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上古至唐朝时期

第一章 历史沿革

第一节 上古至唐朝时期



  

  上古,牡丹江流域和海浪河流域就有人类居住、生活和繁衍,这支古老的民族是满族人最
早的祖先,在当时称为“肃慎”(又称“息慎”、“稷慎”)。

  《山海经·大荒北经》记载:“东北海之外,……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咸,有肃慎氏之
国。”“东北海之外”,即渤海之北;“大荒”,泛指今东北及其以北地区;“不咸”,即长
白山。这说明肃慎人居住在长白山一带,东晋郭璞《山海经注》说:“今肃慎国去辽东三千余
里。”晋朝的辽东系今辽阳一带,千里相当于今七百里,以此计算,肃慎人的生活地域也恰是
长白山一带,根据上述记载和牡丹江流域、海浪河流域近年出土的大量文物,证明宁安、海林
两县是肃慎人活动的中心地域。

  肃慎人早在夏朝以前舜的时代就同中原取得了联系,古文献多有记载。

  东汉时期,肃慎人转称“挹娄”。《三国志·魏书·东夷传》记道:“挹娄在夫余东北千
余里,滨大海,南与北沃沮接,未知其北所极,……古肃慎之国也。”稍后的《后汉书》中的
记载与此相类。“夫余”,即今吉林省农安县;“大海”,即日本海;“北沃沮”,即今吉林
省延边地区。“在夫余东北千余里”、“南与北沃”等记载,说明海林属挹娄人居住的地域,
而海林县出土大量挹娄人的遗物,更证实了这一点。

  这一时期虽称挹娄,但肃慎之名仍然并存。 《晋书·四夷传》以肃慎之名立传, 并说:
“肃慎氏,一名挹娄,在不成山北,去夫余可六十日行。”

  南北朝时期,挹娄转称“勿吉”或“靺鞨”,“肃慎”之称亦有使用,到了隋朝,则只称
“靺羯”。《隋书》以靺鞨之名作传:“靺鞨,在高丽之北,凡有七种……,自拂捏以东,矢
皆石镞,即古肃慎氏也。”《东三省与地图》认为:“拂捏部即今宁古塔西南八十里古城。俗
称‘东京城,……”《隋唐以前的黑龙江》认为:“拂捏部……在今张广才岭以东的牡丹江流
域。”前者指拂捏部酋长居地,后者指拂捏部的居住范围。据北,可以肯定,海林县当时是靺
鞨七部之一的拂捏部的居住地区。

  唐朝,靺鞨人以今宁安县渤海镇为都城建立了渤海国。海林境内当时系渤海国辖区,有多
处渤海古城,数百座渤海墓葬,出土了大量渤海器具,说明海林在渤海国时期相当兴旺发达。

  《新唐书·渤海传》载:“地有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以肃慎故地为上京,日龙泉府,
领龙、湖、渤三州。”上京龙泉府即今宁安县渤海镇,渤州驻地。其说有三:一说在今牡丹江
市东郊之南城子; 一说在海浪河与牡丹江汇流处的龙头山(今属牡丹江市,1956年前属海林县);
一说在渤海镇东北某地。不论三说孰是,以地理范围而论,海林地区皆为其辖地。

  又,《新唐书·渤海传》:“又郢、铜、涑三州为独奏州。”《渤海简史》称:“郢州,
上京龙泉府北,位于控扼铁利、越喜的要冲。”《隋唐以前的黑龙江》称:“今林口县境内的
渤海古城以牡丹江沿岸三道河河口处的兴农古城最大,当是郢州治所。” (兴农村1948年——
1956 年,1962年至今,均属海林县。)

  综上所述,渤海国时期的海林地区,北部二道河子镇和三道河子乡隶属于郢州,其他各乡
镇则隶属于上京龙泉府渤州贡珍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