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农民教育

第一节 农民教育



  

  解放后,1946年新安区卜家村开展扫盲识字教育,办了一所夜校,每天学习 2小时。1949
年全县掀起冬学高潮,办夜校163所,识字班345所,共有学员15 257人,形成了“灯光满村庄,
人人上学堂,男女学文化,互学互教忙”的局面。 1950年经过测验有1 750人摘掉了文盲的帽
子。次年,全县有 124所冬学转为农民业余学校。1954年举办农村干部脱产扫盲识字实验班,
有13名村长,11名党支部书记,2名妇女主任参加。经过80天的学习,毕业23人,每人学会1 400
个字,能写简单的书信和便条。1966年“文革”开始,扫盲工作处于瘫痪状态,全县出现一批
新的文盲。1976年在新合公社红胜大队召开的扫盲工作现场会上,推广红胜学校“一带三包”
(一带就是日校带夜校,三包即校长包村、教师包学生、学生包妇女)的经验,会议要求重点扫
除生产第一线的文盲,充分发挥学校在扫盲工作中的作用。1978年县工农教育办编写了识字课
本,并把7 000册教材发到学员手中,同时开展扫除文盲大检查,全县共有8 695人脱盲。1981
年县政府表彰了长汀公社火龙大队、柴河公社佛塔大队、石河公社石东大队,并授予“农民教
育扫盲先进单位”光荣称号。1985年10月,牡丹江市工农教育办公室到海林县检查验收扫盲情
况,测验9名学员,平均分数91分,当年全县还有2 894名文盲尚末扫除,占青壮年总数的5%。

  一、业余初等教育

  1952年,各村组织已脱盲的学员学习小学语文、算术课程。1954年全县共有35个小学班,
学员1 115名。1964年全县有15个小学班,学员753名,初中班4个,学员120人。1980年12月,
县政府要求普及业余初等教育,普及对象是小学肄业生和脱盲学员。开设语文、数学课程,使
用全国统编教材。1980年至1982年,牡丹江地区举行三次全区业余教育小学毕业统考,本县有
3 865人经考试毕业,获得全市第一名。

  二、农民技术教育

  本县于1975年5月1日,创办海林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实行“半工半读、社来社去”,招
收农技班1个,学员60人;会计班1个,学员30人;畜牧班1个,学员30人。该校1 980年改为农
村建设学校,1984年又改为农民技术学校。1975年海南公社办一所函授大学,配备 2名专职干
部,设10个专业,招收12个班,办五期短训班,结业学员共计 445人。函大为本公社培养理论
辅导员120人,赤脚医生50人,农机手200人,水利技术员15人,财会人员30人。1984年至1985
年新合乡建立农民技术培训中心,既负责全乡的技术培训,又负责各村的技术夜校。培训中心
以中央农业广播技术学校为阵地,培养了250名具有中等专业水平的农业技术人才,训练了520
名农业技术能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