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第三节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一、组织建设

  1933年,根据中共吉东局的指示, 中共宁安县委派苏北虹等3人组成海林党团特别小组,
到海林地区开展抗日活动。同年8月,党团特别小组在海林发展了3名团员,成立共青团支部,
小学教员王庆双为团支部书记。1934年,海林党团特别小组去二道河子,在采伐工人中发展了
1名党员和1名团员,不久苏北虹领导的海林党团特别小组解散。

  1949年2月,成立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海林县委员会。1956年3月,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
团海林县委员会撤销。1962年11月,重新设立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海林县委员会。1966年“文
化大革命”开始,各级共青团组织陷于瘫痪状态,团县委由县革命委员会政治部共青团组取代。
1973年11月,恢复团县委,至1985年全县有8 818名团员,44个共青团委和直属总支,597个团
支部。

   部分年份团组织情况表



   历次团员代表大会



  二、青年团工作简述

  新中国建立初,共青团组织成立后,积极开展工作,动员青年参军参战,支援抗美援朝,
全县有 3 043人踊跃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保证了前线部队及时补充兵源。在工农业生产中,
为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青年团员处处走在前面,充分发挥了突击队作用。1963年起,团县委
响应毛主席“向雷锋同志学习”的伟大号召,在青少年中广泛深入地开展学雷锋活动。全县成
立“学雷锋送温暖小组”2 146个,做各种好事 18 780件。培养青少年关心集体,热爱劳动,
见困难就上,见方便就让的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涌现出先进团支部51个,优秀团员71人,同时
在青年中开展了“要叫海林变,团员青年怎么办”的大讨论。号召广大青年积极行动起来,为
发展工农业生产当先锋,争模范。全县建立青年“突击队”、“铁姑娘队”,科研小组 681个。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团县委开展了“争当新长征突击手”活动,涌现出突击队80个,突
击手1 400名,2名青年荣获全国新长征突击手称号。1980年,大力开展“五讲四美”、“三热
爱”活动,走访2 000余户,做好事16万件。1981年6月,团县委组织了有34对青年参加的集体
旅行婚礼,促进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在“创家立业”活动中,全县建立 182个青
年之家,有16个青年之家被团地委命名授匾,海南乡红星村青年之家受到团中央的表彰奖励。
团县委积极开展帮教失足青年和转化后进青年工作,全县建立帮教小组355个,落实帮教对象361
名,有274名失足青年有了明显进步。 1983年起响应团中央关于“采集草籽树种,支援甘肃建
设”号召,成立青年“采种远征队”、“红领巾采种小分队”1 862个,共采集草种 17 583斤,
被省、市评为“采种支甘”先进单位。在“四有”教育中,利用英模人物的先进事迹,对青年
进行形象化教育。全县青少年捐款 6 000元,在烈士陵园修建了“望远亭”、“仰英亭”,表
达了对革命烈士的怀念,出现了许多学英模、见行动的感人事迹。在经济建设中,团县委积极
宣传党的富民政策,号召青年劳动致富,全县农村出现青年专业户2 709个、科技示范户216个,
促进了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在企业青年职工中,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开展了“五小”竞
赛活动 (小发明、小创造、小革新、小设计、小建议)共创造600多项成果,被企业采用后创造
价值290万元。1985 年,团县委在团市委工作会议上,先后介绍了“两户一体”和抓基础建设
的经验。团县委连续两年被团市委评为先进团县委。

  附:少年先锋队

  1946年4月12日,海林地区召开了儿童大会,到会的有自卫军、自卫队、学校学生共400多
名。大会选举产生儿童团长、副团长,成立了儿童团组织。1949年10月13日,团中央决定建立
中国少年儿童队。全县有六所完全小学建立了少年儿童队。1953年,少年儿童队改为少年先锋
队(简称少先队)。“文化大革命”期间由红小兵组织取代少年先锋队组织。粉碎“四人帮”以
后,恢复了少年先锋队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