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货币

第二节 货币



  

  货币种类

  清末至民国时期,境内流通的货币主要有制钱、铜元、官帖、银元、哈大洋、铜枚纸币、
大洋票、小洋票、羌帖。制钱亦称孔钱,清按本朝定制官铸的铜币,圆形,中间有孔,成色为
红铜七成,白铝三成,一枚为一文。铜元(铜板)是清末以来铸造的各种新式铜币的统称,面额
为五文、十文、二十文。官帖有两种,一种是吉林永衡官帖局于光绪31年(1904年)发行的 (俗
称永衡官帖),面额为一吊、二吊、三吊、五吊、十吊、五十吊、一百吊; 另一种是哈尔滨广
信公司于光绪34年(1908年)发行的,称新官帖,面额为一吊、三吊、五吊、十吊四种。银元俗
称大洋钱,大洋分龙洋、站人,孙中山半身像,袁世凯头像(袁大头)等,每枚银元重 26.6971
克,含银23.493 438克,民国24年(1935年)禁止在市面流通。哈大洋,为哈尔滨广信公司发行
的一种纸币。铜枚纸币,为黑龙江省官银号于民国2年(1913年)4月发行的纸币,面额为十六吊,
三十二吊两种。大洋票、小洋票,是吉林省永衡官帖局于民国12年(1923年)先后发行的,面额
分别为一元、五元、十元;一角、二角、三角、五角、一元、十元、五十元。羌帖又称羌洋,
由俄国华俄道胜银行发行的一种纸币。伪满时期的货币有伪满洲国币、日本币。伪满洲国币俗
称国币,由伪满洲国中央银行发行,面额为一元、五元、十元、五十元、壹佰元。日本币又称
金票,面额为一元、五十钱、十钱、一钱。

  解放初期的货币有苏联红军票、牡丹江流通券、宁安地方流通券、东北币及旧人民币,同
时禁止使用满洲国币和日本币。苏联红军票是1945年苏联红军解放东北时发行的一种纸币,1948
年6月停用。牡丹江流通券,是地方政府为解决当地军政费用的需要,于1945 年发行,面额为
十元、五十元、一百元三种,1946年停用。海林县东部地区于1946年还使用过合江流通券。宁
安地方流通券,是1945年张静之在宁安主持工作时,由地方银行发行的纸币,原定与伪满洲国
币、红军票等值同时流通,后因商业部门到外地进货不便,逐渐低于伪满洲国币、苏联红军票
值,1946年由东北币兑换。东北币,1946年10月由东北银行发行,面额为一元、五元、十元、
一百元、二百元、二百五十元、五百元、一千元、五千元、一万元、五万元、十万元 (五百元
以下因面值过小、实际未流通),1951年由旧人民币兑换。旧人民币, 1951年中国人民银行发
行,面额为一元、五元、十元、五十元、一百元、二百元、五百元、一千元、五千元、一万元、
五万元(五十元以下因面值过小未流通),以东北币9.5元兑换旧人民币1元。

  1955年 3月,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新人民币,面额为一分、二分、五分、一角、二角、五
角、一元、二元、三元、五元、十元,为全国唯一的货币,以旧人民币1万元兑换人民币1元收
回旧人民币。1964年起陆续收回苏联代印的三元、五元、十元卷。

   各个时期货币兑换比价表
(1888——1955年)


  
  现金管理与金银收兑

  1963年建立银行以来,银行对流动资金、工资基金严格管理和监督。主要办法有:(一)核
定库存现金额;(二)单位之间的经济往来,超过支票签发起点的须通过银行转帐结算;(三)单
位收入的现金必须及时送存银行;(四)现金使用范围,主要限于支付农副产品采购及单位零星
开支;(五)单位去外地采购物资,不准携带现金,要通过银行汇款;(六)现金支付较多的单位
需编制现金计划,经批准后方能执行。各机关、企业单位职工工资的支付,需人事、劳动部门
核定职工人数、工资总额,银行凭核定工资基金管理卡进行监督支付;(七)各机关团体、企业
单位现金库存及现金使用情况,要接受银行的监督检查。通过对现金的严格管理和监督,有效
地运用资金,使货币流通沿着国民经济计划轨道顺利周转。

   1980—1985年经济指标执行情况表



  银行建立后,培训了一批黄金收兑人员,成立了黄金收兑领导小组 (基层办事处设有黄金、
白银收兑员)。1974年7月,黄金由每克13元上调到16.2元,由于价格上调,提高了群众出售黄
金、白银的积极性。

   1981—1985年金、银收兑情况表
单位:克



  现金收付量

  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现金收付量逐年增加。1964年现金收入
总额达到3 496万元,比1963年增加470万元。 1974年现金收入总额为6 230万元,比1973年增
加324万元。1983年现金收入总额为17 655万元,比1982年增加2 829万元。1963年至1985年现
金收入小于支出。1964年现金总支出额为 4 429万元,比1963年支出增加37万元,1964年净支
出933万元。1974年现金支出总额为7 492万元,比1973年支出增加220万元,1974年净支出1 262
万元。1983年现金支出总额为22 986万元,比1982年支出增加4 002万元,1983年净支出5 331
万元。

1965年以后现金收、支情况表



   银行业务量统计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