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节日习俗
第二节 节日习俗
[春节]农历正初一也兼指初一至初五5天,又称阴历年,为中国民间传统节日。辛
亥革命以后,中国采用世界通用历法——公历(亦称阳历)。但是民间仍习惯在农历正
月初一“过年”。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国统一以公历1月1日
为新年,把农历正月初一改为春节。
春节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几千年来形成很多有趣的风俗习惯。由于人们长期受
封建文化束缚,加之统治者愚弄,使一些习俗被蒙上封建迷信色彩。解放后,随着人民
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那些烧香祭神、敬天等封建迷信活动逐渐被取缔,而一些富有
积极意义的节日传统,至今仍在盛行。
农历腊月初八后,人们就着手准备过年。每年腊月二十三祭灶称“过小年”。之
后,过年气氛越来越浓,各家开始购置年货。妇女儿童等赶制新衣新袜新鞋,拆洗衣
被,蒸豆包、包冻饺子。男人均打扫庭院、房屋,请人写对联,购买敬神礼品和过年用
品,称为“办年货”。
大年三十(小月二十九)晚上叫除夕,除是更易的意思,夕指夜晚。除夕表明旧的
岁月在这一夜结束,新岁月从这一夜开始。除夕白天,家家户户开始张贴对联、年画财
神等,并高悬红灯笼。也有张贴“抬头见喜、出门见喜”等挑符,养猪、养鸡户也分
别在猪圈和鸡架上张贴“肥猪满圈”、满架”等,室内外布置一新。中国人民至今
仍保留除夕“守夜”习俗,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室内北墙挂家谱或三代宗亲牌位,供桌
上摆放香炉烧香,祭天地祖宗,然后设筵席吃团圆饭。饭后,儿女及晚辈给父母、长辈
叩头辞岁,老人给晚辈“压岁钱”。午夜12点,烧香祭祖发纸接财神,燃放鞭炮,吃饺
子,餐桌上摆放各种美味佳肴及丰盛美酒,称“年饭”也称“接年饭”。此时,合家欢
乐、互相祝福,庆贺一年丰收,祝愿全家多福多财,事事如意。之后,全家人在屋内围
坐“守岁”、“守财”,打扑克、下象棋、打麻将等。1980年后,除夕之夜多数人家收
看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专题节目,直至次日天亮。初一至初五,亲属给长辈拜年,
邻居、朋友、同志、同学互相串门拜年间好,女儿女婿一般均在初三回岳父、岳母家
串门拜年。全区部分单位秧歌队走上街头,欢庆新春佳节。区(局)5个班子领导走访
慰问军烈属、老红军、港台人员、老模范、老工人及节日坚守工作岗位的一线工人干部。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日为元宵节,也叫花灯节。因为它正值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
夜,又和春节相接,所以自古以来一直是个隆重传统节日。据史料记载,元宵节起源于
西汉。汉惠帝刘盈死后,其母吕雉篡位,吕氏宗族把持朝政。吕雉死后,周勃、陈平等
人协力扫除了诸吕、拥立刘仁为帝,即汉文帝。扫除诸目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所以每到
这一天晚上,刘恒就出宫游玩,与民出乐,金鸡以示庆祝纪念。古代正月又称元月,汉文帝
就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
元宵,十五之夜的意思,这天必吃场圆,故把汤圆称元宵。这一天,早上家家吃
饺子,夜吃元宵。晚往坟地送灯祭祖,或在道路、大河中、井旁、庭院中“撒路灯”,
即用锯木子拌柴油点燃照明。也有人晚饭后到大河中“滚冰”,谓之“走百病”,说能求
得洁净安康,一年顺利。
元宵节主要活动之一就是放灯。放灯习俗始于汉代,兴于唐、来两代,沿袭至今。
汉朝时,元宵节张灯一夜,唐玄宗时改为放灯三夜。到宋朝,又改为放灯五夜。所以,
辛勤劳动一年的平民百性,都要在这个节日里,痛痛快快地玩上一番。不仅城市里要举
行大规模的灯会,就连农村也要串连起来闹“社火”。
长期以来,人们不断制造出各种精美、奇异花灯,以及各种鞭炮和焰火,来增添元
宵节的热闹气氛。仅花灯一项就名目繁多,如“龙灯”、“凤好”、“鱼灯”、“兔子灯”、
“狮子灯”及各种历史人物、神话故事灯、走马灯,也有用其他材料扎成的灯树、灯
楼、冰灯等。除是灯外,还在灯上张贴各种灯谜,供人猜测取乐。此外,各地人民还为
元宵节创造了许多绚丽多彩的歌舞表演,如秧歌、高跷、太平鼓、跑旱船、龙舞、狮子
舞等,丰富了民间艺术宝库。
80年代以来,翠峦区(局)党委宣传部组织部分基层单位秧歌队,正月十五到生
产一线慰问职工家属。
[二月二]农历二月初二,俗称‘龙抬头”日,象征“龙”开始行动,即新的一年工作
开始。旧时,这一天大人给小孩上衣挂上用布条和怵秸串成的“龙尾”,寓为“龙子”。
大人、小孩从农历腊月三十开始,到正月末一般均不准剃头,专等二月初二这天才剃
头,称为剃“龙头”大吉大利。自“文化大革命”以来,这种习俗逐渐消失,但汉族人
这天吃猪头肉的习俗却沿袭至今。
[清明节]亦为中国民间农历二十四节中的一个。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人民就根据地
球变化规律,把一年四季划为二十四个节气,作为组织农业生产的依据。在每年公历
4月4日或5日,我国大部分地区,天气渐渐转暖,杨柳返青,空气清新,万物显得法
净鲜明,人们就把这时开始的季节叫做清明。
清明是怎样变成中国人民传统的民俗节日呢?还得从寒食节的故事说起。相传在
2000多年前春秋时期,晋国有个叫介之推的人,曾跟晋公子重耳逃亡国外19年,始
终对主人忠心耿耿。有一次重耳在魏国被困,吃不上饭,介之难就偷偷从自己腿上割
下一块肉给他吃。后来重耳回国,当上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马上对随同他逃亡的大
巨逐个论功行赏,却准独把介之推忘掉。介之谁也不争功,背起老母,隐居在山西省介
休县东南的绵山里。晋国百姓对晋文公此举 做法很不满意,便编一首歌谣替介之推鸣不
平。晋文公认识到自己对不起介之推,立即派人到他家里去找,没找到他。听说他去绵
山了,又派人到绵山去找也没找到。晋文公知道介之推很孝顺,心想放把火把绵山一
烧,他就会背着母亲跑出来。可是介之推和他母亲很有骨气,宁可烧死,也不出山。绵
山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当晋文公派人去看时,只见介之推母子抱着一棵枯柳树被活活
烧死。人们很敬佩介之推这种精神,每逢烧山的周年就不忍心生火作饭,只吃冷食,后
来人们把这天称为寒食节。由于寒食节正值清明前一天,久而久之,人们就把它们联系
在一起,并形成了在清明扫墓、踏青、放风第等风俗。清明乃缅怀先人祭祖扫墓之日,
这天,家家户户去坟地给故人烧纸,俗称“上坟”。因清明节正值林区护林防火戒严
期,人们上坟时已将过去烧纸钱改为祭祖、扫墓、填坟土等方式。
建国后,每逢此日,少先队员都有组织地开展为革命烈士扫墓活动。翠峦区(局)
每逢清明节日,人民群众一般均到故人坟前或骨灰寄存处等地举行各种不同形式的祭祀
活动。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为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亦称“端午节”。据《太平御览风
土记》中记载:“仲夏端午,端,初也”。端午又叫“端阳”、“重五”、“重午”。1912年
中华民国成立后,国民政府曾行文规定:“阴历四节,藉使民时,以元旦为春节,端
午为夏节,中秋为秋节,冬至为冬节”。故端午节又称“夏节”。端午节这天,又是中
国古代伟大爱国诗人和政治家、思想家屈原投江殉国的日子,虽有历史考证者认为端午
节起源早于屈原年代,但后人仍把这个节日与纪念屈原紧紧联系起来,形成种种故事情
节,使这个古代传统节日世代流传。
屈原生于公元前340年,卒子公元前278年,是中国战国时代楚国人,起初很得
楚怀王信任,担任左徒,三间大夫,参与国家政治与外交活动。他学识渊博,远见卓
识,主张彰明法度,举贤授能,联齐抗秦。但是遭到对外屈辱求荣,对内倒行逆施的上
宫大夫靳尚、南后郑袖等反动贵族的打击陷害,使楚怀王疏远了他。顷襄王继位后更为
昏庸无道。听信好邪,竟把屈原免职,放逐到穷乡僻野,长期流浪子沉湘流域。公元前
278年秦兵攻破楚国的京城郭都时,62岁的屈原已经被流放近22年,目睹国破家亡,
民不聊生,在忧国忧民的悲愤绝望中,于是年农历五月初五,抱石沉入湖南省长沙附近
的泪罗江,即后人传诵的“泪罗江上万古悲风”。
相传屈原投江后,荆楚百姓怕故龙吞食屈原尸体,便鸣锣击鼓驱蚊龙,用龙舟四处
打捞屈原尸体,并用竹简装上米和红枣,再用五色丝线缠绕做成粽子投入江中,以祭祀
“屈魂”。从此,每逢端午节使有做粽子吃粽子的风俗。在中国南方,尤其屈原故乡湖南
泪罗江畔,素有龙舟竞渡的传统。据《荆楚岁时记》记载:“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
投汩罗田,伤其死,故命舟揖以柱之”。后来,端午节划龙舟竞赛逐渐成为一个欢乐节日。
在中国北方过端午节与南方各有差异,日出前人们一大早起来纷纷涌向大河边,用
河水洗脸,把采集的艾蒿和叠好的彩纸葫芦,用绿树枝悬挂住户门边、窗前。给儿童
戴香荷包和五色丝线系扎儿童手脚膛上,意在避灾驱邪。家家早上煮鸡蛋,吃粽子。这
种民间习俗,在翠峦地区一起沿袭至今。
[七月半]农历七月十五为七月半,亦称为“鬼发”,夜间做孟兰会,赈济孤魂。并
放河灯,照路灯,超度野鬼投生。建国后,这种活动已绝迹,但七月十五上坟烧纸、添
土、祭把敌人风俗在翠峦区仍沿袭至今。
[仲秋节]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中秋,原叫仲秋,“仲”是居中的意思。农历七、
八、九三个月是秋季。八月正值秋季之中,八月十五日又在八月中间,所以人们把这一
天叫仲秋。
八月十五日为望日(或望日前后),月亮正圆,而且秋天已过半,天高气爽,空气
清新,能见度最好。另外,又正值秋分前后,昼夜时间相同,月亮刚好受到太阳光直
射,受光多反射光亮。由于“月到中秋分外明”,所以人们自然形成了中秋赏月的习俗。
明亮的圆月,又使人们想到一家人团聚,因此把中秋当成一个团圆节日,过节吃的糕饼
因形成圆形的,故称月饼。
早在晋朝,中国就有关于“仲秋弥田”的记载,到了唐、宋时期,民间就开始有对
月朝拜,中秋通夜玩乐等活动。
建国后,中国人民仍保留过中秋节的传统习俗,特别是中秋一般均在国庆节前后,
更增加了节日的欢乐气氛。在中国北方民间特别注意这个节日,是回家家置办月饼、水
果。早饭家家吃饺子,夜晚在自家庭院中摆果品敬月,吃月饼、赏月,也称为“圆月”,
以庆丰收,祝愿美满幸福。这种民间习俗,在翠峦区(局)沿袭至今。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因日月均为九数,故名重九,根据中国古代阴阳五行学
说,九为阳数,故又称重阳。
重阳为中国民间一个传统节日,相传起源于东汉。据《续齐诺记》记载,那时有个
名土恒景,九月初九那天,举家登高,插茱责,饮菊花酒,据说这样可以避邪,因此,
重阳登高便从此开始形成一种风俗,后来历代骚客文人亦喜欢重阳登高,是取“高中”
的好兆头。
“九月天气清,登高无秋云”。重阳登高,古往今来多少诗人调客以此作诗赋词。
唐代诗人王维的《九月九回忆山东兄弟》,是一首腊炙人口的诗,“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荣英少一人”。诗中写出重阳节描莱莫的习俗,
写出各家身居异地的兄弟思念之情。
在中国北方,重阳节为古稀老人三五聚集会餐,然后欢聚高地,谓之“登高”,祈
避火灾,延年益寿。
建国后,除对民间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仲秋节等节日较
重视外,其余节日渐渐不时兴。翠峦建局后,陆续增添一些新节日,如元旦,“三·
八”国际劳动妇女节、“五·一”国际劳动节、“五·四”青年节、“六·一”国际儿童
节、“七·一”党的诞辰日、“八·一”建军节、“十·一”国庆节等,近年又增加了“植
树节”、“教师节’等节日。这些节日,受到人民群众普遍重视,节日期间由机关、团体
举行各种集会或开展有意义的纪念活动和文体活动。其中“元旦”、“五.一”、“十.一”
和春节为法定节日,“元旦”和“五.一”均各放假一天,“十.一”放假二天,春节放假
三天,即一年七个法定假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