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机械

第二节 机械



  

  清末民初,海林地区仅有生产牛、马掌等产品的铁炉作坊。解放后,铁炉作坊大有发展,
至1952年,海林县十个区内共有 37处铁炉作坊,从业人员119人。1952年至1956年合作化,全
县组织了 7个铁炉业合作社。1962年恢复海林县建制时,有海林农具修配厂、海林铁业生产社、
柴河铁业生产社、二道铁木农具厂、横道铁木社、山市铁木农具厂、长汀铁木社、新安铁木社,
均以生产小型铁木农具为主。1964年,海林农具修配厂与海林铁业生产社合并成立海林农具厂。
1966年成立国营海林机械厂,1970年 1月与手工业农具厂合并为国营海林机床厂,同年10月改
名为国营海林机械厂,并将机电车间分出组建国营海林机电厂。1973年机械厂改为农业机械厂,
1974年机电厂改为海林汽车传动轴厂。1979年,牡丹江物资局新曙光机械厂并入海林汽车传动
轴厂。1981年组建海林汽车传动轴总厂,1982年总厂撤销,1983年成立黑龙江汽车传动轴厂。

  1964年,建国营海林县农机修造厂,1968年正式投产,除修理拖拉机和生产农具外,还制
造引导轮轴等拖拉机配件。1984年大修拖拉机24混合台,生产引导轮轴5 369根,水田犁832台。
1985年,生产引导轮轴4 000根,生产天然理石板100平立米。有职工249人,固定资产原值228
万元,工业总产值130万元,利润3万元,税金2万元。

  1969年和1970年,各公社相继办起一批小型机械工业企业。1970年,全县机械企业总产值
326.1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16.8%。1964年至1970年,全县工业总产值平均增长15.38%,
机械工业平均增长32.66%。1975年,建海林镇汽车修配厂。1977年,建海南五金厂和横道河子
五金制品厂。1979年,全县机械工业产值达 1 023.2万元,1971年至1979年九年机械工业产值
年平均增长13.5%,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16.3%。1980至1985年,先后建柴河镇五金制品厂、山
市电焊机厂、柴河五金制品厂、牡铁列车段国光电器修造厂、海林汽车配件厂、海林县金属线
材厂、海林镇金属改制厂。截至1985年,全县机械工业企业共有 27户,拥有固定资产1 230万
元,职工1 743人,总产值1 537万元,利润101万元,税金39万元。

  另外还有一些森工机械加工和其他企业的机械加工维修车间,除承担本企业的加工维修任
务外,也面向社会。还有一些个体机械加工户和维修户,购置小机床、台钻、砂轮机及汽电割
焊工具,进行零部件制造和维修。

  黑龙江汽车传动轴厂

  位于海林镇东部英雄街,是中国汽车工业公司四百家重点企业之一,黑龙江省唯一的传动
轴生产专业化的工厂。前身是1966年 4月筹建的国营海林机械厂。当时只有职工47人,主要设
备有车床5台、钻床2台、刨床1台、其他机具8台。主要产品是水轮泵,因质量差而亏损。1970
年 1月,海林机械,与农具厂合并成立海林机床,一,主要产品是水泵,农机具和B665牛头刨
床和试制内园磨床。 同年10月,以原机械厂的机电车间为主体建海林机电厂,主要产品是4—
—7.5千瓦电动机、机床油泵等。 1972年11月,试制汽车配件,先试产启动机、车门开关、操
纵杆等。1974年,试制传动轴配件和装配总成,厂名改为汽车传动轴厂。海林农机厂‘主要生
产马车轴等农机具,并开始试制水稻动力插秧机,1976年正式投产,四年生产 920台。1980年,
改产BJ212汽车传动轴。 1981年成立海林汽车传动轴总厂,下设三个分厂:原传动轴厂为一分
厂,主要生产解放、东风车型传动轴;原农机厂为二分厂,主要生产北京吉普车型传动轴;原
农机厂锻造车间与传动轴厂锻造车间合并为锻造厂,专业化生产锻件。1982年,总厂撤销。1983
年12月,三个分厂合并,成立黑龙江汽车传动轴厂。1984年,汽车传动轴生产线被确定为海林
县工业生产重点发展项目,是全县五条生产线之一。1985年,完成工业总产值 252万元,实现
利润26万元,销售网点扩大到浙江、江西等省、市共33个。截至1Q85年末,全厂占地面积45 000
平方米,建筑面积9 537平方米,设备133台,固定资产原值245万元。有职工355人,其中技术
人员14人,管理人员54人。有锻压、热处理两个热加二车间和轴叉两个冷加工车间,加上组装
车间和后方车间,共6个车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