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小学教育

第二节 小学教育



  

  清初,宁古塔旧城(今海林县旧街乡古城村)有官办私塾。当时被朝廷流放的文人胡子有、
李召林等人,家境贫寒,又都是汉族人, 不通满语,只能以授徒谋生。 他们于清顺治十二年
(1655年),在宁古塔创办了 “汉学私塾”。清康熙四年 (1666年),宁古塔将军府迁移到新城
(宁安),1903年中东铁路通车后在横道河子建立俄侨学校,至民国初海林地区没有办学的记载。

   1938年海林境内小学情况表



  民国11年(1922年),横道河子成立了公立初等小学校,有 1个班30名学生,叶凌云任校长。
1924年,海林站也成立了公立初等学校,有 8个班,近300名学生,梁子锡任校长。 1925年,
由朝鲜人民会、基督教团体、天道教团体创办了高岭子、旧街、东城、基成 4所朝鲜族学校。
此外,境内还有10多个私人办的散馆。

  1934年(伪满康德元年)成立新安镇真城普通学校和海林区普通学校。1938年海林地区国民
校舍有12个班,12名教师,533名学生;国民学校40个班,34名教师,2 118名学生;国民优级
学校有2个班,2名教师,80名学生。1941年,日本开拓团在海林办了“公立在满寻常小学”,
在校学生30名。横道河子设有一所俄侨小学。

  解放后,1945年 9月,在驻海林苏联红军的督促下,海林街两级小学校开始复课。当年一
年级没有招收新生,二至六年级各学年均有一个班,每班学生40名左右,全校共有学生 200余
名,5名教师,由陈玉琳任校长。1948年,全县共有15所完全小学,其中5所朝鲜族完小,在校
生14 161人,其中汉族学生有9 104人,朝鲜族学生5057人。

  新中国建立初,在教育部关于“为工农服务、为生产服务”的教育方针指导下,发展小学
教育采取两条腿走路的方法,充分调动了群众办学的积极性。1950年汉族学校增加45个班,招
收1 926名新生;朝鲜族学校增加5个班,招收126名新生。全县增加72名小学教师,共有164所
小学,18 830名学生。1953年,国家教育委员会提出“整顿巩固,重点发展,提高质量,稳步
前进”的方针,根据这一精神,本县调整了小学布局及网点,减少了多组复式班,合并了规模
较小的学校。全县共有181所小学,学生22 298名,其中初小136所,学生12 985名;完小45所,
93 13名学生。1956年,撤销海林县建制时,全县有 201所小学,教职工810人,在校生22 660
名,其中汉族学校 175所,教职工644人,在校生19 275名;朝鲜族学校26所,教职工166人,
在校生3 383名。

  1958年,在“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指导下,各
校纷纷办起校办工厂、校办农场。海林公社(现海林镇)小学办了养猪场、钉子厂、被服厂,各
班学生轮流去校办工厂、农场参加生产劳动。1962年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将“大跃进”年代兴
办的工厂、农场进行调整转卖,学生参加劳动主要是通过手工劳动课或实习园地进行。1964年,
本县贯彻落实“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方针,调动了群众办学的积极性,小学教育有了较大的发
展。偏远地区办了简易小学,有的实行巡回制,教育行政部门对简易小学的师资待遇,教学规
划做了明确的规定。石河公社1963年只有12所小学,到1965年发展为28所,新办的16所小学均
为简易小学。1965年末,全县小学生增加到39 526人。

  1966年5月,在“小五界”(教育、文化、新闻、出版、艺术),“文革”开始,8月红卫兵
运动兴起,各小学停课“闹革命”,先后组织了造反组织。很多校长和教师被揪斗,正常的教
学秩序遭到破坏,教学质量严重下降。1967年,党中央发出“复课闹革命”的号召,虽然大部
分学生返校上课,但教学秩序仍然混乱,直到1968年才稍有好转。1969年 2月,在“工人阶级
登上上层建筑领域”的口号下,工宣队、贫宣队分别进驻全县各小学,实行工人阶级、贫下中
农管理学校。随即各小学有一批工、农、兵兼职教师登上讲台,许多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师
被下放到农村插队落户,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1971年,全县有325所小学,1 736个班,
60 282名学生,其中朝鲜族小学24所,125个班,3 640名学生。1974年,驻进全县各小学的工
宣队员73人,贫宣队员 612人。学“小英雄”黄帅,批判“师道尊严”活动,对学校冲击很大,
又一次打乱了学校秩序,挫伤了教师的积极性。1975年各校开展“学习朝阳农学院”活动,错
误地提出“把转变学生思想放在首位”,进行开门办学,师生走出校门,参加农业生产劳动,
学校与工厂、农场挂钩的有183所,工宣队员增加到 132人,贫宣队员747人。“文革”十年,
全县的教育事业受到严重损失,教学质量下降,学校被弄得破烂不堪,压抑了广大教师的教学
积极性。

  1976年,粉碎“四人帮”以后,教育事业有了转机,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
过拨乱反正,对小学教育结构进行了调整,落实了知识分子政策,学校工作走上了轨道。1978
年 8月,工宣队、贫宣队全部撤离学校。1979年改正了错划右派,平反了“文化大革命”中的
冤假错案,被下放的教师重新回到教学岗位。1982年,县委做出了《关于全党动员,全民动手,
开创我县教育工作新局面的决定》,调动了群众办学的积极性,引起全社会对教育的关注。当
年集资83万元,向学校捐献玻璃58箱,煤炭55吨,红砖5 000块,水泥2吨,维修10 025平方米
的危房,解决了7 730套学生桌椅,初步改变了办学条件。1984年9月,全县适龄儿童25 723人,
当年入学25 192人,入学率为97.9%。1985年全县有 296所小学,2 096个班,61 388名学生,
教职工3 223人,适龄儿童入学率98.4%。

   1985年全县小学情况表



  学制与课程

  1922年(民国11年),政府颁布新学制。小学修业年限为6年,分初高两级。初级为4年,高
级为 2年。小学初级教育是国民基础教育,小学高级教育是升入中学与从事职业的预备教育。
1938年(康德 5年),伪满洲国文教部改革学制规定,初等教育分为:国民学舍、国民学校、国
民优级学校。在条件不具备设立国民学校的地方,设立国民学舍,国民学舍的学制为三年,学
生三年修业期满后,愿意继续深造者可到国民学校四年级插班就读;国民学校的学制为四年,
毕业考试合格者,可考入国民优级学校;国民优级学校学制为二年,毕业后考入国民高等学校。
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小学修业年限为六年,分初高两级,初级为四年,高级为二年。1952年
11月,教育部指示“全国小学自1952年一年级收新生起,普遍实行五年一贯制”,但次年秋季
又恢复六年一贯制。1953年小学一律改秋季始业。1960年教育部决定重新实行五年一贯制,县
重点学校从1961年开始试行新学制,可是1963年根据国家教育部的通知精神,再次恢复六年制。
“文革”期间,学制一律改为五年一贯制,1984年起小学五年一贯制改为六年一贯制。

  民国时期,高级国民学校开设修身、国文、算术、历史、地理、农业、手工、图画、唱歌、
体育课程;初级国民学校开设修身、国文、算术、手工、图画、唱歌、体育课程。1938年 (康
德5年)国民学舍、国民学校开设国民课(日语)、算术、作业、音乐、体育;国民优级学校开设
国语、算术、作业、音乐、图画。解放初,小学开设语文、算术、政常、历史、地理、自然、
音乐、图画、手工、体育和唱游。1952年小学开设语文、算术、自然、历史、地理、体育、图
画、音乐。1955年小学又增加手工劳动课,1963年教育部门对小学文化课、政治课和生产常识
课做了必要的安排,各年级仍设置周会,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和时事政策教育,六年级开设生
产常识课,加强为农业服务的思想教育,适当地提高了语文、算术两门课程的教学要求。“文
革”期间,开设政治、语文、算术、军体、音乐、美术、常识课程。1984年全日制城市小学开
设思想品德、语文、数学、外语、自然常识、地理常识、历史常识、体育、唱游、音乐、美术、
劳动课程;全日制农村小学开设思想品德、语文、数学、自然常识、地理常识、农业常识、历
史常识、体育、音乐、美术、劳动课程。每周上课26小时,成绩考核为平时、期中、学终 3次。
新中国成立初期曾实行5分制,后均为百分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