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加工
第四节 加工
粮油加工,本县旧有捣臼、石磨、踏碓、石碾、油车等设备。日伪时期始有机器碾米。建
国后,人力、水力等加工逐步为电动机器所代替。
一、碾米磨粉
清代,粮食加工自加自食,加工工具简陋,多为人推石磨,也有的使用木杵椿米。劳动强
度大,效率低。1903年中东铁路通车后,随着人口的增加,出现了粮食加工作坊,加工工具有
了改革,基本上都使用畜力石碾石磨。日伪时期,海林、新安、横道河子、长汀等地有十几处
粮食加工作坊均使用“清水米机”进行扒皮精白。工艺流程一般都单机传动,全部用人力操作,
设备笨重,工效很低。水稻出米率只有60%,玉米出粉率仅80%。
1953年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以后,粮食加工由粮食部门统一管理,县国营企业公司制米
厂加工粮食,为增加生产能力,在原有三台制米机的基础上又购置了三台。生产能力从原来的
3 000斤,提高到6 000斤。1956年制米车间增加了设备,清水米机达到 5台,做到一次精白成
功,既节省时间,又提高了工效,日加工量 8吨。同年,建立了柴河、二道河子两处小型加工
厂,每天加工 13吨玉米。1965年制米厂搬到新厂址,厂房面积为850平方米,柴河加工厂也合
并过来,联产车间每天加工30吨粮食。1969年在横道河子、二道河子、长汀,建立三个小型战
备加工厂,生产能力为面粉3吨、玉米4吨。后来因成本高、产量低、质量次而拆除。1972年新
建一座联产加工车间面积为570平方米(22层楼),每天加工玉米30 吨。1973年新建水稻、高粱
加工车间面积为400平方米,加工水稻30吨、高梁24 吨。1982年对稻谷车间进行改造,改进了
工艺流程,增加了设备,加工能力提高到50吨。1985年全县共有2个国营加工厂,下设7个生产
车间,生产能力玉米加工9 180吨,水稻13 770吨。此外全县还有2 000多个碾米机和磨粉机。
二、榨 油
民国时期,大豆加工使用木塞挤油,劳动强度大,出油率低。1931年海林较大的油坊有三
益隆、车茂昌、永顺德。每100斤大豆,出油7斤左右。1953年国营企业油坊,购置安装三台人
力螺旋榨油机,加上原来的三台,每天加工6 000斤大豆。1956年又增加6台榨油机,生产能力
提高到加工 6吨大豆。1965年县油米厂购进榨油设备,大豆车间有清杂筛1台,管道式烘干塔1
座,压粃豆碾2台,四节锅2台,预压机1台, 90型液压榨30台,豆饼剥边机1台,总开关1组,
豆油自动检斤器1组,输油泵1组,豆饼输送传动带60米,电动豆油水化罐1组,豆油沉淀罐3个,
基本实现了榨油机械化。各乡镇也普遍使用机器榨油。七十年代开始使用浸出法提取豆饼中的
残油,提高了出油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