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储运

第三节 储运



  

  解放前,境内粮商、加工作坊均有粮仓。较大的粮商和加工作坊用民房仓储,较小的用木
板仓储,也有的用茓子作囤露天储。1937年日本侵略者也在军营中建立砖瓦结构的大型储粮库。
解放后,1948年相继成立海林、新安、柴河、五林粮栈,共修建三栋简易粮食保管库。1953年
全县有储粮仓库8栋,面积2 100平方米,简易仓库9栋,面积500平方米。1953年增加粮食储存
点,新建山市、二道河子粮库,建 400平方米的简易仓库。1956年撤销海林县建制,将柴河、
五林、朱家、柳树河子、二道河子粮库交给林口县;将海林、石河、新安、山市、兴隆粮库交
给宁安县。1962年恢复海林县建制,对县内原有的储粮点,进行维修扩建,兴建多处房式仓库
和简易仓库。当年储粮3 220万斤。其中小麦400万斤,水稻410 万斤,大豆740万斤,其它1 670
万斤,油脂 18万斤,海盐940万斤。进入七十年代以后,本县粮食供应量增加,粮食调入和储
存量增大,又新建高标准的粮食仓库,铺筑了水泥晒台。 1971年全县库存粮食3 163万斤,油
脂68万斤、海盐560万斤。1979年库存粮食 7 322万斤、油脂27万斤、海盐423万斤。至1984年
全县有45个粮仓,共26 623平方米,7个盐库4 539平方米,5个豆饼库5 513平方米。1985年库
存粮食101 112万斤。其中小麦2 383.5万斤,水稻45 893万斤,大豆14 204万斤,其它17 188
万斤。海盐1 512.1万斤。

  中东铁路建成后,海林站作为重要的物资集散地,每年都有大批粮食外运。1939年海林站
发货量29 292吨,其中粮食24 732吨,包括大米1 070 吨。1945年解放初,县内运粮主要靠畜
力车,冬季用爬犁,大批调运粮食靠火车。七十年代起逐步使用手扶拖拉机、小四轮拖拉机和
汽车运粮。1962年调入粮食6 667万斤。1984年调入粮食12 384万斤,1962 年至1985年共调入
225 112万斤,平均每年调入9 379.7万斤。1962年调出1 610万斤,省外调出200万斤,省内调
出1 410万斤。1984年调出粮食2 766万斤,其中省外调出439万斤,省内调出2 332万斤。1962
年至1985年共调出粮食 61 994万斤,平均每年调出2 583万斤。本县由于土地面积少,城镇人
口多,所以每年都要调入大批粮食和油料,平均每年净调入6 796.7万斤。

   历年粮食调运情况表
单位:万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