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篇下序

第十六篇 教育

篇下序



  海林县教育始于清初,宁古塔旧城(今海林县旧街乡古城村)设官办私塾。顺治十二年(1655
年)流放文人李召林、胡子友等人,在宁古塔创立“汉学私塾”。清康熙四年(1665 年)江南文
人吴兆骞被谪到宁古塔将军巴海家任教。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清政府允许俄国人在吉林、黑
龙江修筑中东铁路。翌年,俄国铁路工人、技术人员及其家属大批移入海林、横道河子。清末,
横道河子建有俄侨学校(该校1941年增设中学部,1960年随俄侨回国而撤销)。1921年前后横道
河子、山市、海林、旧街、柴河等地,设有10多处私塾和散馆。

  1922年,横道河子成立了第一所公立初等小学校。1924年海林站也建立一所宫立初等小学
校。1925年由朝鲜人民会、基督教团体、天道教团体创办了高岭子、旧街、东城、基成 4所朝
鲜族学校。

  日伪时期,1931年县、区建立了初、高级小学校,保甲村建立了联办小学校。1938年 (康
德5年)海林境内有国民优级学校 4所,国民学校17所,国民学舍12所,共有57个班,51名教师,
3 199名学生(其中女生496名)。1939年 (康德6年),在新安镇成立了东满总省省立新安镇农业
技术学校,这所学校是海林境内第一所进行中等技术教育的学校(朝鲜族学校)。日伪时期,学
校在数量上有一定的发展,但是,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人民实行愚民政策,强迫学校上目语课,
朝鲜族学校不准说本民族语言,推行法西斯奴化教育。

  解放后,1948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海林县教育事业有很大发展。完小由日伪时期的
4所发展到25所,初小由17所发展到154所,并有中学 1所,全县在校生13 087人。1952年县成
立了冬学委员会,组织全县城乡男女老少开展扫除文盲工作。后把冬学委员会改称扫盲工作委
员会,下设扫盲办公室,训练民师197人,全县参加学习的有17 838 人。1952年在海林、五林
两地分别办了两个初中班,招收学生 120名。1953年将五林、海林两处中学班合并,成立了海
林县初级中学,有8个班480名学生。1955年全县小学发展到184所,在校生达19 743人;中学2
所,在校生1 646人;幼儿园 7所,31个班,人园儿童109人;农民业余班达到初小毕业程度的
有24 870人;还办了干部高小班和初中班、职工高小班等。

  1962年贯彻党的调整方针,执行《小学工作条例》及《中学工作条例》,合理调整了学校
布局,加强了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广泛开展了学雷锋活动。二道河子公社沙河小学温庆海等
三少年奋不顾身救火车的英雄事迹,受到团中央的表彰奖励。当年,全县小学202所,在校生23 817
名;中学8所,在校生1 728人。

  1966年初,全县小学发展到278所,在校生44 100名;中学发展到10所,在校生8 114人。
此年 5月,毛泽东主席发表“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我们高校的现
象再也不能下去了。”的指示,全县各中小学召开了揭发批判“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学校问
题”的学习会。“文化大革命”期间(1966—1976年)学校停课“闹革命”,大部分教师被揪斗、
下放,学校设施遭到破坏。1973年学校复课初步走上正规后,又反“复辟回潮”,实行“开卷
考试”,教学质量下降,正常的教学秩序受到破坏。

  1978年中央教育部公布了《全日制中小学工作条例》,各中小学恢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
恢复了升学考试制度。当年全县有 2 149名教师参加了省、市、县组织的函授学习、开展了各
种类型的教研活动,有力地提高了教学质量。在县委的领导下,改正了错划右派及牵连家属案
件73件,“文化大革命”中的冤假错案184件。

  1982年全县中小学加强了德、智、体教育,在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的同时,开展了对教学
法的研究,改进了教学方法。全县累计 161所小学达到了普及初等教育标准,教学质量有了显
著提高。中共海林县委做出了《关于全党动员、全民动手、开创我县教育工作新局面问题的若
干决定》。1985年全县有小学296所,教学点66个,幼儿园38所,普通中学21所(其中独立高中
1所,完全中学5所),农业高中1所,教师进修学校1所。各级各类学校在校生 48 002人,在园
幼儿3 334人、教师3 141人 (其中专任教师2 665人)。此外,还有海林、大海林、柴河林业局
等企业办小学101所,教学点1个,幼儿园22所,普通中学17所(其中完全中学8所),职业高中1
所。在校学生41 792人,在园幼儿1 488人,教师4 672人(其中专任教师2 65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