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师资状况

第四章 教师队伍

第一节 师资状况


 
  

  民国时期,学校的教师大多都是教育部门聘任,也有一部分是群众推荐任教。1922年海林、
横道河子相继建立学校以后,不少文人从事教育工作。如国语教师王蕴卿是吉林省立师范学校
毕业,美术教师战友德是哈尔滨美术专科学校毕业,算术教师姜梦痕是吉林省立第四中学毕业,
国语教师梁文峰由北平私立朝阳大学肄业,日语教师柴荫昌是大连南满中学堂毕业。朝鲜族学
校则由具有一定文化水平的民族主义者金水山、金佐振、姜锡哲、姜昌孝、尹日山、权重仁、
金京轩等人创办,并从事教学活动。伪满时期,日本帝国主义为推行奴化教育,把原来的师范
学校改为师道学校,培养符合“日满亲善”的师资。当时把牡丹江师范学校分为本科、特修科。
1938年(康德5年)境内有47名教师,其中有38名男教师、9名女教师,朝鲜族教师15名。

  解放后,本县的教育事业发展很快,原来的师资队伍不能满足需要,师资成为急待解决的
难题。因此,各村自已聘用教师。这些被聘用的教师热情高,积极肯干,但素质低,质量差。
1949年2月,县政府在五林举办全县小学教师短训班,时间1个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
教育事业逐步走上正轨,形成一支较好的师资队伍,许多教师受过正规的师范教育,文化水平
较低的教师也经过函授学习,文化素质和业务能力基本适应教学要求。

  1955年,全县共有349名教师,其中高等院校毕业的49人,高中毕业的95人,初中毕业120
人,初中肄业的74人,高小毕业10人,不足高小的1人。1962年全县中小学教师2 110人,其中
小学教师1 841人,中学教师269人。在教育部门办的学校中任职的教师685人,其中中学教师125
人,小学教师560人。其余都在企办学校中任教。1966年全县中小学教师2 840人,其中小学教
师2 469人,中学教师 371人,中学教师只占教师总数的13%。1973年盲目发展中学教育,许多
小学戴上了初中的帽子,造成师资严重短缺,一批工农兵教师登上讲台,全县中小学教师队伍
扩大到4 370人,其中小学教师2 794人,中学教师1 576人,中学教师占教师总数的36%。中学
和小学发展比例失调,教学质量大幅度下降。1976年全县有5 405名教师,其中50%以上来自工
农兵,多数人不胜任教学工作。1979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调整了中小学教育结构,撤
销了带帽中学班,中学教师人数有所下降,教学质量,有所提高。1985年全县有 6 458名教师,
其中小学教师3 843人,中学教师2 615人, 中学教师占教师总数的40%。在教育部门办的学校
中任职的教师2 951人,其中小学教师2 691人,中学教师860人,中学教师占教师总数的29%。
整个教师队伍人数比1962年增长3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