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集镇建设
第一节 集镇建设
新中国建立前,较大的集镇一般都有狭窄的街道。是附近人们进行商品交易的中心。建国
后,随着行政区划的变化和交通条件的改善。农村集镇有所变迁,而且在建设上有了显著的变
化。目前全县有12个乡镇(6镇6乡),其中旧街乡原址在旧街,1965年迁移到现址杨林。新安乡
原址在永乐,1969年迁移到复兴。各乡镇都拓宽了街道,兴建了公用设施。横道河子、柴河、
长汀、二道河子、山市等乡镇的街道和公用设施建设较为突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柴
河镇投资500万元,修建了通过牡丹江的大桥,建两个水源池, 3公里混凝土路面。6公里沙路
面。横道河子镇集资127万元,架设 35公里的输电线路,解决了缺电少水的难题,方便了居民
生活,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各乡镇相继建筑了办公室。其中 7个乡镇建了办公楼房,还建了
供销社、信用社、学校、医院等公用设施。尤其是1970年以来,陆续办起乡办工业,厂房设施
大量增加。县政府对集镇建设采取“分段建设,齐抓共管”的办法,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
段,1982年投资112 000元,用一年零3个月的时间,在调查研究、实地勘测的基础上,搞出了
5镇6、210个村、308个自然屯的建设规划;第二阶段,1984年县政府颁发了乡村建设管理的有
关规定,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依法管理乡村建设,进一步严格了建房审批手续,结束了乱
占耕地,乱建住宅的混乱局面;第三阶段,更新“先治坡、后治窝”的旧观念,树立公共建设
是经济建设的“先行官”的新观念。重点抓公共设施的建设,为经济建设提供良好的环境。分
级建设就是指街道、学校、幼儿园、自来水、敬老院、影剧院、医院等公共设施建设,分县、
乡、村、三级负责,如敬老院建设,县里负责设计,乡里负责施工,村民委员会筹集资金。截
止1985年,本县集镇群众用电普及百分之百,自来水进户率60%,共有73处机井及供水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