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四节 婚丧喜庆

第四节 婚丧喜庆


 
一、婚嫁         
翠峦区(局)婚姻习俗大体分为旧社会遗下来的旧习俗和新社会新习俗两种。建局
前,来林区工人大多为单身汉,职工家属很少,男女性别比例相差较大。在本地结婚的
人均从原籍领来媳妇立灶成家,既无财礼,又不举行结婚仪式,男女双方父母商定后,
选个吉日,男女换套新衣服,就算结婚了。
[旧习俗]旧社会男女婚姻为封建包办,买卖婚姻,服从父母之命、煤的之言。一般
习俗均为儿女几岁或十几岁(或襁褓之中)时就定亲,亦称“娃娃亲”。也有指腹为婚 
的,即两家女人均怀孕后,相互协商,如一家生男,另一家生女,长大后即可成亲。 
若男青年父母看中谁家女儿,婚事前由男方托媒人求亲说合,谓之“求婚”,如女 
方看中谁家男孩,也托媒人代言。煤人先将男女双方年龄、属相、生辰八字,分别送给
对方,再清算命先生卜卦合婚,名叫“合生辰八字”。两家同意后,举行计亲仪式,男
方给女方过小礼。订亲后不能更改,无论哪家有红、白大典均相互往来。也有无子息人
家可招赘女家,谓之“倒孔门”。也有由于 家庭生活困难,将未婚小女儿送有钱人家做
小媳妇,谓之“童养媳”。男女到了十七、八岁时,由双方父母选择吉日成亲。婚前由
煤人两家说合,并过大礼,礼单由女方提出,通常为金钱、布匹、衣物、金银首饰 
等,也有要土地、牛马等。成亲当日,由男方备花轿去接新娘,名曰“接亲”。接亲时,
男方要给女方娘家带6斤猪肉再由娘家人用刀把肉剁开,留下一半,另一半带回婆家,
俗称“离娘肉”。同时,还要给娘家压炕钱。新娘身着古装,头顶披一块红布,称“蒙头
布”,并由娘家请当地头面人物护送女儿到男方家成亲,谓之“送亲”。新郎待宾客,
鼓乐迎亲,放鞭炮,谓之“迎亲”。新娘花轿到,新郎要给小舅子“压轿钱”,数量不
限,一般均为四平八稳好(即4元、8元、40元、80元或400元、800元)。
  新娘下轿车有两种形式,第一种是由本家小叔子背着,第二种是由儿女双全的老太
太搀扶着走。新娘到屋子后要在炕上坐一个时辰(即2个小时),叫“坐福”。然后洗
脸,举行典礼仪式,主婚人、征婚人及参加婚礼客人均到场,由司仪主持仪式,通常为
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互拜。入洞房后,由新郎揭开新娘“蒙头布”,互相交换
礼物,吃宽心面条。结婚3天或7天,由女方娘家哥哥或弟弟带轿接回,又称“回门”
或“走娘家”,临走时新娘带糖果等礼品。3天回门不在娘家住,7天回门可住娘家。
[新习俗]新中国建立后,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颁布《婚姻法》规定婚姻自
主,废除买卖包办婚姻。此后,在婚嫁上都
比较简单。
50年代,由于林区开发初期,人民生活水平不高,婚嫁方式比较简单,经人介
绍,男女双方同意,到当地民政部门办理结婚登记手续,购置简单必要的生活用品,择
日举行简单结婚仪式,用烟、茶水、糖块招待亲朋好友就算结婚。也有适龄青年工人,
利用休假时间回原籍结婚后,把媳妇带回林区立灶起伙安家立业。
  60年代,随着林业生产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一般青年结婚开始兴起三大
件,即手表、自行车、收音机(或缝纫机)。
70年代,青年结婚除做两套行李外,一般女方娘家讲究陪送皮箱、自行车、手
表、收音机、缝纫机等,婚礼也比较简单,一般人家不招待饭菜,仅用烟、糖块、茶水
款待亲朋好友。但70年代后,结婚要财礼、讲排场的恶习又有所抬头,个别订婚者男方
要给女方家“过礼”,少者三、五百元,多者八、九百元乃至千元以上。男方还要购置
或自做炕琴。立柜、沙发、写字台等家具。
80年代中期,结婚大操大办风气有所通抬头,衣料讲究高档,家具也开始讲究高 
档,如组合柜、炕橱、五斗橱、梳妆台、双丰家具等。男方开始置办酒席招待亲朋,而
且档次逐年增高损失浪费现象严重。   
除此之外,结婚接新娘更讲排场、比阔气,个别人家为显示门庭,动用吉普车、大
小客车等机动车接新娘。条件差者也托人或租用吉普车接新娘、解放牌汽车拉礼品。 
二、生育             
旧社会,当地豪绅及富贵人家生个男婴,均张灯结彩,大摆宴席,祝贺本家喜得
贵子。穷人亦以生男为喜,生女则不声张。也有人家因子女过多无力抚养,有溺婴或弃
婴现象。妇女生下小孩3天后,便取乳名(即小名)。此时,由男方派人去女方娘家报
喜,一个月内亲朋好友均给女方送鸡蛋、红糖等补品,若是生个男孩,需带一只公鸡,
若是女孩,带一只母鸡,俗称“下奶”。妇女生下小孩30天为满月,到满月前,门前 
挂一块红布,忌一般人进月房,把“奶”带走。孕妇也不准到别人家走动,自己娘家也
不例外。如谁违反此俗,说是扑了家神,要给别人家打醮。小孩满月时,也有的摆宴 
席,请亲朋好友祝贺一番。百天,要给小孩照百天像,一般均在照片上印有“长命百 
岁”、“百日留念”等字样,也有备酒茶,庆百日习俗。建国后,这些习俗逐渐取消。进
入70年代,这些习俗开始在翠峦区(局)流行。进入80年代,这些习俗流行广泛沿 
袭至今。                
三、寿辰              
旧社会,人到础岁(亦有50岁的)便可称寿,即从60岁开始,每逢10岁便可视
寿。祝寿时张灯结彩,均挂寿联,如“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等,也有在
祝寿屋内悬挂用红纸书写大“寿”字,供奉寿星纸,邀请亲朋好友,设宴款待。子女等
直系亲属和其他亲属、朋友等,均送寿礼。常有寿桃、寿面、鸡、鱼等,也有拿钱致
以祝贺者。
旧时,地方上豪绅以祝寿为名,广发寿帖,索取民财。建国后,祝寿旧习俗逐渐改变。
  进入80年代,这种习俗开始在翠峦地区逐渐流行,小孩子过生日,也煮鸡蛋吃,
老年人(60岁以上者〕过生日,儿女均摆宴席,招待亲友,为老人祝寿。
  四、丧葬
旧社会,每逢丧葬,穷富仪式不一。一般父母双亲近60岁时,儿女开始给老人置
办寿材(做棺木材料)、寿衣,准备后事,老人故后,由兄长、子女或近亲为其剃头、
洗脸、手、脚,穿寿衣入殓(即将亡人抬棺木内,棺木盖不盖严),搭灵棚(一般为子
午方向,即正南正北向)。入殓时,给亡人头上蒙黄纸、黑布,头上点长明灯,放5个
馒头,一碗倒头饭(用小米做),碗里插上用棉花缠头的三根红筷子(中间1根开光
用,其他2根为合葬用),亡人左手拿打狗干粮、(白面小馒头或饼),右手拿打狗鞭子。
亡人断气后;其长子拿挑水扁担,站在凳子上减三声“某某,走西南大路”,即“指明
路”。之后挂幡、守灵,在亡人家大门上挂过头纸(亡人年龄数外加2张,即天、地各
1张),挂过头纸亡人为男左女右,即亡人男孩大门左边,亡人女检大门右边。守灵,
即把亡人放入灵棚内,到出灵前,重孝者(子女)身披麻农和白孝带、头戴白布、臂
戴黑纱,出殡前灵堂内始终不离人。一天早、午、晚饭前各烧纸烧香祭扫。子女孝
带,如父、母一人先放,重孝白布带为7尺布一半,即7尺布2个子女戴,一人一半。
亡人孙子及其他晚辈为7尺白布每人戴三之一,即7尺白布分3份,3个人戴。其白孝
带系扣,按亡人男友女右(不分戴孝人男女)如亡人是男人,子女戴白孝带系扣自身
左边,是女人则系扣右边,其两孝带头不齐。如双方父母都放,白孝带可用8尺长,
除白布孝带两头系齐外,其他均同。亡人子女,子孙臂戴黑纱,同戴白孝带均同,以亡 
人为准(男左女右),亡人的儿子、儿媳只戴黑纱,其孙子辈在黑纱边缝一块红布条;
曾孙子辈在黑纱边缝一块蓝布条;玄孙子辈在黑纱边缝一块黄布条。未结婚的女婿,其 
岳父或岳母故,可在黑纱里面戴一块比黑纱布大一圈的红布,称“瞒孝”,即求女婿给
戴孝,之后赏女婿钱(数量不限,可多可少)。
老人故后,请本地头面人物带领孝子,到各家报丧,见人无论辈份大小随即磕头替
老人谢罪。并清道士或阴阳先生选墓地,着风水,择日出灵下葬。守灵期间,孝子一天
3退去当地庙宇里报庙,拿一个水壶,里面装水和米饭撒到庙四周,去时哭回来不哭,
俗称送“浆水”。这时,左邻右舍及亲朋好友前来吊孝致哀,吊孝时多数人拿黄纸,后
来逐渐发展到拿钱以示哀悼。吊孝人先到灵棚前哭三声,并给亡人三拜九叩,作揖磕
头。此时守孝子女均给吊孝人磕头,俗称“还头”。守孝期间,亡人的儿子、儿媳及女
儿忌洗脸、洗澡,教子不穿鞋,不吃油,防亡人上双合山、亲河桥路滑。
亡人在家停枢时间,一般均为3天,富责人家停5天、7天或49天,也有停3年
发丧,穷人则一切从简。出灵前一天晚,除给亡人烧纸外,男烧纸马,旨在死后高官得
做,骏马好骑。女烧纸牛,旨在替亡人喝脏水,无论男女均烧纸制金童、玉女,说是到
阴府给亡人放牛放马。烧前,找一个亡人生前喜欢穿的上衣,披在牛或马身上,给牛、
马以及金童、玉女开光后一并烧掉,牛、马头面朝西南方向,同时把亡人生前睡觉枕头
瓤子烧掉,俗称“辞灵”。也有富贵人家,将牛、马、金童、玉女、金山、银山等拿到
墓地,出灵当日烧或死后五期时烧。富贵人家,均停枢在屋里。
出殡前,先把棺木抬到灵棚内,由道上或阴阳先生主持开光仪式,将亡人抬入棺木
内,俗称“入殓”。拿出亡人嘴里的压口钱,打开拌脚丝后,长子或侄子为亡人开光,拿
倒头饭中间那根红筷子,蘸白酒点擦亡人眼、鼻、嘴、耳、心、手、脚部,口念“开
眼光看四方,开鼻光闻五香,开嘴光吃猪羊回民说吃牛羊),开耳光听八方,开心光亮
堂堂,开手光抓钱粮,开脚光上天堂”等咒语,祈祷来生福禄。之后,亲朋好友再看看
亡人后,盖棺材天(即棺材盖)钉3根长钉,孝子跪在灵前喊“某某躲针”,俗称
杀扣”。寿材(棺木)头前贴一张用白纸书写的名堂,即亡人姓名。通常一般为男人书
写“故显考XXX之灵枢”,女人书写“故显批xXX之灵柩”。
  起灵前,长子顶“丧盆”,灵柩刚起动朝前走即摔丧盆,之后执灵幡前引路,家属
及亲友哭送。抬灵柩亡人头朝前,车拉灵柩亡人脚朝前。抬灵有历杠(4 X 4)、32杠
(8X4)、64杠(16X4)之分,因亡人身份不同而异。中途不停枢,一气抬到墓地,途
中孝子在灵枢前走几步回头给抬灵人磕几个孝子头,一直磕到墓地。
棺至墓地,由阴阳先生主持下葬,墓穴内先打两条土龙,撒上五谷杂粮,四角各垫
一个馒头,众人用麻绳绑棺木缓缓放人墓穴内,亡人棺外头部放好五谷粮囤、下水罐、
长明灯。埋葬时把灵幡放在棺木上,先由长子把头锹上放在棺材盖上,然后参加葬礼的
亲朋好友开始往上填土,直到把坟填好为止。下葬时禁忌把人脚印及影子下墓里,认
为是不吉之事。下葬之后,孝子的白孝带全部拿掉,只戴黑纱。从墓地走时,参加葬礼
的人每人吃一块干粮,喝一口白酒,俗称“不空嘴”。到家后,亡人家院子门口前放几
盆清水、毛孔肥皂、干粮。白酒等,参加葬礼人员到家后先洗手,吃口干粮喝口酒之
后才进屋里。吃饭时,孝子给参加葬礼人员下跪磕3个孝子头并敬酒,谢亲友帮忙。 
出灵后,立即拆掉灵棚,并由阴阳先生在亡人屋内打殃净宅。打决时屋内忌人,防
被殃打,对人不吉利。之后,把亡人家门前悬挂的“过头纸“拿到水沟或十字路口烧 
掉。棺木入土3日,孝子及亲友到墓地填上上梁,俗称“圆坟”。“烧七”以亡人故去当
天算起,不以出灵下葬为准。一般均烧单,即头期、三期。五期,其次烧百天和周年、
三周年。头期,即人死后第七天(以下均同),在亡人家中庭院内,用种稻(即去掉 
穗的高粱秆)绑一个5磴和7磴的梯子,当晚星星出齐时,将梯子放在院内前墙下对烟
囱处,放素摆放供品,烧香烧纸祭扫亡人,之后把梯子烧掉。三期、五期、百天、周 
年、三周年均拿供品到坟上烧纸祭扫。烧五期与其他有区别,烧五期时由七人女地制作
5盆纸花,到坟前先浇花,后烧纸。相传阎三爷爱看花,拿花就走,不降罪亡人。孝子
不过百天不准剃头,3年不贴红对联,第一年不赌对联,第二年可贴黄纸对联,第三年
贴蓝纸对联。
 建局初期至1978年,翠峦区(局)丧葬仍沿袭旧社会遗留下来的传统均为木棺土
葬,人士为安。同年11月20日,翠峦区革命委员会批转民政科《关于推行火葬工作的
报告》,决定翠峦镇内(含么河、北山两个经营所)伤亡病故者从即日起,一律实行火
葬。此时,除山上部分场、所外,基本实行火化。因本区没有火化厂,死者尸体一律送
伊春火化厂。火化后,有的将骨灰盒直接寄存伊春火化厂殡仪馆,其他大部分回翠峦土
葬,还有用红砖、水泥砌成小墓,将骨灰盒放置其中。刚实行火化时,一些人因长期受
旧时丧葬习俗的影响。对火化一时难以接受,有的老人在世时,就让儿女给准备寿材
(做木棺材料)。尽管政府三令五申下文件颁发布告,禁止土葬,但个别人家老人故后,
仍有半夜偷偷理尸土葬。1979年,在和平村河东沿大河东侧建一座殡仪馆,方便群众
存放亡人骨灰。1984年,区政府投资5万元,在区(局)公墓区靠公路旁边建一座
300平方米殡仪馆,将原殡仪馆骨灰盒全部迁入新址。1985年8月1日,区政府决定
从即日起,翠峦区(局)一律实行火化,基本杜绝土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