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历代驻军
第一章 机构与驻军
第一节 历代驻军
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努尔哈赤开始对宁古塔用兵。三十八年(1610年),派大将额亦
都统一了宁古塔路。自此,在宁古塔(今海林县旧街乡古城村)派驻军队,做为继续统一东海诸
部的基地。
清天命十年(1625年),镶兰旗人兴佳,以牛录章京驻防宁古塔。
天聪元年(1627年),正兰旗人戴珠湖,以昂邦章京(将军正一品)驻防宁古塔。
崇德元年(1636年),吴巴海以梅勒章京(副都统,正二品)驻防宁古塔。次年,吴巴海率兵
参与平定叶雷特库尔叛乱,因功晋升三等昂邦章京。崇德五年(1640年),清朝政府以宁古塔为
基地,统一兀扎拉部。
顺治四年(1647年),由于南方战事吃紧,宁古塔降为牛录章京驻防,守将海色 (后升为梅
勒章京)。顺治九年(1652年),宁古塔梅勒章京海色率兵往黑龙江抗击罗刹 (沙俄侵略者),因
战败被处死。沙尔虎达继梅勒章京驻防宁古塔。次年,清朝政府正式决定宁古塔为盛京(沈阳)
以北军政重镇。守将为昂邦章京(将军正一品)沙尔虎达充任。同年,增设副都统一员、佐领 8
员、骁骑校8员、八旗满洲兵430名。清朝政府把盛京昂邦章京所辖的松花江、黑龙江、乌苏里
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和尼布楚地区列为单独行政区。十三年(1655年),增设宁古塔防御4员。
顺治十六年(1659年),巴海继任宁古塔昂邦章京。十八年(1661年),增设宁古塔佐领10员、
骁骑校10员、防御2员、兵500名。康熙元年(1662年),宁古塔昂邦章京改为镇守宁古塔等处将
军。康熙三年(1664年)增设宁古塔佐领、骁骑校各1员、兵66名。五年(1 666年)宁古塔将军驻
地迁移新城(今宁安县城)。
据《吉林外纪》记载:“宁古塔协领以下文武官员额数为:协领2员、佐领12员、骁骑尉2
员、防御8员、云骑尉10员、骁骑校12员、思骑尉 4员、八品监生2员、仓官1员、仓笔式2员、
副都统公署笔帖式4员、散习2员、兵1 320名、番役10名、仵作2名、弓匠24名。”
光绪三年(1877年),二道河子驻扎四扎兰步队,设防御1员、骁骑校1员、兵5名。六年(1880
年), 沙河子站驻什长1名、兵7名;细鳞河站驻什长1名、兵7名;三道河子站驻什长1名、兵7
名;莲花泡站驻兵14名。
宣统元年至三年(1909至1911年),沙俄侵略者马尔丁诺夫将军任边防军司令,部署第一旅
驻横道河子,有骑兵二个团、步兵二个团,防地为中东铁路东线。
民国13年(1924年),宁安县保卫团第二队二分队官兵43人驻密江屯。宁安县自新乡第二保
保董陈永兆驻防密江,第三保保董陈广喜驻防江头。沙兰镇第一保保董刘子樵驻防颜家屯 (今
平和村)。
伪大同元年(1932年) 8月30日,日军伊田四郎少将率第10军团第38混成旅侵占海林。日本
侵略军450部队、2624部队分别驻斗银河附近和福利村南侧。驻海林日军守备队约100人,驻横
道河子日军守备队约100人,驻新安镇日军守备队约30人。
1945年苏联红军解放海林,并设海林镇卫戍司令部和横道河子卫戍司令部。次年撤离回国。
1946年 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胶东海军支队进驻海林,编为牡丹江军区第二支队,下辖两
个团。一团驻横道河子,约1 000余人。二团同支队司令部驻海林,二团约1 000余人。1946年
6月撤销二支队番号,支队机关并入牡丹江军区。 所属两个团改称为牡丹江军区独立一、二团、
独立一团移防宁安。1947年 7月,独立二团随大军进关,编入东北第一纵队第一师。1971年以
后海林县境内驻军有:1971年进驻的解放军 81852部队通信机务站,1975年进驻的中国人民解
放军81134部队、81707部队,1982年进驻黑龙江省武装警察总队四中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