呢料毛料大衣,逐渐发展到穿体形裤、风雪衣、旅游服、太空服、编幅
衫等。生产一线工人,冬季仍然以棉胶鞋为主,鞋里面套上毡袜,春、夏、秋以农田鞋
为主,也有部分青年工人穿皮凉鞋、假皮鞋等。
[戴帽]50~60年代初,山场工人冬季多数人戴长级狗皮帽子和羊皮帽子,春、夏、
秋大部分青年喜欢戴解放帽,少部分人戴前进帽。60年代中期,经济条件好的戴羊剪
绒帽及其他高档帽。
“文化大革命”时期,春、夏、秋。冬均流行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帽。
70年代初,冬季流行人造革棉帽和短绒坦克帽,多数中小学生戴滑冰帽。1977
年冬季,部分女青年由于受日本电影《追捕》中女主人公真优美的影响,曾一度流行
用毛线编织“转帽”,帽子花纹呈螺旋形状。1978年末,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
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部分人开始戴高档水獭帽、旱獭帽及各种珍贵毛皮棉帽。
[饮食]1943年日伪统治时期部分柜头从省内外招骗劳工,对翠峦林区进行殖民统
治,穷富两级分化明显,饮食相差悬殊。日本人及各把头每日花天酒地,主食大米、白
面、鸡、鱼、肉、蛋及各种高级营养补品应有尽有。而劳工饥寒交迫,主食五米面、橡
子面、玉米粉子、高粱米等,副食除冻菜、黄豆外仅有咸菜。
1948年4月建立翠峦流送作业所后,工人生活比较困难,主食主要是高粱米,其
次是白面及少量大米。副食黄豆芽场(称没腿大虾),流送及采伐工人均喝酒、吃辣椒。
50年代末,翠峦区人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供应的细粮(大米、白面)比例增多,膳食
结构发生变化。主食有馒头、玉米面发糕、油饼、大米饭、小米饭及二米饭(指由大米
与小米接合而成)。副食春、夏两季以白菜、生菜、香菜、菠菜等小菜为主,喜生食,即
把各种小菜洗净后酸大酱食之。夏季以豆角、辣椒、早上豆为主,秋季以茄子、黄
瓜、豆角、早土豆等为主。每年10月1日国庆节前后,开始忙于储存过冬蔬菜,主要
有土豆、大白菜、萝卜等品种。秋末开始腌菜,是翠峦区(局)冬季储存蔬菜的一种传
统方式。即把满心白菜用水洗净后放在开水锅里浸泡一下(也有生路的)拿出后一层一
层码在缸里,层层加盐压实,然后填水,待20~30天发酵后可食用,人们称之谓“酸
菜”。此案易于冬储,炒、炖食用均可。
60年代初,三年自然灾害期间,职工群众生活水平下降,曾一度搞“瓜菜代”,
职工群众进公共场所食堂,吃大锅饭。主食主要是代食品,即玉米面渗榆树皮、野菜等
制作代食干粮,肉蛋等副食极少,部分职工家属因饮食不良,得浮肿病的人有之。
70年代末,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人民群众生活水平逐年
提高,饮食种类不断增加。全区大多数家庭基本常年吃大米、白面,副食品也花样繁
多,鸡、鱼、肉、蛋四季皆有,满足供应。
80年代以来,翠峦区(局)饮食服务行业兴起,各种小吃部、饭店及熟食摊床星
罗棋布,饺子、面条、油条、烧麦、豆腐脑及各种高档饭菜应有尽有。职工群众生活水
平也逐年提高,由“温饱型”向“营养型”过渡,生活条件好的家庭开始追求高档次饭
菜。每有客到,常以四、六、几碟饭菜、高档酒招待,也有到大饭店摆上几桌高档饭菜
招待亲朋好友。
饮酒好客,是翠峦区(局)人民群众的一大特点,不论春夏秋冬,大部分青年男子
天天饮酒,尤其喜欢喝翠峦区商业食品厂生产的50度白酒。客人到家后,主人备好酒
菜便开怀畅饮,主人想方设法找出种种理由劝酒,什么“感情深一口闷,感情浇短舔一
舔”,总之劝客人多喝酒,客人喝得越多主人越高兴。
[住房]建局前,白俄罗斯人、日本人及把头住“木刻楞”简易房,草盖。劳工住
“马架子”、“地窖子”房。
建局初期,由于受“先生产、后生活”建设方针影响,建筑职工住宅较少,部分来
翠峦投夫家属时常住在山上伐木场工人宿舍(工棚子)。随着林业生产的发展,职工逐年
增加,家属随之迁入林区。50年代初翠峦森工局开始采取就地取材降低造价等方法解
决职工住宅,建筑结构以“板夹泥”、“草泥拉合辫”为主的简易房。其造型简陋,既工
程造价低,又省工省料,职工家属住不上几年房屋便东倒西歪,前顶后支,雨天房顶漏
雨,冬天四面透风,到70年代成大老难房。其房屋形状为罗锅腰、拄拐棍、披头散发淌
眼泪。即房屋逐年变形,屋脊不再是一条水平直线,房屋造型东倒西歪,需要加支撑才
能防止倒塌,房盖上茅草犹为一堆散乱头发,临到雨天室内漏雨。年年投放巨额房舍
维修费用,效果不佳,职工住宅始终得不到改善,住宅室内陈设简陋,一般人家仅有一
个简易饭桌、一个粗制白楂木箱及几个木凳。经济条件好的人家也只有一个三匣桌、
两把椅子、一个刷油漆木箱等。
60年代至70年代中期,翠峦区(局)职工住宅变化不大。职工住宅仍“板夹泥”
为主,5~6户1栋,每户平均建筑面积为30.8平方米,翠光、前进两农业生产队
社员建“草泥拉合辫”房,草盖,两三间1栋,每栋建筑面积40~50平方米。70年代
初,翠峦区(局)开始由“板夹泥”房向转瓦结构房过渡,先后出现半截砖房。即在石
砌地基上面立柱脚,砌80公分至1米高红砖,再在红砖上建“板夹泥”房。1978年
春夏开始在向阳办事处新春街进行房舍改造,重新翻盖砖木结构住房。历经两年时
间,截至1979年末,原新春街万米“板夹泥”,房舍,全部改造成砖瓦结构房屋,6户
1栋,每栋建筑面积168平方米,两头每户18平方米,中间4户每户33平方米。
此时,居民住宅内装饰变化不大。一般人家子女结婚仅做一对木箱、饭桌、几个小
木凳等。经济条件好的人家,开始做炕橱、立柜、沙发、写字台等家具。
80年代初,除林业避规划房舍改建计划外,开始出现自建公助房,即职工所在单
位拿部分资金(一般单位均为2 700元),职工自己承担部分资金。建筑面积大小不等,
分成栋和单户两种类型。职工住宅逐年得到改善,大部分“板夹泥”、“草泥拉合辫”
房,逐步改造成砖木结构房屋。室内装饰也开始追求高档家具,一般人家有立柜、炕琴
等家具,经济条件好的人家,追求高档家具,如五斗橱、组合家具、双丰家具等。截
至1985年末,翠峦区(局)山上林场及镇内大部分家属民用住宅得到改善,逐步向镇
木结构房屋发展,住宅面积逐年增加。
[行走]50年代,翠峦实行水运生产,没有镇内通往山场公路。镇内低洼,没有像样
成型街道,夏季不能行车,雨天不能行人,春季道路翻浆昌泥,被称为“海绵路”。
60年代初,开始修部分公路,截至1964年7月各林场、经营所通往翠峦镇内
运材公路全部竣工通车,结束了工人从山场到翠峦走羊肠山道的历史。
70年代,翠峦镇内开始规划街道,逐年修筑部分街道,但仍有死角,个另街道发
生火灾,消防车都开不到房前屋后。
80年代,区政府投资50万元,将区中心砂石路改建水泥路,全长1.06公里,既
改变了翠峦城镇面貌,又方便了职工群众行走。1985年,区政府投资40万元,维修镇
内街道巷路8.5公里,修筑涵洞13个,逐步改善了道路,方便镇内千家万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