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师资状况

第三节 师资状况



  

  日伪时期,海林境内的朝鲜族教师,大多毕业于师道学校特修科,取得了教谕或教导职称,
有的毕业于国民高等学校,在小学任教。中学教师则为大学或大专毕业,具有较高的教学水平,
胜任教学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小学教育发展很快,学生由1945年的 2 697名,发展到1952年
的 4 456名,师资成为急待解决的问题,当时教师来源于三个渠道:一是从旧学校留下来的老
教师,大部分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胜任教学工作;二是从新安镇中学毕业生中选拔的青年,
他们虽然缺少教学经验,但工作热情高,后来大部分成为教学骨干;三是各村聘用的社会青年,
多数文化素质偏低,教学质量差。1949年全县朝鲜族小学教师143名,其中大学或大专毕业2名,
初中以下文化程度者竟达114名,占教师总数的79.7%。中学教师19名, 其中具有中师学历的2
名,高中学历17名。1954年牡丹江市成立朝鲜族师范学校,培养了一批小学教师,分配到本县
充实了朝鲜族教师队伍。1956年全县朝鲜族教师 137名,文化结构有所变化,初中以下学历者
下降到 55.4%,但仍占教师总数的过半。经过多年的函授学习,在职进修,短期培训和充实队
伍,1965年全县中学教师76名中,大学或大专学历的56名,占总数的73.6%;小学教师196名中,
中专或高中学历的106名,占教师总数的54%。“文革”期间由于不顾客观条件,盲目发展中学
教育,许多小学戴上了中学帽子,有的甚至戴上了高中的帽子,造成中小学教育发展比例失调。
为解决中学师资、只好从小学选拔骨干教中学,还从工农兵中选拔一批教师任教,这种做法不
仅削弱了小学教育,而且也降低了中学教学质量。1979年全县29所朝鲜族小学,其中21所戴上
了中学帽子,有6所小学连高中的帽子也戴上了。236名中学教师中,具有中专或高中学历的,
占教师总数的78%,大专或大学学历的,占总数17%;222名小学教师中,具有初中以下学历的135
名,占教师总数的 60.8%,又一次超过半数。这部分教师大多文化低,能力差,导致教学质量
严重下降。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对教师队伍进行了调整,撤销了戴帽中学,合并了规模
较小的中学。一方面用师范院校毕业生充实教师队伍,经考试解聘了不合格的教师;另一方面
组织教师参加各种类型的学习,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1982年全县小学教师 286名,其中具有
高中或中师学历的217名,占教师总数的75.8%,初中以下学历的只占23.8%;全县中学教师159
名,其中大学或大专学历的,占数33.3%,中师或高中学历的占64.7%。1985年全县朝鲜族学校
教师有454人,其中小学教师303人,中学教师151人。

1985年全县朝鲜族中、小学教师文化程序统计表
0000279;[/$$p]