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小学教育

第五章 朝鲜族教育

第一节 小学教育



  

  1925年(民国14年),由朝鲜族人民会、基督教团体、天道教团体人创办了高岭子、旧街、
东城、基成 4所朝鲜族学校。学校属于开展启蒙教育为宗旨的私立学校,开设朝鲜语、算术、
音乐、体育课程。1926年(民国15年)起朝鲜族教育是“干涉期”。通过哈尔滨领事馆,使用朝
鲜总督府编的教材。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对朝鲜族教育是“统制时期”。1932年和1934
年分别停办高岭子、旧街两所学校。日伪当局强化对学校的奴化教育,把海林区的东城学校改
为普通学校,基成学校改为新彰学校后,不久新彰学校被迫停办。1932年(伪大同元年)创办的
新安区彰新学校,到1934年改为普通学校。这样1935年 (伪满康德2年)海林境内只剩海林、新
安两所普通学校。当年新安镇朝鲜人民会自筹资金开设了 8所书堂。海林境内共有16所朝鲜族
学校和书堂,28个班,34名教师,1 174名学生。1937年(伪康德4年)日伪当局把 8所书堂全部
撤销后,开设了旧街、新兴、东园三所隶属于新安镇普通学校的分校。海林地区也开设了山市、
沙虎、南院三所隶属于海林普通学校的分校。 6所分校的校长由海林、新安普通学校的校长兼
任。1935年海林朝鲜人民会,在农民中筹集资金,自备材料新建1 080平方米的砖瓦教学楼。
新安镇朝鲜人民会,也在农民中集资,于1938年新建 2 549平方米的砖瓦化教学楼。这个时期,
山市国民学校,海林东兴学校也新建砖瓦化校舍。永和、江北、平和、新安、旧街等学校也分
别新建了校舍。1941 年(伪康德8年)起,日伪当局在朝鲜学校取消朝鲜语课程,强行设置日语
课程,不许学生说本民族语言,否则受到法西斯惩罚。在境内取缔了朝鲜人的私立学校,残暴
地镇压具有革命意识的教师,把学校体制改为国民学校或国民优级学校。1944年朝鲜族小学有
14所,69个班,78名教师,2 770名学生,校舍面积 7 542平方米,其中砖瓦校舍3 884平方米。

  解放初,县政府投资建立公立学校的同时,发动群众兴办民办学校。县内朝鲜族人民办学
的积极性十分高涨,他们一方面利用旧校舍继续办学,另一方面自筹资金新建校舍。基本实现
了村村有小学,适龄儿童大部分入学。“文革”前入学率达到 99%以上,朝鲜族年轻一代不存
在文盲或半文盲。“文革”期间朝鲜族教育受到劫难,许多老教师被揪斗,教学质量严重下降,
学校破坏的狼狈不堪,不少朝鲜族学校与汉族学校合并,阻碍了少数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中
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开展学校上规范和勤工俭学活动,改善了办学条件,提高了教学质量。
“文革”前,本县28所朝鲜族小学中仅有5所砖瓦校舍,至1985 年各朝鲜族小学校舍全部实现
了砖瓦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